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洋淀—水域之美》作者:龙秀

 wzchen666 2019-02-24
仲秋,轮回的季节,翻新了北方的花圃。红极一时的姹紫嫣红已隐身于世外桃源,葱茏的青绿在自然界独领风骚。菡萏也早在夏去秋来时,融入湖光潋滟的碧波间香消玉殒。翠叶残存,莲子稀落,唯柔曼轻盈的蒹葭,气势磅礴的芦苇,随清秋的风自在逍遥的摇曳在水面。
浩瀚的白洋淀水域,随处可见摇橹的船儿。蓝色天空白云朵朵,白云下面碧波跌宕,水趣盎然。远看碧水蓝天,水天一色。
一艘快艇从我们小木船旁急冲而过,水面弹起一片巨大的水床,把小木船高高托起,猛的掀向一边。小船儿一边翘起,另一边向水面斜歪过去。我们“哇”的尖声叫起,还没等声音落下,刚要漫进水的小船,忽又被浪跌下,向另一边掀歪过去。
我们随着船儿在水上东倒西歪的晃来荡去。惊魂未定,又一艘汽艇紧跟着冲过来。船儿像簸簸箕一样,左一簸右一簸的荡起荡落。每次都险些被簸翻,最终还是有惊无险。为了安全起见,船夫赶紧把船朝旁边划去,尽量离汽艇稍远些,靠近岸边的芦苇继续向前划行。
我们的尖叫声和嬉笑声,随起伏的水波在银光闪烁的白洋淀湖面上此起披伏。心在忐忑,身体也绷得很紧,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汽艇的冲击波翻入水中。
中秋前夕,我应邀来北京参加《散文选刊》作家签约笔会。如果笔会结束就回去,这个中秋节定是在火车上度过。可北京的同学娟子一直邀我在她那玩几天,盛情难却只能应允,顺势和北京的其他几位同学聚聚。
中秋节一大早,娟子所在艺术团的谷团长,开车带我们去游白洋淀。谷团长在蒙古长大,他有一种北方人特有的大气和豪爽。从昨晚的蒙古包开羊仪式的盛宴,到今天的出游,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热心。在这陌生的城市里,能拥有家人般的关爱和家的温馨,我为远离故乡的娟妹子,能遇上这样善解人意的好领导,而深感欣慰。
谷团长本想带我们来白洋淀看荷花,月到中秋,荷花早已陨落,无娇颜可赏。但他还是坚持说:那就去坐游船玩玩吧!
对于游船我并不陌生,以前,经常带儿子去公园里划船。我喜欢轻舟泛起的那份悠闲,惬意和舒爽,让心生一份恬静的旖旎。而在这波涛涌动的白洋淀湖面上坐游船,却另有一番心境,那种紧张,刺激,兴奋和释放液满全身的每一根神经。
我虽来过河北,但对白洋淀不甚了解。而今,当我走上白洋淀的大堤,一面高大的风帆,高高的矗立在白洋淀的上空,很远就清晰可见“华北明珠”四个大字闪耀在风帆上。一席幽远辽阔的水域静美,一下子揉进了人的心底里。
白洋淀,是著名电影《小兵张嘎》的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机智勇敢的与日本鬼子周旋于白洋淀的芦苇荡中,展开了水上游击战,他们的英雄事迹千古流芳。
夏季是白洋淀最美的季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唯美画面,吸引了成千上万爱莲者的垂涎。而到了八月,白洋淀湖面上,粉黛荷莲那秀丽的容颜已归隐谢世,因此,游人的脚步也略减了些许。
岸边满泊着载客的木船和汽艇,船夫们身着迷彩服,头带迷彩帽,闲坐在船头休息。看我们走近,他们并没有一起蜂拥而上,而是从中间的船头上跨过两船夫迎上来,带着饱满的热情与我们搭讪。
划船虽说是件体力活,苦差事,但从他们的体格上并没看出劳役的苦相,而是个个身体健壮精神抖擞,黝黑发光的脸上神采飞扬。颇有当年雁翎队员们英武雄壮的气魄。也许,这就是抗日游击队传承的特有形象吧!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被汽艇冲击后,船儿并未被冲翻,胆子也就渐壮了起来。反希望浪再大一点,把小船像秋千一样荡起落下,荡起落下,那才更好玩,更刺激。
这时,平静下来的心,也产生了想去细赏眼前这白洋淀水域的兴趣,找一找当年雁翎队穿越芦苇荡与鬼子躲猫猫的感受。
碧波万里的水域之美令人流连,九曲十八弯的芦苇荡,更有一份壮观神奇的诱惑。它们犹如用灰瓦青砖堆砌成的一个天大的水上天然迷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去,必定晕头转向,不得不败。
浅灰色毛茸茸的苍苍蒹葭,齐刷刷的前倾后仰随风摇曳。水面虽少了荷花的映衬,反显芦花特有的妖娆和魅惑。望着这万种风情曳缠绵絮的芦苇荡,心中不由得想到她的自身价值。每年端午时节,稚嫩的芦苇叶,就是我们包粽子首选材料,煮出的粽香味香飘万家。而在那个贫瘠的年代,芦苇足实给许许多多贫困的家庭,带来冬的温暖。人们用干涸的芦苇编制成厚厚的帘子做铺床的垫子,做成掉搭(外门门帘)挂在门上,挡风避寒,用盛开的毛艳花(芦花)编成毛窝(鞋子),制作成高木屐(高跟木底鞋)。它是当年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船儿在芦苇荡中绕行,随处可见小野鸭在水草上“嚓嚓,嚓嚓”觅食小鱼小虾,形态甚是可爱。我们划近观看,却并没影响到它们的觅食,只是抬头四处张望一下,又低头自顾自的继续“嚓嚓”起来。也许它们早已习惯了来来去去的游船,适应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知道不会有人去骚扰它们安静的生活。
为了去嘎子村参观,来回需坐一个多小时的船,而真正让我流连忘返的,还是白洋淀水域的曼妙之美。她美在浩瀚蓬勃的自然环境,美在诗情画意的唯美景观,美在可歌可泣的人文历史。
我期待,期待有朝一日能在菡萏开满湖面时,再次置身白洋淀的水域之中,把那颗压抑不住的偏爱之心交付与她。
龙秀,姓名陈福荣,祖籍江苏灌云,追逐摄影画面的唯美,热爱歌声嘹亮的生活,抒写流淌在心中的情感。从2017年开始写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有幸成为《散文选刊》签约作家,连云港市《乡土诗》《散文界》编委,文章散见于《散文选刊》《大西北诗人》《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散文界》,《金平湖》,《齐鲁文学》《灌云文学》等,以及很多网络公众平台。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篇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此作品不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