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村是位于山西省介休境内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全村明清时代的建筑保存完好,上有明清古堡、下有隋唐地道,充满神秘色彩。通过对张壁村的考察研究,使我们对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通过研究历史,充分证明了建筑的风格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晋中盆地绵山北麓隐藏着古堡似的张壁村,村里村外皆砖墙叠砌,地下有长达3000余米的立体式古代军事地道网,明修堡墙、暗挖地道、壁垒森严是它的特点。这里虽然交通尚可但并不通车,很少有人来这里旅游。怀着欲解开张壁神秘面纱的兴奋心情,我们师生一行60余人包车来到张壁村开始了细致的考察。 张壁村位于介休市东南10公里龙凤乡,背靠绵山,面对绿野,海拔1040米,周圆1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从城外看张壁被一圈高高的夯土墙包围着,很容易联想到里面的建筑都应该是夯土而成的一个个窑洞式建筑,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几乎全部是砖券结构的建筑,这更加深了我们的好奇。随着考察的深入,它的面纱终于被一层层的揭开了。 据考证,张壁村村民有几十个姓,大姓是张、贾、王、靳。从张姓和贾姓的宗谱来看,张姓始祖张能和贾姓始祖贾文智为明代中叶人。现有关于张壁村的最早资料来自一块墓志。1995年11月至1997年春,村西南100多米的砖场挖地取土时先后发现三座砖室古墓,墓志说明,早在张能之前300年,这地方已经叫张壁村,村民以张姓为主,当时属灵石县。 这三座古墓坐落在一片废砖窑之中,每个砖窑都是土质的,我们以为是夯土而成,村民告诉我们那是自然形成的地貌,向下挖土即成,正所谓“土落窑出”啊! 古墓只有两个开放,虽然经考证此墓是平民墓,但仍能看出里面装饰精美的壁画和雕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墓室呈圆形,顶部为藻井式砖砌结构,中部为一圈屋檐式的装饰,有砖仿的斗拱,瓦当、滴水雕刻精美;下部是一个个墓室,每个墓室门都有精美的绘画或雕刻,可能由于终年不见天日,参观的人又极少,所以色彩、形态特别美,保存极其完好。 关于这个古墓还有个偶然的巧合,因为我们发现这个砖场的规模很大却很荒凉,就问村民原因,回答说砖厂的厂长在挖出古墓的第二天就神秘死亡了,传说是古墓一出必将伤人,所以以后再也没人在这里烧窑了,听的我们有点不寒而栗。 由于地势的原因,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道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三条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堡墙用土夯制而成,高约十米,内部有部分墙体为砖砌,很可能为明清以后对城墙进行的修补。堡有南北两门,南堡门由石块砌成,堡门上建门楼,门上刻有一兽头,门内大街中间是一条300米的街道。
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街东三条小巷,街西有四条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所有街道为砖石铺砌,中间是三道纵向铺砌的砖石,两边全部是横向铺砌,远远望去就象龙脊龙鳞,结合南门的龙头及小巷,整个古堡就是个龙的造型,虽然并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一层象形意义,但我们突然感觉到古人在建筑设计中的某种巧夺天工,竟然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图腾那么吻合,是设计,还是巧合? 我们不得而知。 (象征龙的脊背三道竖向的红石板) 说到龙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在古地道门口有一块据称是隋朝时的青石和一个石碾,青石的正面竟然是一幅自然形成的惟妙惟肖的中国地图,只是没有台湾和长江、黄河,但青石背后有两道似长江、黄河的图线,而在隋朝时代台湾还只是一片汪洋,所以没有台湾就可以解释了。石碾看似平常,可用清水一浇,石磙和石碾上明显可以看出两个清晰的张牙舞爪的龙的图形,图形表面明显光滑,这说明龙的图形是自然形成的纹理而非后人雕刻而成。这真实而又象迷一样的现象真的难以解释。
北堡门有瓮城,所谓瓮城又叫月城,是建在大城门外的小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经总要前集· 守城》曰: “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基于这个道理,张壁的瓮城与主城门的朝向为90度,这样的设计很科学,可以使敌军进攻线路不能一气呵成,从战术上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顶的守军则可以快速调度,居高临下给敌军以致命的打击。所谓翁中捉鳖是对瓮城功用的最生动的描述了。
由于整个古堡南高北低,为了预防雨水过大时影响北门的通行及安全,或者说为了达到雨期蓄水的目的,在主街道南头距北门约50米处修建了一个蓄水池,看池中水波荡漾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在缺雨少水的黄土大地倒也非常难得。更有趣的是池边两棵古树: 一槐一柳,相传为宋代所种,不知何时竟长在了一起,后人起了个很人性化的名字: 槐抱柳。在这古色古香中平添了几分情趣。
