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你能不能放过我!求求你放过我!“ 小洁被歹徒拖到弄堂的角落,带着哭腔不断求饶。 歹徒听的有些不耐烦,掏出了一把匕首,吓得她四肢发软,不敢作声。 顺势,歹徒开始脱衣服,她撇过头去不愿意看,无意间从包里洒落的物件中,瞄到了给丈夫买的安全套。 逃是逃不掉了,与其不明不白的死在这里,她只想:我不能带着乱七八糟的毛病回去,我得好好活着。 于是她一把抓过安全套,颤颤巍巍地递给了歹徒。 “哥,求你戴套吧...' 歹徒起初一愣,但还是用了。 她保住了性命,来不及收拾,匆匆忙忙去报了警,警察也顺利的将人犯抓捕归案。 本以为事情解决了,但没想到,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在问询的过程中,丈夫知道了小洁给歹徒递安全套的事,态度产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从公安局出来就一直叨叨: “遇到这种事,应该奋力反抗啊,你怎么还能...传出去,怎么做人。” 她又气又伤心:“什么年代了,你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平安活着,不是最重要的吗?” 丈夫尽管表面上理解了她的说辞,但是心里始终过不去这个坎,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冷淡。 丈夫的这份抵触,与日俱增,逐渐发展到不愿意同桌吃饭,不愿意说话,甚至分房睡。 小洁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老公在朋友聚会上,破口大骂,说她贱。 她也开始认同丈夫的想法,还不如当初就被歹徒捅死,一了百了。 最终,她选择了自杀。 故事到这里,不甚唏嘘。 我的一众同事,面对这个结局,所给出来的意见也是褒贬不一。 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命和贞操到底哪个更重要? 如果去问西方人,答案简单到可以毫不犹豫: “当然是保命!” 在西方的观念中,生命是最重要的,反抗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适当妥协反而有可能全身而退。 所以大多数的西方人,不论男女,支持女性在面对强奸时不要以命相搏,这正好和国人相反。 许多身居治安不稳定地区的外国父母,会主动为自己的女儿准备安全套,保证女儿在不幸遭遇性侵时,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也让身体尽可能少收到伤害。 纽约的一项社会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妻子独自遭遇色狼而无法反抗的时候,你是希望她坚决抵抗还是屈从? 97%的男人选择了屈从,因为在他们看来,生命对于妻子只有一次,自己的妻子也只有这一个,在危机情况下,应该把伤害降到最低。 但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女人的贞洁才是最重要的,甚至高于生命。 哪怕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人不能接受遭遇过性侵的女人。 没有人是永远幸运的,试问,倘若是你的另一半被性侵了,你将如何对待她? 随便去街上拉一个大老爷们来问,可能只会换来抵触的回避,或者慢长的沉默。 我们从很多现实的例子中明白,一旦遭遇强奸,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女人的身体,她和现在的甚至以后的男人的关系也会受到永久的伤害。 毕竟,很多中国男人都会习惯性的认为:哪怕搏斗致死,也应该去反抗,而不是带着安全套去“配合”。 1975年,女性主义活动家苏珊·布朗米勒发表了一项关于强奸的开拓性作品,《违背我们的意愿》。 书中研究表明,强奸犯比其他男性更缺少同情心,更自我中心,更有操控欲,对女性态度更加负面。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强奸犯并不会对女性产生同情心而停止侵犯,他们更多的是把女性当做发泄的工具,越反抗越容易触发他们的负面情绪。 因此,屈从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时机逃脱,更是为了保命! 至于给性侵者递安全套,真的那么不可原谅,到要被骂“贱”的地步吗?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每5个女生,就有1个有过被性侵的经历,所爆出来的不过只是冰山一角。 |
|
来自: 轻风的起点 > 《社会学思考:关注身边的,了解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