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既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又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减少过度控制。如果孩子被过度控制,一味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过度控制、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会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孩子的人生属于他/她自己,父母不能包办替代。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是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榜样。父母言行,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父母情绪,会传递给孩子。父母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父母表达情绪要有艺术性。 良好亲子关系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亲子关系的特征不同,需求不同。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很重要,是孩子早期对自我、他人、外界安全感认识的基础。亲子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孩子的安全感、好奇心、人际关系。父母要从小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处理好孩子的分离焦虑。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多重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家庭是其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起点是读懂孩子、读懂自己。读懂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读懂自己的情绪状况是怎么样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储存重要的资源。 边玉芳:读懂孩子,了解成长最佳期“ 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二三岁后,我发现周围的家长就把与其同龄的小孩送去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虽然我很犹豫,但是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也只能送孩子去各种辅导机构。我觉得这样做不太对,但在什么时候应该培养孩子的何种能力,我真的不知道,只能随大流。”这位向我求助的妈妈的困惑,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能是目前家长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话对不对呢?既对又不对。孩子的一些能力和品质要从小培养,一些能力和品质要到适合他受教育的年龄再去培养。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到底“什么时候要关注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养成”,而“什么时候孩子的行为我们不用太紧张”,这就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 例如,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口语能力,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培养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动性,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接受小学式教育的方式,是极其不当的。 在小学阶段,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成功感、勤奋感和自主感的培养,重在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例,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别扭、不自然。从脑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在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是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之间建立起来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好习惯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而坏习惯一旦形成也比较难纠正。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时与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基本相似,这表明到小学高年级再去培养学习习惯效果就已不明显了。 在中学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同伴交往,引导探索和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孩子达成“自我同一性”,即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如果学生不能在中学阶段达成自我同一性,对未来发展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如果不了解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同时期的特点,就会使他们错过一些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成长契机。只有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才能减少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抓住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 周建洋 作为一名工作30多年的老教师,我见过太多学生的成功,也见过不少学生的失败。孩子的成功与失败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老师的教育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有不少家长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小时候生活的城市有许多贵族,而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母亲是一个洗衣妇。周围的贵族怕降低身份,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很气愤,但却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和你玩,我来陪你玩。”父亲为安徒生讲故事,布置房间,带他到街上观察各类人的生活。安徒生在自己的房间里搭起玩具剧场,为自己的木偶做衣服。正是父母的鼓励使安徒生的想象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作品为全世界的孩子带来了欢乐。 爱因斯坦到四五岁时还不怎么会说话,以至于父母怀疑他是一个低能儿,请医生来诊断。他对学校的呆板单调教育十分反感,学习很不用功,成绩多门不及格,经常受到老师的指责。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他甚至不愿去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但是父亲却鼓励他:“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爱因斯坦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也是悉心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人说:“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他在思考,他将来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正是母亲的鼓励坚持,让爱因斯坦走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教育家卡耐基小时候是大家公认的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一边向她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卡耐基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我们去激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对孩子的前途更关心,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力量 父母既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又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减少过度控制。如果孩子被过度控制,一味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过度控制、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会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孩子的人生属于他/她自己,父母不能包办替代。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是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榜样。父母言行,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父母情绪,会传递给孩子。父母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父母表达情绪要有艺术性。 良好亲子关系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亲子关系的特征不同,需求不同。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很重要,是孩子早期对自我、他人、外界安全感认识的基础。亲子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孩子的安全感、好奇心、人际关系。父母要从小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处理好孩子的分离焦虑。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多重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家庭是其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起点是读懂孩子、读懂自己。读懂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读懂自己的情绪状况是怎么样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储存重要的资源。 边玉芳:读懂孩子,了解成长最佳期“ 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二三岁后,我发现周围的家长就把与其同龄的小孩送去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虽然我很犹豫,但是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也只能送孩子去各种辅导机构。我觉得这样做不太对,但在什么时候应该培养孩子的何种能力,我真的不知道,只能随大流。”这位向我求助的妈妈的困惑,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能是目前家长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话对不对呢?既对又不对。孩子的一些能力和品质要从小培养,一些能力和品质要到适合他受教育的年龄再去培养。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到底“什么时候要关注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养成”,而“什么时候孩子的行为我们不用太紧张”,这就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 例如,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口语能力,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培养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动性,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接受小学式教育的方式,是极其不当的。 在小学阶段,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成功感、勤奋感和自主感的培养,重在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例,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别扭、不自然。从脑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在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是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之间建立起来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好习惯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而坏习惯一旦形成也比较难纠正。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时与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基本相似,这表明到小学高年级再去培养学习习惯效果就已不明显了。 在中学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同伴交往,引导探索和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孩子达成“自我同一性”,即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如果学生不能在中学阶段达成自我同一性,对未来发展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如果不了解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同时期的特点,就会使他们错过一些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成长契机。只有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才能减少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抓住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 周建洋 作为一名工作30多年的老教师,我见过太多学生的成功,也见过不少学生的失败。孩子的成功与失败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老师的教育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有不少家长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小时候生活的城市有许多贵族,而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母亲是一个洗衣妇。周围的贵族怕降低身份,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很气愤,但却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和你玩,我来陪你玩。”父亲为安徒生讲故事,布置房间,带他到街上观察各类人的生活。安徒生在自己的房间里搭起玩具剧场,为自己的木偶做衣服。正是父母的鼓励使安徒生的想象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作品为全世界的孩子带来了欢乐。 爱因斯坦到四五岁时还不怎么会说话,以至于父母怀疑他是一个低能儿,请医生来诊断。他对学校的呆板单调教育十分反感,学习很不用功,成绩多门不及格,经常受到老师的指责。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他甚至不愿去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但是父亲却鼓励他:“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爱因斯坦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也是悉心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人说:“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他在思考,他将来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正是母亲的鼓励坚持,让爱因斯坦走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教育家卡耐基小时候是大家公认的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一边向她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卡耐基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我们去激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对孩子的前途更关心,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