根据记载,张壁村早在隋唐以前就存在了,而那个时候山西的建筑主要还是土筑的,宋、辽、金、元等代虽建造了不少精美的砖塔,唐宋时期还用砖包砌城垣、铺街道,可是元大都的城垣仍然是土筑的。张壁地处西北地区,建筑形制上必然会受其影响,而明清时代的夯土技术更趋成熟,内加竹筋,虽经地震,仍极坚实。古堡内的建筑则以明清时代为主,那时的砖券结构技术已相当发达,并大面积的应用到建筑中去,所以张壁古堡内外有别或许就可以理解了。 张壁古堡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颇多,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大体都是明清遗物,著名的有明代空王佛行宫,建造在北门丁字门顶上,坐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主像为空王佛,山墙绘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殿顶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功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珍贵的是在行宫前廊下有两通罕见的琉璃碑,通体琉璃烧造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两边蓝白龙纹花卉装饰图案。东册一通记述着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西侧一通记载空王行宫修建缘起。明清时代琉璃的生产和应用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过去任何朝代,不过瓦的颜色和装饰题材仍受到封建社会阶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其中黄色琉璃瓦仅用于宫殿、陵寝和高级的祠庙,所以我们在这看不到华丽的金黄色琉璃瓦。 此外堡内还保留真武庙三大士殿、吕祖阁、二郎庙、关帝庙、兴隆寺、可汗王祠等古代建筑。其中二郎庙是堡中最高的建筑,可惜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濒于倒塌,无法上去以观风采了。由此可以看出张壁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宗教建筑特别多,如果不把正殿耳房里的杂神小庙算进去,现在所知有15座庙,如果算进去有22座。一个小小山村竟有这许多庙宇,在全国也不多见。
北门和南门各有一个庙宇建筑群。北门的城头有三座庙,正中是真武庙,东侧是空王庙,西侧是三大士殿,土台上有一座兴隆寺,三进两院是左右各村里最大的佛寺。南门的建筑群包括三座庙宇,门洞城头上是西方圣境殿。南门外坐南面北,对着城门稍偏东的方向是关帝庙。关帝庙内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关帝像,而是三面墙上的壁画,虽然光线昏暗,但透过隐隐的光线依然能看到壁画描写了一幅古代战场上的壮丽画卷,有比武打擂、有千军万马的嘶杀. . .色彩鲜艳、人物形态生动、结构准确,画面气势恢弘,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
可汗庙是南门建筑群的主体,也是张壁村最古老的庙宇。明末天启年间的《重修可汗庙碑记》说“此村惟有可汗庙,创自何代殊不可考,而中梁书`延佑元年重建’ 云”。庙在南门里街西侧的一个黄土高台上,台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57米,东西28米,周边有胸墙。正殿三间开,通面阔10米,硬山顶有前檐廊,两头各有一间耳房。正殿中供着“假定的可汗”刘武周塑像。据《旧唐书》记载,刘武周是马邑(今雁门关外塑州市)鹰扬校尉。隋末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斩杀太守开仓分粮,投靠突厥,随后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土厥则封这位皇帝为“定扬可汗”。唐武德二年刘武周勾结突厥攻占太原,并诸州屡败唐军,次年为秦王李世民所败。介休一带是刘武周当年大败唐军的地方,具有相当的影响。 堡内的民居建筑也是精彩纷呈,其中尤以各种形态图案的砖雕最为精彩。每家每户或滴水瓦当、或正脊檐口、或鸱吻垂脊、或烟囱神龛、. . .无不是美伦美焕的砖雕艺术品,让人流连忘返。建筑的墙体全部采用空心砖,隔音、隔热、保暖而且质轻,可以降低房屋对地基的压力,我们不得不钦佩古人的聪明才智。 张壁村的神秘其实还不在于地上的古堡,更重要的是绵延于地下的地道。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距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 10米,底层距地面17- 20米。平均高度约2米、宽1. 5米,土结构,弯曲迷离成网状布局。 (进出口) 堡外北、南面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作为哨卡。道内留存气孔通于沟堑外,还有隔井直下三层底部。堡内现有水井6眼,每眼井的井壁上都开有洞口或洞门。有洞口的可垂绳索系水桶汲水,供地道内人蓄饮用;有洞门的搭木板跨过井筒可直接进入另一通道。
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 中槽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 底层有宽2- 3米、长4- 5米的深洞,是存粮的洞穴。 地道内既有士兵休息的地方也有囚禁俘虏的简单囚牢,面靠沟堑出口的地道内有将军房,该室面积在15平米左右,窗口朝外、宽敞明亮、光线充足,是整个地堡中唯一可以见到阳光的房间,内有土炕可供休息,土炕上有一通信道直通地道深处,便于将军及时了解情况指挥作战。地道内还设有多处机关、陷阱和报警装置,…… 。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财民力所及,是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设施。依据堡内有刘武周和尉迟敬德之像考证,认为是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建造的,是尉迟恭帮刘武周与李世民交战守介休时所为,是“明筑城堡、暗挖地道”时的遗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