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继平 我比一般读者较早读到小娜散文集《陌上花开》,缘于阴差相错,打开书卷,文陌生,人陌生。我阅读视野偏狭,本地作者多囿于熟悉的文友的小圈子,通常是,看到熟人发表文章,顺带一读,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归类,专门的评论更说不上。 潮汕女作者写的散文,给我总体的印象是柔媚,文笔多为优美流畅,有种“小桥流水”般的格局。当然这也是种风格,但风格太划一了,读多难免有审美的疲乏。机缘巧合,我因书认识小娜,也认识了她的文字。集子里的好多篇章,还是让我顿生悦读,她的散文写得潇洒,颇有气场,于清丽温婉、风趣幽默的语言中透出少有的侠质,一种不甘沉沦于庸世的抗争。得晤后,果然快人快语,干净利落。一句话,文如其人。 散文被视为一种准入门槛较低的文学体裁,比之小说的谋篇布局、塑造人物、细节刻划等,散文的“技术含量”偏低。到一个地方,领略一下风光,随发一些感悟,即可为文;或者,遭遇一些人事,心中有点触动,情感闸门提升,也是美文一篇。散文可长可短,长也不过万把字,短则数百。散文的短也使之容易把握,“气”不易断。情之所至,择言抒之,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在多数作品中,以抒情为滥觞的散文,泛延成为一条大河流,汹涌澎湃。在“文以载道”的长久影响下,散文的“情”往往依附在“道”的叙述中,因而不免有“夸饰”之嫌。对现代散文影响较大的,不得不说到两大家。一是以六、七十年代为代表人物刘白羽,他的标志性作品《日出》,可为范文:写自己登上泰山,却看不到日出,却由此想到伟大祖国正如日出那样蒸蒸日上。这豪情附于“道”,难免宏大而空泛。读者看到的“我”,是集体主义的“我”,已成一个时代的标本。二是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风靡一时,“我”的存在移植于文化和历史的思考,不能不说是进步。但这类散文读多了,又觉类型化,且有生硬造作之嫌。而我心目中的好散文是不刻意,不造作,不矫情。好的散文似乎更强调“我”存在,是用“我”的眼光看世界,是独一的“我”的情感体验。是故,散文是内心的表白,是灵魂的自由舞蹈,是作者或爱或恨的自然流露,是描写的主观客体上升到精神叙述的哲学性思考。读一篇好散文,能在瞬间与作者结为好友,所谓心灵相通也。 小娜写得较好的一些散文,接近了我苛刻的阅读标准。我对之作了粗略的归纳和评说。 一、“流金岁月”亲情感人 小娜的散文集分三辑。我以为分量最重,写得最为精彩的是第一辑,里面有太多作者的亲情诉说,写得内敛而有节制,于不经意间打动了我。《家有“韩剧迷”老妈》,让我认识了这个有个性、活得格外超脱的老妈,小娜跟我说起她妈,常说“这个不可思议的老太太”,言辞间依然有着做女儿的几分不解与调皮。她这个妈,固执有主见,心理年龄冻结,对美好事物始终保持着少有的热情和好奇。此篇不作“刚性叙述”,而是从生活细节,一点一滴地诉说老太太如何迷得疯癫,迷得有趣。潮汕俗语说“老人当细仔”,她的闹,她的作,她的与年龄严重脱钩的喜剧噱头,把一个母亲的晚年世界,描述得格外出彩,这其中,也蕴含着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同样写母亲的,还有《母爱如歌》,她选取了母亲买新衣的细节展开:一件准备过年穿的新衣,因“突发事件”让我失去,从不使女儿失望,母亲把家里仅有的40元揣上,一个人跑去普宁县城,买回那件一模一样的小碎花衣。这让我油然想起我童年时,母亲上夜班后,提着舍不得吃的工厂夜餐回家,,我在半夜里被她叫起来吃的情景。《厨艺》虽说是自嘲,写自己的厨艺如何糟糕,母亲精堪的厨艺让我有了依赖(糟糕的厨艺就是这种形成的),透出来的是浓浓的母爱。在《怀念外婆》中,我们不只读到外婆的爱,还有外婆的善良与坚韧,风中的外婆,灶前的外婆,在看似琐碎和卑微的叙说中,那种寒夜的温馨,暖在我们心头。作为父亲的“小棉袄”,小娜追念逝去的父亲之作《又是一年清明时》,则把时间凝固在“时节雨纷纷”的清明,写父亲的教诲,父亲的伟岸,父亲的无所不能(童年中每一个人的父亲都是超人),再拉回到衰老的父亲,强烈的对比,有遗憾,有痛惜,父女之爱,令人心酸。此辑写得较好的还有《故乡的年味》《朝花夕拾》等等。 有人说,一个作家的成熟不是岁月叠加,而在于自己的经历。我所说的“成熟”,不是老于世故,相反是对生命和人生的顿悟,这种顿悟,不是对俗世的随波逐流,是对生活庸常的反抗,是对世故的稔熟后超脱,是“书生意气”,是不合规矩的“狂”。但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未必就能写出好文章,这除了作者必需有一定写作的规练外,还须有一颗感受生活,发现美的心。保持童稚的心态,为情而文方能让别人动情。小娜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她不煽情,不造作地把感到于内心的涟漪,挥洒成一场让我们恻心的“波涛”,也说明写作的法则贵于真情实感。散文犹如日记,坦露的是自己的情感隐私,有些散文作者,也写自己,但却不敢深入自己的内心,不敢将自己情感的软肋亮出来,将复杂的生活秀成“童话世界”,殊不知这种欲说还休的“软肋”,正是打动读者的地方。