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手」第七年,变与不变

 alayavijnana 2019-02-24


 

每年的第一季度,湖南卫视的《歌手》总是如约而至。

 

就像平台的开年大戏一样,每一季的《歌手》都在为湖南卫视全年的综艺吹响着战斗的号角。当然,每一季节目也总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极其丰富的视听体验。

 

从2013年的第一季节目开始,这档老牌综艺已经走到了第七个年头。《歌手》七年,其实一直在变,就像节目名字,四季过后,节目名字就从《我是歌手》改为了如今的《歌手》。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歌手》也一直没变,就像每年一季度的播出一样,从未爽约。

 


不管是怎样的变与不变,即使一路受到的质疑也不少,但冷眼君一直认为,这档节目的制作始终是国内顶级的。

 

如果综艺也有“七年之痒”,那2019年的这一季节目,导演组势必会用一些肉眼看得到的变化去止止痒。这不仅是希望能给观众带去新鲜感,也是让创作者们找到创作应有的愉悦。

 


三处规则之变,让模式保鲜

 

其实从第三季《我是歌手》开始,节目的规则每一季都会有变化。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第三季开始,引入了踢馆赛,每次的踢馆歌手的出场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一赛制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就是改名为《歌手》之后的第一季(2017年),节目新增“逆战歌手”和“挑战歌手”,双补位机制加上期期有淘汰,让这一季节目话题不断。

 

到了《歌手2019》,大的赛制依然是补位和踢馆并存,但是还是有三处最为明显的变化。

 

1、踢馆赛制的变化

 

踢馆歌手将有一个“二选一”的过程。两位踢馆歌手的来源,分别是“全民举荐歌手”和“专家推选歌手”,具体的规则是,两组踢馆歌手将在前一周的竞演结束之后,通过各自的表演,由现场观众投票选出下一周拥有踢馆资格的歌手。

 


应该说,今年这一季的《歌手》,对踢馆赛制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而且冷眼君认为,这次与微博的联动,表面看只是增加了一名踢馆歌手的备选,实际上,《歌手》这档节目正在逐步开放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当网友有了真正的参与感,节目的关注度势必会增强。而且这一变化,也是让一些不太可能有机会登上《歌手》舞台的歌手,有了一个登上更大舞台的可能,一直是神仙打架的舞台也开始变得更加多元。

 

2、投票规则的变化

 

在以往的节目里,抽签环节一直是歌手比较在意的环节,一般默认为靠后出场比较有优势。原因就是观众的投票一直都是等全部竞演结束之后才开始,根据人的记忆习惯,越靠后的表演一定印象越深,所以都不愿意抽到靠前的出场顺序。

 

为了破掉这个bug,这一季节目的投票增加了一个演出中的即时电子投票环节。也就是说,每一位竞演歌手演唱结束,电子投票通道开启,现场观众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出评价,避免了由于记忆偏差而导致投票的公平性。最终两类票数叠加计算之后,才是该歌手当期的最后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即时电子票的结果会让歌手在演唱结束之后马上知道,观众也有一定的跟随感,这也给最后的结果宣布留出了一点点空间。

 

3、票数公布规则的变化

 

六年以来,洪涛老师的喝水环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标识,是好事也是坏事,但相比之下,弊还是大于利。所以趁着第七年,导演组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一次最大程度的调整。

 

我们都知道,《我是歌手》这个模式虽好,但是真人秀的空间很小。竞演之前的那部分跟拍纪实的内容很好看,剪的也很干净,但是总归是花絮的感觉,没有看到规则之下的人物塑造。而演唱结束之后,歌手们也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戏”全在洪涛老师一人身上。

 

所以,《歌手2019》在票数公布环节设计了两组信封,一边是“歌手信封”,一边是“排名信封”。每位歌手可以从两边分别选取一封信来查看,如果你想知道排名第几的歌手是谁,就选取竞演名次卡中的一封,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排名第几,直接从歌手名次卡里,找到自己的那一封。其中,后三名的歌手,名次卡是空白,悬念将在下一期的最后揭晓。


 

应该说,冷眼君还是很喜欢这个环节的设计的。首先它打破了之前洪涛老师沿用了六年的喝水停顿梗,是新鲜的。其次就是增加了一点真人秀的空间,因为每次都是一组一组抽取,抽取之后的反应也是看点之一,而且也给了后期剪辑增加了一定的变化可能。最后,整个结果宣布的环节,看点变成了多人,后出场抽的歌手会无形中增加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是一点一点在累加。

 

所以总的看下来,这一季的三处规则变化还是很合理的,也让这个老牌模式有了新鲜感,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增加了真人秀的感觉,实属不易。

 


创作者的愉悦感,正在被放大

 

