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走西口那些事儿。(约700字,阅读需2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提起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泪长流。 在陕北和晋北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对哥哥一声声、一句句的叮嘱里,浸透着女子对丈夫和恋人离家远行“走西口”的无尽关怀与悲苦。 历史上的“走西口”,是中国移民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口迁徙过程。就性质而言,“走西口”是明清时期长城以内陕北、晋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谋生的社会活动,也是成千上万口内百姓涌入今天内蒙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的移民活动。 为啥叫“走西口”?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 时过境迁,民众就把长城以内的地区叫做“口内”,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做“口外”。张家口被称为“东口”,但“西口”的具体位置,则众说纷坛。有的学者认为特指山西北部的杀虎口,也有人认为是内蒙古归化城(呼和浩特),还有的认为是泛指陕西北部沿黄河北上直至山西大同北郊晋蒙接壤的各条通道。正如复旦大学安介生先生所言:“东口以西的各口(特别是杀虎口)称为西口”,“西口”最初是一种特指,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泛指,或许是更为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历尽艰辛去“走西口”呢?就是因为“口内”的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土地贫瘠,荒旱连年,收获低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相反,口外的河套平原、鄂尔多斯等地区则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同时,蒙古族以畜牧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对土地私有观念的淡漠,也为走西口迁徙而来的民众垦荒种地提供了机会。于是,不少口内民众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有的北越长城,途经大漠,进入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有的则历尽艰辛,进入黄河右岸的达拉特旗,甚至还有一部分继续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和河套地区。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