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有关上海旧改房屋征收 的消息刷爆了网络 ▼▼▼ 没错! 位于黄浦区老城厢的乔家路地块 终!于!迎!来!了!旧!改! 消息一出,老城厢居民纷纷奔走相告 内心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月16日 乔家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房屋征收 举行地就在中华路第三小学和敬业初级中学 这也标志着乔家路地块旧改正式启动 看看咨询会现场的人人人人人 早已经把咨询点围得水泄不通 就知道大家对旧改有多期待了 嗖嗖寒风也挡不住居民的脚步啊~ 而乔家路的最东段 最近每天也都围满了人,这里是 黄浦区乔家路地块旧城区房屋征收改造项目 的办公场所,墙上贴满了政策公告 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相互讨论 现在,这里应该是除了豫园外 老城厢里最热闹的地方了 周围的不少商铺,已经打出了 “房屋征收,全场特价”的标语 用来招揽顾客 离别的氛围越来越浓了 终于等到你!阳光征收! 告别“拎马桶泡澡堂”,指日可待虽然头条菌不住在这个区域 但是也由衷地为乔家路地块的居民们高兴 盼了几十年的旧改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 乔家路地块征收范围 ▼ 乔家路地块(东块):东至巡道街,南至俞家弄、黄家路,西至光启南路,北至西唐家弄、东梅家弄、引线弄。 乔家路地块(西块):东至光启南路,南至黄家路,西至南梅溪弄、凝和路,北至蓬莱路、西唐家弄。 根据计划 该地块将采用“一次征询、分块实施”的方式 以光启南路为界分东、西两块有序推进 预计今年一季度完成东、西两块的一轮征询 上半年启动东块的签约征询 下半年启动西块的签约征询 也就是说 7300余户居民不日将告别老房子了 幸福生活正在向人们招手 我们都知道,位于老城厢的乔家路地块是黄浦区四大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这里保留了上海最传统的居住生活形态 是一百年前的富人区 上海本地文化的“摇篮” 但同时,这里也是黄浦居住条件最差 居住密度最高、各类隐患最突出的区域 老旧住房密布、空间狭窄、商居混杂 建造年代久远、结构老化严重、生活环境简陋 地块居民的旧改愿望十分迫切 ![]() 看看这个,你认识它吗? 老城厢一带的居民再熟悉不过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 抽水马桶在城市早已普及的今天 黄浦区至今还有6.5万只手拎马桶 每天清晨,阿姨们一手拎着痰盂 一手拎着刚买到小菜场买回来的菜 已经成为了老城厢的一道“独特风景” 还有不少家庭 由于人均居住面积太小 20㎡的房子,有时候甚至要住上4-5人 空间有限,家里没有独立卫生设施 只能下澡堂子,至今老城厢还有不少公共浴室呢 现如今,终于等待旧改的消息,也就意味着 乔家路居民告别“拎马桶泡澡堂”的日子真的指日可待了! 再见了,老城厢!再见了,乔家路! 欣喜归欣喜 真的要说再见的时候 内心反而有万般不舍 虽然老是吐槽这里脏、乱、差 恨不得马上就搬离 但是一想到不久之后就要告别 这片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 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即将旧改征收的乔家路地块 里面的很多房子都是爷爷辈传下来的 电线交错、墙壁斑驳 充满了历史沧桑感~ 这里不仅是居民们的家 也是老城厢居民的宝贵财富 310102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同代号 也是属于人们的独家记忆 现在如果有人问他们是哪里人 他们可能还会笑着说:我是上海南市的! 还记得小时候在狭小的弄堂里 跟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跳皮筋的辰光吗? 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一样 一家开火,满街飘香 估计是乔家路地块最真实的写照了 引得多少上海小宁馋吐水哒哒啊~ 虽然居住空间不大 但是大家总能想办法把家里布置得干净又温馨 小小的屋顶窗外 总能看见摆放整齐的花花草草 撇去逼仄的住房环境不说 乔家路地块的衣、食、行便捷程度 在全上海都能排得上前列了! ✔生活在这里,便民设施真的很齐全 菜市场、理发店、炒货店、日用品店,一应俱全 完全能满足这片区域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生活在这里,交通真的很方便 不远处就是地铁9号线小南门站 11路公交车,更是串起了老城厢区域 ✔生活在这里,美食真的很嗲 乔家路一带的美食 估计你三天三夜也打卡不完 佳佳小笼、德兴馆的熟食、草堂鸡...... 慰藉了周围居民挑剔的味蕾 就连别的地方的小伙伴都争相pick! ✔生活在这里,人情味真的很浓 阿婆爷叔们经常坐在一起噶噶讪胡 搓搓麻将、打打牌,生活老适意了~ 邻里之间十分和睦 家里没人,快递什么的摆在邻居家 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举手之劳嘛~ ...... 