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穴外敷药袋的制作方法

 刘雁辉 2019-02-25
专利名称:针穴外敷药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人体针灸穴位外敷的中药袋。
背景技术
现有治疗胃痛的外敷药袋采用建粬等14味药,使用时,将其绑于胃部进行治疗,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在人体针灸穴位外敷的中药袋以辅助治疗胃痛、胃胀、脘腹冷痛、痛经的各种疼痛的热性外敷药袋和抑制肿胀、舒缓疼痛、减轻炎症、消除疲劳的凉性外敷药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穴外敷药袋。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针 穴外敷药袋,药袋内袋填充有大青盐,
A、对于热性针穴外敷药袋内还填充下述重量份的药物,
艾叶50 100份、小茴香20 30份、当归10 15份、吴茱萸5 10份、花椒2 5份,热性针穴外敷药袋内的大青盐的量为550 650份。热性针穴外敷药袋的制作方法,将上述处方中的艾叶制成粗粉与小茴香、当归、吴茱萸、花椒和大青盐6味药物充分混匀,装入内袋中,封口,再装入外袋中。使用方法:微波炉加热或保鲜膜包裹笼屉蒸热后热敷,隔一条毛巾或直接敷于疼痛或需要温灸治疗的部位20 30分钟即可。对于热性针穴外敷药袋的机理如下:大青盐作为中间传热体使用,它有传热慢、散热慢的物理特点,加热后它能使热度保持I 3小时,小茴香味辛、性温,入肝、肾、脾、胃经,能理气散寒,为君药。吴茱萸气辛、性热,入肝、脾、胃、肾经,能散寒止痛;当归气辛、性温,入肝、心、脾经,能活血止痛,二味共为臣药。花椒味辛、性温,入脾、胃、肾经,能温中散寒,为佐药。艾叶味辛、性温,入肝、脾、肾经,气芳香、善走窜,能引诸药之气透达肌肤,并兼有芳香止痛的功用,为使药。本方君臣佐使共达温经散寒,舒筋通络,理气止痛的作用。该药袋中药物均为辛香温热之品,在加热之后挥发性增强,可通过针灸穴位发挥药效;另外,该药袋经微波炉加热之后,温度能达到35 42°C,保持时间约为I小时;该药袋敷在针灸穴位之后,药袋的热敷效应和药物效应产生协同作用,使人体所热敷部位产生温热感,并通过经络向深层及四周扩散。热性针穴外敷药袋的功用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辅助治疗胃痛、胃胀、脘腹冷痛、痛经等等各种疼痛。、对于凉性针穴外敷药袋内还填充下述重量份的药物,
艾叶50 100份、石膏100 150份、薄荷20 40份、菊花5 10份、冰片0.5
1.5份,凉性针穴外敷药袋内的大青盐的量为400 500份。制备方法:将上述处方中艾叶艾叶制成粗粉与石膏、薄荷、菊花、大青盐5味药物充分混匀,另外I味药物冰片用自封袋(用针扎少许小眼)另外包装,一并装入内袋中,封口,再装入外袋中。使用方法:置于冰柜或冰箱冷冻室(_10°C -20°c) 15分钟以上即可使用。对于凉性针穴外敷药袋的机理如下:大青盐作为中间传热体使用,它有传热慢、散热慢的物理特点,冷冻后它能使低温保持I 3小时;石膏味辛、性大寒,入肺、胃经,能清热泻火,为君药;薄荷味辛、性凉,气芳香,入肺、肝经,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菊花味甘、性微寒,气芳香,入肺、肝经,能清热明目,两药为臣药;冰片味辛、性微寒,气芳香,能通诸窍,散郁火,引诸药透表入里而达经络,为佐药;艾叶味辛、性温,入肝、脾、肾经,气芳香、善走窜,能引诸药之气透达肌肤,并兼有芳香止痛的功用,为使药。本方君臣佐使共达抑制肿胀、舒缓疼痛、减轻炎症、消除疲劳的作用。由于该药袋组方中的药物均为性凉气香之品,在冷冻之后温度能降到-4 10°C,保持时间约为半小时;该药袋敷在针灸穴位之后,药袋的冷敷效应和药物效应产生协同作用,使人体所冷敷部位产生清凉感,并通过经络向深层及四周扩散。凉性针穴外敷药袋的功用是抑制肿胀、舒缓疼痛、减轻炎症、消除疲劳,辅助治疗头痛发烧、咽喉肿痛、牙痛、中暑、烫伤、肌肉拉伤、扭伤。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实施例1 热性针穴外敷药袋
分别称取粉碎成粗颗粒的大青盐550g,艾叶100g、小茴香30g、当归15g、吴茱萸10g、花椒2g,充分混匀,装入内袋中,封口,称量。按上法共制作10袋,计算重量差异,不超过1%。热性针穴外敷药袋的 制作方法,热性针穴外敷药袋的制作方法,将上述处方中的艾叶制成粗粉与小茴香、当归、吴茱萸、花椒和大青盐6味药物充分混勻,装入内袋中,封口,再装入外袋中。使用方法:微波炉加热或保鲜膜包裹笼屉蒸热后热敷,隔一条毛巾或直接敷于疼痛或需要温灸治疗的部位20 30分钟即可。实施例2 热性针穴外敷药袋
药袋中药物的量如下:大青盐为600g、艾叶80g、小茴香20g、当归IOg吴茱萸5g、花椒5g。制作方法与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3热性针穴外敷药袋
