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之初,苏联怎么都没想到竟会被芬兰这么一个小国打得这么惨,以至于“得来的土地刚好够埋葬死者”,不过这次损失惨重得让全世界看了笑话的战争也让苏联得到了芬兰的索米冲锋枪。 在苏芬战争中,芬兰人用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和索米冲锋枪的远近结合的战术让苏联看到了未来战争中步兵战术的革新,并立即学了过来,并根据缴获来的索米研发出了自己的冲锋枪——波波沙41。 相比参考原型索米,苏联的波波沙41其实更加成功,经过简化的机构提高了可靠性,射速高达900发/分,再加上71发大弹鼓,能在近战提供极其恐怖的火力,与持有波波沙41的苏军打巷战,德军几乎被打出心理阴影,不少德军士兵扔下手里的98K也要捡一把波波沙41用。 由于太符合与德国高强度战争的需求,波波沙41及之后的改进型波波沙43,苏联总共生产了600万支以上,战后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在使用,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一些战乱地区可见波波沙系列冲锋枪的身影。 但在二战结束后没几年,波波沙就迅速从苏联陆军作战序列中消失,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首先波波沙系列虽然射速高火力猛,但精度太差,虽说冲锋枪本就强调的是近战火力,可也不能丝毫不顾精度,波波沙有效射程只有200米,甚至有人说100米开外就基本谈不上准头了,这样的武器自然难以满足苏联设想中战场。 其次就是威力,因为发射的是脱胎于毛瑟手枪弹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威力和穿透力在手枪弹里已经算性能优异了,但与步枪相比依然差得多。 这样说下来,如果要兼顾近距和远距,就要同时装备栓动式步枪和冲锋枪,弹药不一样带来的生产问题先不说,后勤压力就足以使苏联高层认真考虑一下要统一子弹口径的问题了。 德国人在二战末期开始装备的STG44突击步枪开启了中间型威力弹的先河,也让苏联看到了统一弹药口径的绝好机会。二战结束两年后问世的AK-47虽然还是精度不好,但400米的有效射程对于当时来说已经足够,兼顾了近距的火力、威力和中远距的精度,在这个时候波波沙自然也就走到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