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闻”上科普中国发了一篇说“发烧”是好事的文章,看了一下觉得其观点不见得正确,而要说清楚道理需要较长篇幅,所以只有另发一文。 首先声明本人专业和医学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只是从讨论的角度出发的,大家有病千万别只看我的观点,主要还是要听大夫的。 第一点,人为什么会发烧? 科普中国的文章里说“致热源”分内外两种,而通常发烧应该主要是内致热源引起的,是人体主动对抗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很明显,体温升高不光可以破坏病毒和细菌的生长环境,而且也会使免疫系统的活力增强,释放更多的免疫细胞来消除感染,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这时有些药物的药效也会增加的原因。 更进一步说,人才出生时免疫系统是没有发育完全的,需要在出生后继续发育,而且其发育是在不断地和外界感染对抗交流的情况下才可能正常进行的。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一个道理就是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后就一直放在无菌环境中抚养,那其免疫系统是永远不会发育好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得感冒对孩子的生长至关重要,那种希望孩子永远别感冒的想法根本就不切实际。另外,免疫接种也是锻炼孩子免疫系统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但很明显免疫接种不能完全替代孩子在真实生活中的感染锻炼,所以,原则上免疫接种最好是用来预防一些预后非常不好的疾病,而不应该滥用,而且,事实是即使接种所有的感冒疫苗往往也还是会感冒的。 所以,对感冒、发烧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坏事。反过来说,如果感冒了并不发烧,有可能是感染并不严重,但如果感染严重了还不发烧,则很有可能是免疫力低下造成的,那就绝不是什么好事。 第二点,发烧会不会损伤身体? 科普中国的文章里说有可能累及心脏,对心脏病患者有负担,但这应该对正常人没什么意义,更有意义的问题是发烧会不会损害正常人的心脏。对此我的意见是即使是高烧一般也不会损害心脏的,而在现实生活在感冒确实引起了很多心肌炎,但那不应该是发烧的错,其原因后面再说。 发烧会影响肠胃那更不什么问题,胃口不好就少吃些,人体抵抗饥饿的能力是很强的,一般不用担心。 至于说到发烧会损害大脑那确实是有可能,但那很可能得长时间的特高烧才会造成,而科普中国文章里说的细菌病毒侵入脑中的现象反而很可能是有感染后并没有发烧造成的。 人类是恒温动物,也就是人体是自带体温调节系统的,而发烧也是这套精密系统的功能之一。所以原则上,感冒发烧是处于这套系统的正常工作范围内的,是不会无限度地让体温上升去破坏其他器官的,因此一般不需要担心发烧会损伤身体的。当然,对婴儿来说其体温控制功能是不完善的,往往是需要外界辅助,但这里很关键的问题是怎么辅助,而错误的辅助很可能比不辅助还要糟糕百倍。 第三点,最重要的是发烧了应该怎么办? 我个人的意见是科普中国文章中有关这一点的说法对的不多,道理也没有说透。而很不幸的是那些说法对医生来说是风险最小的,所以确实成为了中国大多数人应对发烧的原则,而这对国人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我认为是很可怕的。 发烧之后不能捂是很正确的。有人会说捂出一身汗就好了,但退烧时出汗实际上是身体机能的正常反应,即使不捂退烧时也是会出汗的,所以这是把因果关系搞错了。捂的坏处是破坏人体自带体温调节系统的限制温度功能,产生对人体有损害性的高温。我很怀疑那些高烧产生严重疾病,如损害大脑什么的,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发烧,而是因为发烧之后拼命捂而导致的。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往往多发于婴儿,因为婴儿本身既比较脆弱,而且其自身体温调节系统并没有发育好,一捂更容易出问题。 发烧后需要密切观察体温,这点对婴儿更是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其实即使体温一样,不同的人对发烧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光靠测体温来决定对策,观察患者的表现往往是更重要的。在科普中国的文章里建议一旦发烧超过38.5度就应立即就医是不太靠谱的,特别是对婴幼儿,很多小孩子常常烧到39度还照样玩,外表看不出什么,这时如果可以确定是感冒(比如有呼吸道症状),那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去到处是病毒和细菌的医院折腾并不见得是好事。 这里有人会说不去医院就不知道怎样给孩子退烧,这就牵涉到什么时候需要退烧了。38.5度这个标准其实现在也就是中国大夫提的多,国外一般大夫或健康书籍或网站都很少再提了,往往是强调要仔细观察,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来采取措施。但即使是在国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后果也是很少被提及的,那就是用药物来退烧其实是极其可怕的一件事,而我认为这可能是现代医学做得很不好的一个领域。 从控制学原理来讲,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包括检测和产生作用的反馈环路。一旦身体内出现感染,身体控制中枢就会根据检测器官的输出来指挥整个身体进行对抗,这其中有时就包括发烧,而更多的时候是产生各种抗体和激素去对抗感染。而之所以说这是一个环路,是指这种检测和动作不光是在连续进行的,而且控制中枢还会不断根据检测器官在身体做出对抗行动后的效果不断调整抗体和激素的输出,而现代医学对这一过程的了解还仅仅是皮毛而已,更别说可以做出正确的干预了。 退烧实际上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干预。现在一般大夫往往建议用物理退烧方法,即不要捂,如是婴儿的话最好保证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都要透气,超过39度时可以用凉毛巾敷额头来降温,超过40度体度还不稳定可以考虑洗个温水澡(虽然降温很灵但不建议轻易采用,而且水温应该在37度,不能低也不能太高,降温太快并不好)。这种物理干预往往并不太灵验,但其好处是对皮肤温度变化身体控制中枢是能检测到的,因此也会对整个系统的动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出现紊乱的可能性不大。 真正可怕的是药物降温,人体并没有进化出很完善的检测现代化学药物的机能,而研发这类药物往往注重的是副作用小,换句话就是服用后能在身体中枢控制几乎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让身体的内致热源不起作用。而了解环路控制的人都知道,这时中枢控制系统就会根据反馈信号而误以为自己的控制信号强度不够,因而会继续增加控制信号强度。对于电子控制环路这么做往往是环路立即崩溃,如没有限幅措施往往会将输出或检测器件烧毁。而对身体来说,也会出现免疫性疾病,如前面提到的心肌炎好像就是过多抗体攻击心脏的后果,我个人觉得和退烧不当是很有关系的。 如果在发烧时经常使用退烧药,则身体中枢控制系统就会对此形成记忆(并不是指身体能检测出退烧药,而是形成对各种感染做出错误对抗指令的习惯),因此会对身体形成长期影响。现代人的自免疫性疾病多发,而且往往医疗越发达的地区就越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过敏性疾病和哮喘,我也很怀疑这和退烧药的广泛应用很有关系。现在很多人谴责滥用抗生素,但其实滥用退烧药很可能问题更严重。 所以我的建议是发烧后能不用退烧药就不要用,而且根据实践,对健康的人和婴幼儿来说,完全不用退烧药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以上关于退烧药的观点现在根本得不到主流医生的承认,所以在这里写出来并不是希望大家都听我的,只是希望或许有搞医学研究的人会感兴趣,或许能推动现代医学的进步而已。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浏览器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