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属中医“蛔厥”范畴,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因消化道功能紊乱,肠管蠕动失常,激惹虫体异常活动;或肠道口括约肌松弛致使肠道蛔虫钻入胆道所致。虫体进入胆道内而导致肝气逆乱、胆管拘挛、胆汁瘀滞,感染而产生种种病理变化。 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或绞痛,抱腹屈膝、伏卧床上;或辗转不安、恶心呕吐;或大汗淋漓、呻吟不止、其痛有时向肩背或腰部放射;或伴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寒战高热、黄疸等。 ·曲硝散· 【组成】 醪糟曲50g,芒硝50g,朱砂5g,胆粉1g。【用法】取猪胆汁或牛胆汁适量滤过后入锅,慢火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芒硝,调至稠糊状即入烘箱烘干,与另3味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成人每次服2~4g,每30分钟服1次,疼痛止即停止。小儿酌减。【功效】 杀虫驱蛔、安神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症。【附记】本方剂量不能随意改变,也不宜同其他药品合用。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花椒油· 【组成】 花椒9g,香油50ml。【用法】 将香油放入锅内熬热冒烟,放入花椒,待其变黑出味取出,油晾温后,1次顿服。【功效】驱蛔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症。 ·姜蜜汤· 【组成】 生姜150~200g,蜂蜜60~100g。【用法】 生姜去皮洗净捣碎取汁,置入蜂蜜内搅拌均匀、顿服。小儿酌减。1剂不瘥,可每日服2或3剂。【功效】 温中止痛驱虫。【主治】 胆道蛔虫症。 ·椒蛋方· 【组成】 花椒20g,鸡蛋1个,香油50ml。【用法】 将花椒研细末。香油倒入铁锅内,用武火煮沸,然后把打好的鸡蛋加入炒黄,并与花椒面混匀,炒至似焦非焦为度(绝不能炒至焦黑)。趁温顿服。【功效】 驱虫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症。 ·胆蛔散· 【组成】 乌梅、川楝子各40g,花椒、黄连各20g,大黄10g。【用法】 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5g)。成人每次服10~20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功效】 清热温中、驱虫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症。【附记】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槟君汤· 【组成】 槟榔30g,使君子15g,苦楝皮15g,枳壳9g,木香9g。【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200ml,成人每次服100ml,日服2次,温服。儿童减半(或视年龄大小定量)。【功效】 杀虫驱虫、理气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症。【附记】屡用效佳,一般用药2或3剂后即可获愈或显效。 ·乌梅藿香汤· 【组成】 乌梅15g,藿香9g,黄连5g,川楝子3g,白矾1g。【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效】 安蛔驱虫、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症。【附记】 ①加减法:并发感染者,合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呕吐者加旋覆花、赭石;腹痛甚者加延胡索、七叶莲;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②效果:用本方治疗430例,治愈率为99%。 ·胆蛔汤· 【组成】 槟榔15g,苦楝皮30g,花椒9g。【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效】 驱蛔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症。【附记】 笔者家传秘方。屡用效佳。 ·胆蛔特效方· 【组成】 乌梅15g,槟榔12g,萹蓄20g,木香9g。【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效】 安蛔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症。【附记】 屡用效佳,止痛有效率100%。(程爵棠,程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