分享

铁人王进喜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2-24

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石油大会战在东北荒原打响。

一群热血沸腾的钻井工人,让新中国甩掉贫油的帽子。

一段属于石油英雄的历史,弘扬了怎样的精神?

一位“铁人”的诞生,上演了怎样的传奇?

铁人队——“石油战线要集中优势兵力”

诞生不久的新中国,石油极其稀缺,每年消耗的石油有60%依赖进口,而苏联的封锁又使原油进口的渠道日益狭窄。石油是经济的血液,它的短缺牢牢卡住了年轻共和国的咽喉。

1959年9月26日,东北平原上一座油井喷射出了黑色油流。正值新中国十年国庆大典,从此这里就被称为“大庆”油田。遵照毛主席“石油战线要集中优势兵力”的指示,从1960年3月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约五万人的队伍开进了东北平原,拉开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钻井工人。石油大会战打响后,时年37岁的他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战。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所在的工人队伍,由贝乌五队改名为1205钻井队,也就是著名的“铁人队”。

三月的大庆,朔风呼号,滴水成冰。“铁人队”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困难。

人拉肩扛——“咱们37个人每人就是一部小吊车”

钻井设备运到了大庆, 60多吨的设备想要拉到井场,一般需要大吊车和大型拖车才能完成。可是当时由于没有配套的吊装设备,只能依靠人拉肩扛。

王进喜带领钻井队30多名成员,把设备拆整为零,化大为小,经过三天三夜的工夫,硬是把笨重的设备用仅有的几辆解放卡车运到了井场。

40米高的钻塔就这样矗立在大荒原上,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搭起他们来到大庆后的第一座井架,创造了他们来到大庆后的第一个奇迹。

破冰取水——50吨水VS锅碗瓢盆

一台钻机每天至少要用40到50吨水,可是,水管线却没有安好,开钻没有水怎么行?

在19岁的许万明的建议下,“铁人队”的37名队员带着“锅碗瓢盆”一齐上阵,破冰取水。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加上闻讯赶来帮忙的老乡、机关干部等百十号人,硬是用脸盆端、水桶挑,攒满了开钻要用的50吨水,提前开工。

经过五个紧张的日日夜夜,这座封闭千年的大油田,终于乖乖地打开了大门。喷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

铁人王进喜

勇跳泥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

此时,1205钻井队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口井的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井位,因为这个井位地处高压区,很容易发生井喷,所以从一开始,王进喜他们就把井喷当作预防重点。可就在钻机打到700多米的时候,果然遇到了地下高压气层,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井喷还是发生了。

井喷,指的就是一种地层当中流体喷出地面或者是流入井内其它地层的现象。会导致地下压力锐减,非常容易塌陷,整个钻井还有四十米高的钻塔都会沉到下面去。

很快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飞上几十米的高空,一场大事故就要发生,再不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倒进去的水泥沉入水底,发挥不了作用,上水管的莲蓬头又被水泥糊住,井喷更厉害了。现场没有搅拌机,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纵身一跃,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搅拌起了泥浆。

经过王进喜和队友们的奋战,险恶的井喷终于被压下去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

王进喜率众用身体搅拌水泥的情景,成为那一代人报效祖国、牺牲自我的生动写照。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是王进喜当年的铮铮誓言,也是铁人精神的生动诠释。此后的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乃至今天,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

人们对铁人精神的认识,对铁人的认识,远远已经超出王进喜本身。铁人精神在当代象征着一股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永不过时,并且发扬光大。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铁人精神”永世流传。

欢迎关注微信“CCTV国家记忆”,微博“央视国家记忆”获得最新讯息!

想要观看更多完整视频,点击央视网http://tv.cctv.com/lm/gjjy/index.shtml或下载央视影音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