药袋中药物的量如下:大青盐为650g、艾叶50g、小茴香25g、当归12g吴茱萸8g、花椒3g。制作方法与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4 凉性针穴外敷药
大青盐为500g、艾叶50g、石膏100g、薄荷40g、菊花5g、冰片0.5g。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将上述处方中艾叶艾叶制成粗粉与石膏、薄荷、菊花、大青盐5味药物充分混匀,另外I味药物冰片用自封袋(用针扎少许小眼)另外包装,一并装入内袋中,封口,再装入外袋中。使用方法:置于冰柜或冰箱冷冻室(_10°C _20°C) 15分钟以上即可使用。实施例5 凉性针穴外敷药
大青盐为480g、艾叶80g、石膏150g、薄荷20g、菊花10g、冰片1.0g。制作方法与使用方法同实施例4。实施例6 凉性针穴外敷药
大青盐为400g、艾叶100g、石膏125g、薄荷30g、菊花8g、冰片1.5g。制作方法与使用方法同实施例4。临床试验
(一)针穴外敷热性针穴外敷药袋(治疗脾胃虚寒或寒凝证胃痛)
一、病例选择:
在我院就诊的脾胃虚寒或寒凝证胃痛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12 — 60岁。病程I—5年。二、诊断标准:参考《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主要证候:(I)胃脘疼痛(以隐痛或受凉绞痛为主)(2)喜按喜暖(3)食后脘闷(4)纳呆少食(5)便溏腹泻¢)四肢疲乏无力(7)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次要证候:⑴胃粘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2)粘液稀薄而多或线糊状(3)胃酸偏低⑷脉沉细。证型确定:具备主证3项加次证I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患者无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并排除其他证型胃痛以及消化道恶性肿瘤、胆石症、急性胰腺炎及外科急腹症引起的胃痛病例。

三、治疗方法:
将本发明的热性针穴外敷药袋放入微波炉中加热3分钟,将加热后的药袋敷于腹部中脘穴处,达到全身微微出汗,时间为1-2小时为宜,一个药袋可反复多次使用。四、疗效评定方法:参考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疼痛治疗效果。疼痛强度采用0-10数字表示,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极度疼痛。根据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疼痛程度减轻2个级别以上为显效,减轻I个级别为有效,疼痛无减轻甚至加重为无效。两组均观察7天。观察疼痛缓解时间。五、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和疼痛缓解时间比较,见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穴外敷药袋,其特征在于:药袋内袋填充有大青盐, A、对于热性针穴外敷药袋内还填充下述重量份的药物, 艾叶50 100份、小茴香20 30份、当归10 15份、吴茱萸5 10份、花椒2 5份,热性针穴外敷药袋内的大青盐的量为550 650份; B、对于凉性针穴外敷药袋内还填充下述重量份的药物, 艾叶50 100份、石膏100 150份、薄荷20 40份、菊花5 10份、冰片0.5 1.5份,凉性针穴外敷药袋内的大青 盐的量为400 500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穴外敷药袋,药袋内袋填充有大青盐,对于热性针穴外敷药袋内还填充下述重量份的药物,艾叶50~100份、小茴香20~30份、当归10~15份、吴茱萸5~10份、花椒2~5份,热性针穴外敷药袋内的大青盐的量为550~650份。对于凉性针穴外敷药袋内还填充下述重量份的药物,艾叶50~100份、石膏100~150份、薄荷20~40份、菊花5~10份、冰片0.5~1.5份,凉性针穴外敷药袋内的大青盐的量为400~500份。热性针穴外敷药袋的功用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辅助治疗胃痛、胃胀、脘腹冷痛、痛经等等各种疼痛。凉性针穴外敷药袋的功用是抑制肿胀、舒缓疼痛、减轻炎症、消除疲劳,辅助治疗头痛发烧、咽喉肿痛、牙痛、中暑、烫伤、肌肉拉伤、扭伤。
文档编号A61K36/534GK103202910SQ201310149808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6日
发明者李应东, 张晓刚, 靳子明, 郭晓青, 韩静, 杨锡仓, 张晶 申请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