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小王庄、堤头、辛庄……藏着多少天津人的回忆

 汐钰文艺范 2019-02-24

天津人说话简练,善于总结,就算是概括市内六区特点这么复杂的问题,老天津人也能用一句顺口溜解决:


穷河东,富河西,砸锅卖铁红桥区;南开美,乱河北,漂亮姑娘和平追。


而河北区的乱,就乱在“玩闹儿”特别多,尤其是老人口中的“三小一王”,即小关、小树林、小王庄和王串场,这几个地方早年都是比较大的人口聚集地,自然也少不了“大耍”们跟着穷搅和。


小王庄丨图源@野驴


小王庄之名,一度却又是和小西关一样,令“玩儿闹”们谈虎色变,因为此地堪称民国大耍的终结地,在解放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恶贯满盈的袁文会、日伪市长温世珍、大土匪徐鹏飞等众多恶霸、汉奸的小命都撂在这地方了。


袁文会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作为河北区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居民区之一,小王庄的事儿太多了……

河北区的天泰路,以前就叫小王庄大街

小王庄地区就泛指小王庄大街两侧,北到民安(东)街、津浦南/北路;南到京津桥一带。这片区域在过去都是开洼野地,清末开始才出现住户拓荒种菜。

拍摄@老西

1910年左右,有个外号为'鸭子王'的人在此地建栏,大量养殖鸡鸭禽类,专们供应酒楼、饭店。

后来鸭子王的生意日渐红火,增建的栏舍形成规模庞大的养殖场,还在当地开设烧鸡、烤鸭、酱货等各种加工厂。随着工人、伙计越来越多,于是鸭子王在养殖场周围盖了两排平房,取名叫“同昌里。同昌里地名一直到小王庄拆迁前还在使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拍摄@老西

除了同昌里,鸭子王还在西北角西关大街购买了一片平房,其中一部分用作仓库,一部分专供工人居住,这片地方后来被称作王家胡同。而同昌里一带逐渐形成聚落后,也因鸭子王之名,被称为小王庄

安定里大楼丨图源@Bio范儿

可能有人会认为老城厢以前的鸭子王胡同和他有关系,其实并非如此,鸭子王胡同的历史比小王庄要早50年以上,是因街内有专卖卤煮野鸭的作坊而得名。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武清、香河一带的富户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天津小王庄一带定居。取“回顾家乡”之意,他们将居住的地方称为“顾乡村”。对应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小王庄福嘉园、华泰园一带。

吉德粮店曾是顾乡村一带的“玩儿闹”聚集地,那阵儿的人讲义气,有哥们受了欺负,必须得帮着拔闯,打完群架跑吉德大街副食店门口买俩炸麻花,再奔京津影院看场电影,惹多大祸都不往心里去,就这么心宽。

顾乡村的孩子小时候都爱在铁道玩,捡毛号,扒车皮,拿铁钉子压小刀,这些事可是没少干……


顾乡村往南,以前称为黄家坟,大致是老三十五中以北,原小刘庄大街以南这段。三十五位于小马路治安胡同,49年解放后才成立,周边堤头前街小学,堤头后街小学,金星里小学、小王庄小学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在这读书。


35中的乒乓球案


这片地区在以前十分繁荣,机床电器厂、纺织三配件、印染厂、动力机厂等企业都在这,且多集中于小刘庄后,街口当年还有个卖羊杂碎的大爷,人干净,东西也地道。


但随着这两年三十五中片区的改造,如今保留下来的就剩下动力机厂了。


动力机厂不远就是育婴里,因过去的育婴堂而得名,老天津卫称它为“娃娃堂”,其历史可以上溯到乾隆时期,早年在水阁医院的位置,袁世凯督直后才搬到了小王庄。

育婴堂旧貌丨摘自@天津河北文史

但小王庄内知名度最高的,应该还是小刘庄后街上有着将近百年历史的光荣酱油厂,老天津卫人几乎都是吃着光荣酱油长大的。那会儿家庭人口多,加之酱油又是主要调味品,所以酱油瓶子都很大。

曾经住在小王庄的长辈告诉我,他小时候最腻味打酱油,他喜欢打醋。就是因为酱油瓶子太大,他抱着嫌累……

光荣酱油今天还在,工艺虽然提高了不少,但却吃不出过去的老味儿了。

如果说小刘庄后街一带是“工业中心”,那天泰路对过的堤头一带就是小王庄的“文化中心”了。

堤头是在明代就已经形成的渔村,因河堤尽头位于村口而得名。堤头的北面就是辛庄,南面与窑洼(金刚桥至小王庄一带的旧称)相接。早年堤头以捕鱼和烧炭为业的人很多,而且有保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庆云高跷会,辛庄还有全音法鼓老会

图源@陈建强

所以早年小王庄一带曾流传过一首民谚:

“站在窑洼看堤头,一群小黑猴;站在堤头看辛庄,一群小老妈。”

堤头历史悠久,富户颇多,孟家树林,南、北姜家胡同这些老地名,就记录下了曾经堤头大户们的辉煌。

@孟家树林大街

小王庄一带豪门富户的故事虽然常被老人们津津乐道,但平民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更能引起共鸣的回忆。

堤头理发店丨图源@Bio范儿


那些年,


有多少人放学不回家跑去闸口假山玩?北运河、子牙河畔又有多少人把老师“夏不游泳,冬不上冰”的嘱咐扔到脑后。


没少为这个挨揍吧?


图源@Bio范儿


三角花园里的蹦蹦床滑梯还记得么?


夏天傍晚,玩够了就买个拔糖,似懂非懂的看着一帮大爷玩拱猪……


三角花园丨图源@Bio范儿


杨桥大街热热乎乎的烤饼、金星里小学旁豆腐房的羊肉丸子汤,假山对面的回民羊汤,小王庄市场的头肉……


现在想起来还会流口水。


“自行车2毛,走人1毛。”


北开渡口对于小王庄人来讲更不算陌生,这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浮桥,曾承载过多少小王庄人的脚步?2007年它的拆除,也被无数天津人视为天津渡口历史的终结……


图源@天津档案馆


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渡口遗址天石舫,和破破烂烂、人尽皆知的浮桥相比,天石舫的人气却大不如从前,甚至不少天津人至今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景点。


拍摄@老西


……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多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很难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但这些实实在在经历却不知陪伴了小王庄人走过了多少个春秋。


如今的小王庄随着平房改造变的高楼林立,总有一天,曾经那些琐碎的记忆也会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小王庄人对于故乡的那份眷恋,就如同冬季子牙河上每年都会归来的海鸥……


永远都不会缺席。



作者:老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