不久之后,乔家路地块的居民将会搬离这里 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乔家路往日的热闹景象将不复存在 那些曲折的弄堂、那些儿时的玩伴、街边小店 可能只能留存在记忆里、相机里了...... 走在乔家路老城区 感觉到古老的东西还活着 时光带走了旧上海的面貌 却带不走老城厢的历史底蕴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说过,“老城厢中乔家路一带是最有味道的,这是上海市区内最后一块带有浓重的江南小镇特色的区域。 就拿曲曲折折500多米的乔家路来说,虽然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但是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生活街区的格局和建筑群,在上海,这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带曾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档住宅区和名人聚集地。从徐光启到爱因斯坦,小小的乔家路竟然跟无数名人结缘,而且还藏着不少建筑遗风。从下面这些地标历史建筑里,你还能窥探到当年旧上海的繁华,都是阿拉上海宁的骄傲啊~ 上海的“埃菲尔铁塔” 建于1910年的“小南门救火钟楼”,是当时上海城内最高的建筑。从地铁小南门站出来,远远就能看到这个矗立在街边的钢铁建筑,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埃菲尔铁塔”。
沪上知名老字号 大名鼎鼎的邵万生,创始于清朝咸丰二年,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了,绝对是中华老字号了。 乔家路74号,一座富有历史感的老建筑。据居民们介绍,这里原先是老字号邵万生的酱园。不过现在已不生产酱油了,仅作邵万生的销售门店。 曾经接待过爱因斯坦 乔家路113号,估计是整条街上最华美的建筑了。沿街的二层西式门楼、罗马柱、浮雕,依然能领略当时的梓园繁华。 ![]() ![]() ![]() ![]() 这里曾经是海上书画名家王一亭的住宅,因为园中有棵古梓树,因此名梓园。不过现在去参观,已经不见古梓树的身影了。 不过,透过杂乱的晾衣杆和电线,依然能感受到梓园的气派。1922年,王一亭还在此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 徐光启故居 别看这一排不起眼的小楼,这里可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故居。上下各九间,也被称为“九间楼”。 房屋前还立着“明徐光启故居”的石碑,如果不是这块石碑,应该有很多人会错过这里吧~ 现在故居已经作为民居使用,狭窄的楼梯,踩在上面吱吱作响,仿佛在与遥远的时空相回应。 清代上海巨富郁泰峰故居 在乔家路、巡道街的拐角处有座“宜稼堂”,是海上望族郁松年建造的,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不过,当年的郁氏故居,现在已经成了破败不堪的民居了,只留下一块小小的文保牌供人追忆。 明末名将乔一琦的宅院 乔家路143号,是目前该地区保存比较好的明清故宅之一,原来是明末名将乔一琦的宅院,坐北朝南的三进三出,颇具规模。 ![]() ![]() 门口有一块年代感十足的石墩,那是当年安插乔军大旗的方形花岗岩旗杆石。爷叔阿姨们在坐在门前噶讪胡,聊着陈年往事。 诒瑞坊、懋德里、勤慎坊...... 穿过长长的“过街楼” 能听到每户人家传来的欢声笑语 乔家路一带的每一间屋子仿佛都有故事 在这条不太起眼的马路上走走 你可能还会邂逅乔家或徐家郁家的后裔 他们的家族和这里的房子一样,洗尽铅华 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这条路的百年沧桑 我们不知道这些老建筑未来会何去何从 但是希望,在这一轮旧改征收之后 这些老建筑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焕发新生!供世人敬仰! 再看一看,熟悉的老城厢 再拍一拍,定格老上海的影像 终有一天,要说再见 在弄堂门口跟孙子玩耍的爷叔跟我们说: “再多拍一点吧,马上就要拆掉了 到时候想拍也拍不到了” 是啊,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 记忆里的老城厢,将会越来越远 有时候,我们想留住它,却无能为力 对于即将走上新生活的乔家路地块居民来说 现在能做的事情 就是再走一遍乔家路吧! 细细体味那些老生活 澡堂、理发店、蔬菜店、便利店...... 还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 会一会老邻居 聊一聊儿时的辰光,畅想畅想未来 尝一尝那些老味道 以后如果搬到郊区去住,就没这么方便了吃到了 ![]() 再见了,老城厢 再见了,乔家路 这里是上海人永远的根 这里藏着上海人永远的回忆 让我们向着美好的明天,出发! ![]() 乔家路 部分图片源自@上海黄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