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读音“错误”修改没必要、不可取/中国文化报

 棋中王 2019-02-25

简言之

    “说(shuì)服”变成“说(shuō)服”,“一骑(jì)红尘”变成“一骑(qí)红尘”,甚至“纪(jǐ)晓岚”变成“纪(jì)晓岚”……近日,网传不少汉字“因为读错的人多就成了正确读音”引发热议。一场“读音保卫战”已然在网络上打响。

    有观点认为,汉字读音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从古到今都有古音、今音的统一,改了也很好。但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说明这种“统一”并未取得共识。学习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而不是对错误妥协甚至固化的过程。如果因为读错的人多就修改读音,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实不可取。

    其实,隐藏在这场“读音保卫战”背后的是对文化传统的捍卫精神。从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的不断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勾勒出几千年中国文明的变迁。与此同理,多音字的存在也具有合理性,或是出于历史典故,或是出于古音延续,或是出于约定俗成,不同的读音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蕴和元素。对多音字的读音进行修改,应当充分考虑这些读音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是否对中华文化传承产生不利影响。

    汉字读音具有音韵美,平仄押韵是中国文字独有的魅力。网传的部分读音修改并没有考虑到音韵美,这也是引发“不懂读古诗”评论的原因。如果这种修改思路占据了主导,那么,多少相似情形的读音要改变?以后谁还知道什么是平水韵、什么是尖团音?谁还理解什么是“叶(xié)音”、什么是平仄押韵?……可以说,这些元素的被误解甚至消失,会直接削减中国古诗词、楹联对子的魅力,也将影响到汉语言文字传承。

    更深一步说,这还会影响到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官叫“说(shuì)客”,改成“shuō”音,就是让历史传统发生了变化;又如铁骑、骠骑的音“jì”改为“qí”,就直接把霍去病的代称也改了。

    一改了之,看似有利于大家“不会读错音”,但一两代人之后,这些读音就被固化了,读音背后的文化典故和意蕴也会渐渐消失。而对那些姓氏是多音字的人来说,首先被改的是自己的姓名,那些包含多音字的地名,也要换称呼了。再夸大点说,那些依旧存在大量古音的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等方言,也要被修改。

    笔者不反对读音随着社会发展而进行审慎的变化,但不能轻率地丢掉汉语的表意魅力。从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实际上具有广泛共识的正确读音进行“错误”修改,没必要,更不可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