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寓言式”育儿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博采简纳 2019-02-25

-01-

寓言式育儿,你中招了没?

前几天,一位网友发的微博引起热议。

网友陪儿子去玩沙子,正玩的高兴,突然,听到旁边一位妈妈在教育孩子。

“你看,塔倒了,根基不稳就会倒对不对?所以做事一定要打好基础……”

原来,旁边小孩堆的一座小塔倒了,原本是件小事,可孩子的妈妈却趁机讲起来大道理来了。

目测孩子才不到三岁,妈妈真是对孩子操碎了心,玩个沙子都可以上升到做人做事的品格上。

我们不难想象,妈妈平时在家里带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小宝宝学着自己吃饭掉几粒米,妈妈会上升到浪费粮食、不懂珍惜上面。

孩子记不住一个新词,妈妈都要督促,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网友将这种育儿方式称为“寓言式育儿”,意思就是孩子的一点点小事情,都要引申到人生大道理上,无孔不入的进行说教。

父母想通过日常生活,把人生的道理教给孩子,并无可厚非。

一点点小事就过度说教,孩子不仅不能真正理解,而且很可能受到伤害。

-02-

经常说教,

孩子容易缺乏自信

经常说教,是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表现,他们从心底认为,孩子做不好,所以不停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林永健对儿子大俊的教育,总是很严厉,经常说教。每次儿子做错一点事,林永健第一反应就是责备。

在《爸爸去哪儿3》中,有一个守护冰激凌的游戏,大俊不但没守护好冰淇淋,反而偷吃了一点,林永健知道后立马谴责孩子,责怪他没有团队精神,只顾自己贪吃,不为别人考虑,没有集体荣誉感……

自那以后,大俊与父亲交流时,都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眼神里透着一种不自信。

一点点小事,父母就拔高进行说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信。

有一次,我去表姐家吃饭,小侄女剩了一点米饭,表姐看见了,马上扭过头,对着小侄女说:“你怎么能剩饭呢?”

“你知不知道,这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我们花钱买回来的,你这样不珍惜粮食,你是在浪费爸爸妈妈的努力。”

“一个不懂得珍惜他人努力的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以后怎么能做好事情?怎么能成功?……”

吃过饭,表姐检查小侄女的作业,有一道题,小侄女粗心漏了一个字。表姐又开始了说教模式。

从作业讲到做事,从做事讲到做人。我看到小侄女脸上惭愧的表情,伤心的模样,真是不忍心。其实,就是一次作业而已,咱就不能就事论事吗?

在表姐的长期过度说教下,小侄女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整个人唯唯诺诺,说话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做的不好。

李雪老师说:“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

“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孩子会越来越没自信,生活也不开心。

多给与孩子一些肯定,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孩子的自信,藏在父母的言行里。

-03-

过度说教,

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少年说3》中高一三班的王正一,上台控述自己的爸爸。

他说,爸爸对自己“监管”太严,一旦自己在学校没吃饭,爸爸就会跑到学校来说教一番,如果自己打篮球的时间长了点,也会来说教一番。

台下的爸爸,听完儿子的控述,又开始说教,“我管你吃饭,都是为了你好,不好好吃早饭,身体不好,营养跟不上,那还怎么学习?……”

“打篮球我不是不赞同,只是不要打太长时间,那样会影响学习……”

吸引力法则认为,担心即诅咒。过度向孩子表示担忧,孩子脑海里只会留下“身体不好、学习跟不上”等印象,从而往这方面强化自己的行为。

虽然父母也是出于爱他,才会担忧,才会说教。

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明白我们的出发点,而强硬地灌输自己的观点,只会让孩子不耐烦,甚至焦虑、叛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张亮和儿子天天之间亲密的父子关系一直让网友很羡慕。

然而,这离不开爸爸张亮的悉心教导。

有一期,村长召集大家集合时,天天没有认真听,专注玩自己的。

当天晚上,睡前,张亮让天天扮演村长讲话,自己扮演天天,一直在床上滚来滚去。

天天不悦,张亮问他:“如果你现在是村长的话,喊完‘集合’后你比较喜欢哪种小孩子?”。

天天想了想说:“喜欢听话的。”

张亮继续引导天天:“现在你理解村长的感受了吧?咱俩试一下,你是天天,我还是你爸爸。”

张亮拍拍手“集合”,天天立刻很听话的跑到张亮面前。

当孩子犯了小错误时,张亮并没有急着责备,而是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育孩子。

日常生活中,父母采取这样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彼此关系也会更加亲密和谐。

-04-

时刻注意,避免寓言式育儿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我们都不喜欢听人说教,没有人会喜欢这样。请记住,一定要让我们感到愉快和有趣,不然,你说什么我们都不会注意。”

所以,父母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少说教,多用行动去教育孩子。

1、提醒自己,就事论事

父母爱子须有方,不要过度说教,避免结论式教育。

切勿将一件小事,拔高立意,旁征博引,最后告诉孩子是你没做好,这样只会徒增孩子的挫败感。

就事论事,有事就说事。塔倒了,问问孩子是不是想重新搭一个,如果想,就一起搭建,如果不想,玩其他的就好了,不必夸大一个塔的寓意。

平常比较爱说教的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可以做个记录,争取一周说教不超过三次。

2、相信孩子,适当放手

有一次,我去闺蜜家,闺蜜的女儿小欣想切苹果吃,刚拿起水果刀,奶奶接过来,说:小欣啊,你这么小,还不会用刀,等下伤到手怎么办,你要吃,奶奶帮你削……

闺蜜的女儿已经八岁了,完全可以学着削水果。可奶奶过于担心孩子受伤,把事情都包办了。

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

孩子自己动手,许多生活的道理,自然而然就能领悟了,无需刻意说教。

3、注重身教,少说教

泰国公益短片《豆芽》中,家境贫穷的小女孩想种豆芽,妈妈就和她一起准备土壤、挑选种子。

结果,豆芽没长出来,孩子问妈妈怎么办,妈妈鼓励道:“我们再试试”。

第二次还是失败了,妈妈还是那句话:“我们再试试”。

妈妈陪着孩子一起查资料、想办法,终于在一次次尝试后,成功地种出了豆芽。

在妈妈身教的影响下,女孩也敢于尝试,取得优秀的成绩,最后成为一名学术研究者。

《后汉书》说:“以身教者从,以言传者讼”。

孩子不是听父母说什么,而是看父母做什么,是从父母的身上,捕捉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与其一点小事就使劲说教,不如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自己领悟。父母只需在孩子迷惑的时候,稍加点拨即可。

避免寓言式育儿,孩子才能成长地更从容。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