犹如舞台上冲突的人物,总在情与理中纠缠不开,最是吸引观众的时候。 第一次读辑中首篇《她》,粗心放过,以为是小娜写别人的,后来听小娜说自己有过车祸差点毁容和被绑架的经历,才知道《她》就是她自己。有作家说,他真正的作品是在一场大病初愈过后才开始的。或许正是生活的磨砺,使小娜对生命的敬畏理解得更彻切,流出来的文字才如此动人。 二、“别样风景”曲径通幽 游记散文如命题作文,它是带有任务的,就是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散文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说易也难。说易,描写所到地方风景,引入相关传说和记载,再抒情展望,即告成篇。但这般记游,容易雷同化,读起来有“粘贴感”(相关材料可由度娘复制)。说难,是游记要写出个人化的观感,从现实联接最佳通道,见他人未见之景,发他们未发之声,颇不容易。 集中的游记散文占了本书最大篇幅。我看到小娜正努力地往“难”方面靠近。她的“云南游”数篇,不为游而记,不就事论事,显出了独特的行走视角,游中有记,记中有思,读之有一定的历史感。《梦幻洱海》不满足于记叙大理的民族风情,而在于由似梦非梦中反照现实,写出云南的“海”(实际是湖,因云南没海,大的湖都称海)与我们所见的海的不同,让我们从海一样的耳朵听到别的声音;《丽江印象》则自然地融入土司府的历史由来,回叙纳西族与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在“丽江故事”中书写丽江的慵懒、随意,包容与放纵;《神秘玉龙第三国》主体集中于“殉情”风俗的浓墨,更反衬现代爱情的“快餐式”,理性与激情的互怼,让我们对这座圣山有了更多的敬意;《大理古城》和《走进香格里拉》也沿袭着这条思路,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收获一路陌生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游”中的《美丽温婉惠安女》《崇武古城》等,从“寡妇村”展开,寄寓了深深的同情。明是赞美惠安女的勤劳,却从女性角度对“女勤男懒” 的奇怪风俗提出诘问,它不是女权主义的张扬,而是对女汉子们生活层面的反思。 这辑中写得较好的游记颇多,恕我不一一列举。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感到有些不满足。如果在技巧方面作些调整,每篇不一定按时间顺序,而是截取最精彩一段直接切入,再回叙,可能会灵活一些;如果通篇不求全面,而集中于某一点,浓墨重彩地展开,可能更突出主体。 三、《书海微澜》观澜望海 作为女性,小娜书评关注的作品多限于女作家或描写两性人物悲欢的情感小说,探究的是女性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的个人命运和她们的精神诉求。《陌上花开》借吴越国君钱镠写给王妃的信的寥寥数语:“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引申到历史上的帝妃之恋,多少帝王的宠爱,在钱镠的数语间,全部黯然失色,他们的爱情绝唱,让人深信世间爱情的永恒。说文学没用吧,可钱镠什么文功武治并没在历史留下什么记载,偏偏信笺的几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千百年。小娜把它作为书名,是相信世间美好的情感,如陌上之花,在春日蓬勃盛放。对金庸小说人物段正淳的分析,则试图从男性角度,破译异性间情人与爱情的奥妙。《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所爱的男人对一个爱他的一辈子女人的无视,将女主角的“孤独爱情”展开给读者,在悲剧性的命运中作哲性的思考。而《倾国倾城李夫人》中,李夫人的“明智”,死也不愿把自己的病容暴露于帝王面前,反衬男权时代女人如玩物的悲凉。《说不尽的苍凉》与《烟花般的爱情》,都是近代女作家描写女人情感经历的佳作,小娜所要发出的,不只是女权主义的声音,更多的是对人性弱点的追问。 小娜是个爱读书的写作者,读“书海微澜”这一辑,我深感她书读得细,而且她全身心的代入其中,与书中人物共欢笑,同悲叹。她感觉细腻,涉猎颇多,善于从作家提供的文本中,再作深入的思考,因而她的评论很好读,轻快而带有诗意,触觉十分灵感,其本质是感觉型的而非理性的严谨逻辑归纳,但又往往能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完全没有专业评论者的学究味,是个合适写评论的人。这一辑的文章,多可读而且水平较为划一。 还须一提的是,集中数篇类似小说的散文被收入于第一辑中,如《装嫩的女人》《小镇女人》《奇葩人物志》等,类似生活素描或笔记体小说,皆写得清新而淡雅,飘逸而有余味,显示出小娜驾驭小说文体的能力。统观全书,我读出了小娜的写作灵气和在散文领域上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