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聚焦点”和“锚定效应”有什么区别?万维钢2019-2-15

 由狭渐广 2019-02-25

来自日课:博弈论不是“三十六计”

读者 Apple:

博弈就像“道”,像战略,普通人如何应用呢?还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知道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就可以了?

万维钢

博弈论首先是“术”,有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就是 How。我们本周已经讲了“聚焦点”的应用,后面还会讲到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怎样破解囚徒困境,怎样提供一个可信的威胁和承诺,信息不完全的时候怎么办等等。现在更有一个叫做“应用博弈论”的子学科,专门研究各种复杂的具体操作。

但是普通人的确没有很多机会使用这些手段。就算是一个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也未必经常使用博弈论。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按部就班,该学习学习该工作工作,连正经决策的机会都很少,更不用说跟谁对抗了。有时候我们讲博弈论不得不用妻子和孩子举例,这个尴尬的事实是除了妻子孩子我们也摆弄不了别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博弈论对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一个“道”,提供的是 Why。它能让我们理解真实的世界,不至于对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悲观失望和愤世嫉俗。

跟其它学问一样,我认为博弈论的一个重大好处是能陶冶情操。你的气质会得到提升,你会是一个更清醒的人。当一般围观群众对身边的大事长吁短叹的时候,你能观察到其中的博弈格局。就算没有机会插手,你至少知道这件事儿的关节在哪里,你至少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博弈论还能让你更积极主动。博弈论的精神绝不是冷眼旁观,而是要做一个 player!要敢于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采取主动的行动。比如我看过研究,说女性之所以工资低,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女性不像男性那样主动跟老板谈涨工资。那么学习了博弈论的第一个应用就是要敢谈。当然,具体使用什么博弈手段去谈那是另一回事,甚至你可能还会用错了手段,你需要在实践中提高水平 —— 但这没关系,敢谈是最关键的。

来自日课:群鸦的盛宴

读者 真贾基:

纳什均衡是否是所有人都采取了自己的压倒性策略的情况?

万维钢

如果所有人都采取压倒性策略,结果将是一个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并不一定要求所有人都采取压倒性策略。所谓压倒性策略,意思是不管别人怎么做,我都这么做 —— 并不是每个博弈里都有压倒性策略。很多情况下你的策略只能根据对手的策略变化。

纳什均衡的意思是说,如果各方选择了这么一组策略组合,那么各方将会被“锁定”在这里 —— 没有任何一方会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在纳什均衡里,我选择这个策略,是因为*给定其他人的策略*,这个策略对我来说是最好的 —— 但这个策略并不一定是任何情况下都对我最好的那个压倒性策略。有时候一个博弈中会有好几个纳什均衡。

顺便说一句,纳什本人证明,每个博弈中会至少有一个纳什均衡 —— 或者是“纯策略”,也就是一定会这么做的策略,或者是“混合策略”,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选取策略。

读者 伴读半知: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另一本著作《策略博弈》也值得推荐。这本书和其他博弈论的书有很大不同,此书关注点在如何运用和讲解实际事件中的博弈。但是很难读懂,特别是里面的习题很难,万老师,面对这类教材类书籍,有什么解读高招。

万维钢

博弈论的教材比博弈论通俗读物的难度要大很多,但这主要是体现在数学,而不是体现在思想上。比如教科书里的博弈论例子和习题会包括繁杂的策略矩阵,学生得能从中发现压倒性策略、被压倒性策略,找到所有的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策略组合。再比如严格地说来,对重复博弈,要精确计算未来的收益情况,才能对合作还是背叛采取准确的判断。科学决策要求量化。

不过在我看来,那种数学并不是更抽象更高级,只是繁杂而已。求解了一道博弈论数学题,你要是站在高处再问一句,这道题到底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其实结果还是通俗读物里说的那些思想。

所以千万不要被教材里那些数学所吓到!更不要被那些数学迷住眼睛。在物理学和金融这些学科里,有很多思想必须用数学才能说明白,但我感觉博弈论不是这样的。数学只是博弈论的辅助工具,博弈论的思想并不体现在数学中。学习博弈论,宁可有思想没数学,也不要有数学没思想。从实用角度,把精力用来多琢磨几个具体的应用案例可能更有价值。爱因斯坦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都只是细节问题。”

读者 victor、Kris.J:

面对高考的压力,每个家长都不遗余力地给自己的孩子各种补课,唯恐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纳什均衡吗?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失去快乐的童年,却不得不厉兵秣马让孩子get更多的技能。怎么破?

