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怀·时代俊杰 “时文选粹”经过团队的努力耕耘,已积累了几百篇文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所有文章按主题进行分类,以便于读者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梳理同一类文章的内容及架构,积累相关主题的丰富素材,充实广大学子的寒假生活。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 1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的真实记录。古往今来,大凡治国者都深谙“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的道理。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更是把通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作为文化自觉。不管我们从事何种职业,都要继承前人的知识,借鉴前人的成败经验,而这些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斯言诚哉! 原文链接*☞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2 回顾历史,我们时常惊羡伟人的成功壮举。史学家司马迁为写《史记》花了九年的时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用了十五年,托尔斯泰写成《战争与和平》用了二十七年,善始善终和坚持不懈最终铸就了他们的成功。其实,不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慎终如始,持之以恒。只有养成了“慎终如始”的好习惯,我们才能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和干劲不减地打通“最后一公里”。《老子》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原文链接*☞善始善终,须久久为功 3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是审美艺术,文学作品不仅要反映现实人生,其语言、意境和情感也都要具备美感。纵观中国文学史,凡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无不具备这些特征,概莫能外。特别是如实记录历史的《二十四史》的作者如司马迁、欧阳修等无不是文学大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史以文传”。能写出历史著作来也许不算困难,能流传后世且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才是最难的事。 原文链接*☞良史莫不工文 4 本文是《千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与人类学》的一篇序文,这是一本致力于精读《史记》的论著。本文引导读者从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深入挖掘《史记》中的社会文化意蕴。行者恒远,思者常新。过去、现在和未来,常常交织在一起。时代的光和影藏在时间的缝隙,国家兴衰、社会变迁、个人荣辱甚至是一件器物的灵与肉,都是一段历史的回响。于是有人说:读史是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 原文链接*☞千秋太史公 心事有人知 5 中日两国是亚洲地区一衣带水的邻邦,本来应该和睦相处。但在近代以来百年间,日本两次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亿万华夏儿女纷纷投身于反对侵略的战火中,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1945年8月15日,中国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3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却。我们应当珍惜今天来自不易的和平生活,传承好弥足珍贵的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原文链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6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度。什么是“度”?《说文解字》释义:“度,法制也”,即法制依据之意,用在做人做事方面就是要知进退,明得失,懂得“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道理。为官从政者更要心中有度,进退有度,心中时时有规矩,行动处处有尺度,不做不该做的事,不说不该说的话,把握人生的标尺,审时度势,如此方能随心所欲,从容自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度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智慧。 原文链接*☞人生有度,为官有尺 7 关于“民”之一词,历来多有评断。《周易》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强调:“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同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而历来的明君仁臣都把“民”放在治理的首位。戏剧《七品芝麻官》中有一句经典警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时代的官员尚且如此,今时今日官员还能继续在自己的位置上懒政懈政? 原文链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8 “苦难是一所无人报考的大学,但从这里毕业的都是生活的强者。”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历经坎坷。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山河破碎;战乱频仍,血雨腥风。无数仁人志士抱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牺牲精神,才换来了今天腾飞的中国。灾难对人类虽然可以带来伤害和毁灭,但也可以让一个民族涅槃重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也许就是灾难的价值吧。 原文链接*☞望川十年,看见中国社会的成长 ![]() 9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和普及,对于倡导全民正能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只要每个人都能贡献出一己之力,必然会凝聚成爱的海洋,让社会每个角落洒满温暖的阳光。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