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从《歌手2018》开始,总导演其实就已经是洪啸了。可能是因为姓的原因,也有可能最后的结果宣布一直都是洪涛老师出镜,使得很多网友还是会认为这档节目的总导演还是洪涛导演。实际上,洪涛老师从节目更名为《歌手》之后,就一直担任节目的监制。

 


而在去年,湖南卫视一共成立了12个导演工作室,而洪啸工作室正是第二批获得授牌的工作室之一。于是,在这一季的《歌手》里,冷眼君看到了作为创作者的洪啸工作室,在内容上的一种自我实现。

 

1、对导演和工作室的宣传强化

 

看过这一季节目片头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在每一次介绍歌手的时候,字幕同时也会标注编导的名字。这些在以前,只会出现在快速的片尾字幕里的FPD们,名字第一次与自己跟的歌手放在了一起,这是对导演的一种莫大鼓励。

 


其次就是片头的结尾,是洪啸工作室的logo,在节目正片里出现导演工作室的logo,这还是很少见的。

 


除此之外,在刚才提到的两组信封上面,也可以看到有工作室的logo。

 


可以发现,创作者这一角色被放到了非常醒目的位置,这或许本身就是工作室的一种激励方式。而体现在这一季的《歌手》里,让观众对创作者有了更深的印象,至少这一季之后,洪导演究竟是谁,应该是能分清楚了。

 

2、标准化镜头与个性化创作

 

这两者听起来似乎有一点冲突,但前者是针对节目的整体,后者则是单体段落的设计。

 

现在的季播节目制作,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的需要在每一集的开头加一个单期标题,而大多都是一句偏感性的描述性的话。而在这一季的《歌手》里,每一期开头的标准镜头之下,我们看到的也是具有一定章回体感觉的单期标题。



其次,就是在每一组歌手演唱前,所上的歌名字幕和音乐团队的介绍字幕都会不同。一开始冷眼君很不理解,认为字幕风格居然都没有统一,但是后来慢慢理解了把每一组歌手的演唱放开给每一位导演的用意,因为这样可以让参与创作的导演有一定的成就感。

 

比如这是吴青峰演唱《起风了》这首歌时的歌名字幕和音乐团队的字幕。

 


而齐豫演唱《飞鸟与鱼》时,又分别变成了这样。总之,仔细观察每一首歌,字幕的风格都不太一样。

 


可能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冷眼君能够感觉到这一季的创作团队,在创作这件事上,应该找到了应有的愉悦感。

 


《歌手》模式看点的衍化

 

我们都知道,《歌手》这个节目的模式来自于韩国MBC,而这个模式的核心关键词其实是“翻红”,即让那些沉寂多年却实力不俗的歌手再次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赢得事业的第二春。在韩国,这档节目的出现几乎让歌坛重新洗牌。


 

事实上,湖南卫视的前两季《我是歌手》就是严格按照原版的模式来执行的。包括首发歌手的选角标准、竞演赛制、歌手经纪人角色的设置,甚至是歌手的休息房间,全部按照原版执行,几乎没有做任何修改。

 


其实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新模式、新玩法,所有人都需要摸索和学习;第二,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对湖南卫视产生巨大冲击,为了保证2013年1月能够播出,时间紧迫,容不得团队试错。当然,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大获成功的第一季《我是歌手》与同期的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一起,让湖南卫视得以保住行业地位。

 

但是“翻红”这个核心点能够持续做多久,国内的音乐环境能不能支撑住,这其实一直都是导演组面临的制作困境。所以每年都在变,希望能够不断吸引观众。

 

能够做到第七季,已经是算是一个奇迹了。所以这个模式也必然会随着观众的反馈和行业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冷眼君认为,《歌手》已经从一档音乐竞演秀变成了一档纯粹的音乐秀,所谓的竞演其实早已不那么重要。

 

首先,除了第一季《我是歌手》还能在首发歌手上做到保密之外,从第二季开始,所有的首发歌手就被迫提前公布,原版模式的最大悬念从一开始就是失去了。

 

其次,每一季首发歌手的类型也基本在统一。要有国内顶级大咖、要有国外歌手、要有黑马、要有摇滚、要有实力派新人等等。尤其是大咖角色,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是请不动的,所以名次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观众也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单个的歌曲上。

 

于是,一个以“翻红”为最大模式看点的节目,变成了现在的音乐欣赏秀,因为谁走谁留的那种惊讶,早已不能影响现在观众的情绪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恰恰是这个节目模式衍化的必然结果,调整节目制作的方向,同样可以做到另一种极致。

 

总之,《歌手》走到第七年,看起来一直在变,但创作者们对节目制作的追求,以及歌手们对这个舞台的尊重,一直没变。

 

不管如何变与不变,希望《歌手》能一直做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