万维钢

补课这件事的确是个纳什均衡,而且还是个多人囚徒困境。

如果所有学生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保证每天有一定的玩耍和休息的时间,其实大学录取的名额也还是这么多。现在人人都在复习备考上花费更多时间,大学的名额并没有增加,所以这个局面绝非帕累托最优。可是另一方面如果别人都在复习,你自己不复习就会吃亏,你不可能单方面改变这个局面。

下周我们将会详细讲破解囚徒困境的几个办法。对于高考军备竞赛这个博弈来说,可能有效的办法大约有三个。

第一个是协调,也就是签订停火协议。这个办法不是很成功。

像中国教育部近年搞的教改,要求公立学校到点必须放学,同时还降低了教学难度,号称就是要减负。可是高考本质上是个零和博弈,最终不还是得竞争么?难道让高考也像小升初一样搞就近入学吗?正规学校减负,就等于逼着家长给孩子报课后辅导班。

韩国的高考是全世界最公平的,只看分数,没有任何照顾条件,也没有什么地区分数线。韩国的公立学校不搞减负,而韩国的高中生还是要每天晚上上补习班。我听说韩国政府规定课后补习班必须在晚上可能是十点之前结束,还搞了有奖举报。有的热心市民会像抓特务一样盯着各个补习班,看看是不是到点就放学。

但是这些办法都架不住孩子回家之后自己还要学习。我听说过的唯一一个可能有效的措施是非常极端的:美国某个大学的某个班,一次期末考试之前,同学们约定大家都不要过度学习。但他们有个监督办法 —— 有几个同学会组成巡逻队,去挨个监督其他同学,不许复习。

第二个办法是改变博弈规则。

美国名校录取,并不只看考试成绩,还要考察学生平时的表现,特别是课外活动方面的表现。这就使得死读书、只钻研考试的意义就不大了,逼着你去搞素质教育。但这个方法的弊端是它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最有利。美国大学还会对黑人等少数族裔降分优先录取,而这个弊端是它有失公平。但不论如何,有些人群就是有能量有办法促成对自己有利的规则。

第三个办法是改变博弈的报偿。

人们愿意为了考大学而花费时间和金钱去上补习班,那是因为这么做是值得的,是大学、特别是名校的学历很值钱。但是如果社会更加多元化,给年轻人提供各种机会,比如职业教育、文艺、体育、创业等等,人们就会发现不需要上大学也能过上很好的生活,那么自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受罪了。还有像咱们得到提供的是终身的学习,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还会有那么重要吗?

来自日课:以和为贵

读者 纯洁的憎恶、板牙老爹:

聚焦点与锚定效应有什么区别?

万维钢

 “锚定效应”是“行为经济学”里爱说的一个“非理性”效应,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某种心理暗示去左右人的行为。

比如说,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怪诞行为学》这本书里讲过这么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先回忆自己的出生日期,然后让他们评估一瓶红酒应该值多少钱。结果那些出生日期数字比较大的同学,给红酒的估价也比较高。其实一个人的生日跟红酒价格能有什么关系?但是因为他受到了那个数字的暗示,就愿意给个大数。

还有一个例子是让受试者通过做填空题思考一些跟老年人生活相关的词汇,结果受试者就会被暗示自己变老了 —— 他们出门以后,走路的速度都变慢了。

我对这种研究有两个评论。第一,这些研究都可能有问题。《怪诞行为学》中的很多实验,就包括那个出生日期暗示红酒价格的实验,后来被人证明是不可重复的。

第二,就算这个效应的确存在,它也只是人们面对不熟悉情况下的一个仓促表现。这样的招儿你只能用一次。一旦人们熟悉了这个场景,他们就会知道那瓶红酒本来是多少钱。

我们说的聚焦点,是双方都有强烈合作愿望的情况下,促成合作的一个方便方法。谈判中提出聚焦点跟锚定效应有点像,毕竟是先下手为强,如果你一开始就说一个大数,对方讨价还价也只能从这个大数开始谈,结果会对你很有利。

但是,提出聚焦点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促成合作,而不是为了占这个便宜,这是跟锚定效应的根本区别。关键在于你们的关系是长期的、可重复的还是临时的、只有这一次。锚定效应第一很可能不好使,第二就算偶尔得手,那下次怎么办?

聚焦点是双方越熟悉套路越容易达成合作。锚定效应是对方越不熟悉业务越可能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