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原理及实操

 广西梁建闻 2019-02-26

1、学习别人的逻辑体系;

2、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

3、批判自己的逻辑体系;

4、完善自己的逻辑体系。

实际上,在整年的学习过程中写作只是外在的教学手段,内在着重训练的正是这种不断完善自我认知体系的意识和方法。一旦有了意识和方法,剩下的就是持续训练以便逐步养成稳固的行为习惯。届时他们即便离开老师也有能力自学了。如果个人的自控力还不强,同学组团互促互助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有意愿学习更深层内容的学生可以留在清云继续进行第二个阶段的训练)。

针对“怎样学习别人的逻辑体系”也即“如何梳理思维线”,我曾专门发文阐述了背后的原理和方法(具体可参看文章《“思维线”,您真的会梳理吗?》)。那么对于“怎样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上一篇文章未重点解说。这里把近期发给家长的月度总结

摘录如下。里面重点分析了该阶段教学的核心原理和主要方法。供有兴趣的家长和老师参考。

文章摘录:

**家长:

您好。时光飞逝。转眼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回想起半年来大家朝夕相处日子,内心充实快乐。学塾就像家一样,学生既是我的家人又是我的朋友,甚至还是我的老师。因为每一天我都在跟随他们一起学习和进步。真诚感谢您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和您的孩子一同成长。下面把后半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跟您做一个简要总结。

主课方面

上个月我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指出四个教学阶段背后的含义分别是:学习别人的逻辑体系;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批判自己的逻辑体系;完善自己的逻辑体系。虽然学习能力养成班的教学方式是写作,但本质上培养的是如何构建并完善自我的认知体系。

在前半学期“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后半学期的学习已经转入到“清晰表达”环节。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有二:

浅层目的是训练学生把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分析梳理,最终整合为一篇逻辑顺畅清晰完备的文章。

深层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底层的思维意识和能力——面对周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习惯于构建认知体系而不是习惯于接受散乱的知识点。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前者利用信息掌控自己的命运,后者被信息掌控成为“奴隶”。

比如参观一间工厂。走完整个流程之后,每个人的脑中都会装满各种各样的信息。大部分人的收获只能停留在“这个地方做的不错,那个方面做的不怎么样”的浅薄而散乱的层面。但是总有些人,他们有意识有能力把这些混杂的信息进行分析梳理整合,最终形成一套服务于自己特定目标的认知体系。比如“未来孩子应该选择什么专业”、“该领域是否值得投资”等等。

教学方式大致如下:老师会选取一系列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材料看似散乱,实则都是围绕相同主题。

第一步,把材料当中蕴含的主题分析提炼出来,并围绕该主题梳理出一条深入完备的逻辑主线(思考逻辑)。

第二步,根据上面的逻辑主线,选取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论证,写出一篇简洁有力的短文章。

第三步,在透彻理解该主题背后原理的基础上,自行搜寻其它相关材料再一次把主题论证一遍,这次要写一篇内容详实论证充分的长文章。

学生在该阶段学习时,一方面相当于继续巩固上一阶段梳理思维线的训练内容(抓重点和主线)。只不过该阶段的训练难度更大。因为上一阶段的材料本身就是逻辑顺畅的优秀文章,而该阶段则是散乱的片段化信息。

另一方面,学生从该阶段起要在文章的细节方面进行刻意训练。把之前存在的细微处逻辑不清、表达混乱啰嗦、语句不通顺等毛病纠正过来。通常一篇文章要经过自己、同学、老师等多环节的批改,前后至少需要重写三到四遍。因此,学生可以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

虽然面对一次次被指出问题,学生会有点难为情。但是看到文章有很大改进后,他们还是很开心的。

该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两点:第一、主题提炼不够精准。由于材料较多且内容繁杂,虽然可以做到大概领会其中谈论的核心问题。但是要把它精准的总结表达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二、论证存在逻辑断点。在分析材料时对某些信息的价值轻重判断不准确,或者在梳理主线时遗漏了一些关键点,都会导致论证不完备的情况发生。

经过两个月的练习,学生们渐入佳境。然而就整体效果而言,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学期会继续进行相关训练。

    辅助课程

相对于前半个学期而言,这段时间在辅助课程上陆续加入了一些辩论环节(具体辅助课程可参看文章《“思维线”,您真的会梳理吗?》)。

因为下个学期的第三阶段(深入分析)将要学习批判性思维,而训练重点就是怎样发现问题。这也是整个学年当中最难的一部分。为此,本学期有必要做一些前期铺垫工作——纠偏。

对于辩论,学生大体处于两种状态——要么自说自话,要么吵架或诡辩。

前者是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比如,本来要指出对方的弊端,说了半天只是在强调自己的优势。后者则认为辩论就是为了赢。因此没有意识去深入挖掘辩题的核心与重点,精力都耗费在一些枝叶问题的无谓争辩上。比如利用对一种表达方式的不同解读来绕开本质问题等。这些都是对辩论的错误认知。

为此,每周老师都会通过《飞黄腾达》等辅助课程设置一两道难度适中的辩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尝试性的辩论。过程中老师会借机指出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现场示范来指导学生应该朝怎样的方向调整改进。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学生基本上改掉了之前的错误认知,过程中也慢慢对辩论有了新的理解:一方面,人的自我认知往往存在很大局限。另一方面,人又普遍存在自以为是的心态。这就导致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而辩论的作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辩论双方都可以在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该问题的认知盲区,相当于间接起到了完善自我的认知体系的作用。

不仅如此,以后在训练中还要通过不断互换立场的方式升级辩论难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习惯便会自动升级——不需要另一方的存在,一个人就能扮演辩论双方,自己挑自己毛病自动完成认知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后略) 

后记

前几天跟同学电话聊天谈到了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面对市场上各种教育机构鱼龙混杂的局面,她不知道该怎么评判和选择。其实,判断一种教育方式的优劣,最简单的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教育目标是否清晰明确。

2教学体系是否通畅完备。

3教导方法是否能够操作。

    以思维为核心的心理思维行为教育是新教育的重点,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已经逐步完善成型并落地见效。有兴趣的家长和老师需要深入研读清一山长的相关文章。在搞清楚背后原理的基础上,也可以结合本公众号的文章实操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