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内驱力

 度麦心理 2019-02-26

过度理由效应: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奖惩方式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已经超越了学校教育而成为孩子能否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性因素。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为促进孩子学习而采取的错误奖惩方式,却往往会成为阻碍孩子实现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听话,家长往往会许诺给孩子一些奖励措施,并根据孩子的表现来实施奖惩。这种外在刺激的不断强化,会慢慢减弱孩子的内在动力,并让孩子逐渐改变认知。当孩子的内心建立起“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的思维模式后,外部奖励措施的弱化或消失就会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过度理由效应”。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准确验证了过度理由效应。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解题不奖励阶段,让被试者自己解题;二是解题有奖励阶段,把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解题有奖励,另一组则不奖励;三是自由休息阶段,两组被试者都自由进行。

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二阶段被奖励的被试者在获得奖励时非常努力,但是在无奖励的第三阶段却失去了对解题的兴趣,而始终没有奖励的被试者却仍然继续解题。

这个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过度理由效应”对个人内在状态和外在行为的影响。由于“过度理由效应”,第二阶段获得奖励的被试者,由于奖励的出现,使自己对解题本身的兴趣转化为对奖励的渴望,最终当奖励终止时,行为也随之终止。但是,从未受过奖励的被试者却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带着自己对解题的兴趣继续努力。

事实上,“过度理由效应”存在的范围非常广。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甚至是在企业管理中,主导者对过度理由效应的不当应用,都会引发个体内部动力的消失和外部动力的强化。因此而导致的后果就是:一旦外部动力缺失或停止,个体的动力源就会中断而引发行为终止。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对“过度理由效应”有着极为深刻的感受。许多带孩子前来咨询的家长,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而不断强化外部奖励措施,当奖励措施无法满足孩子越来越大的“胃口”时,就会出现成绩下滑、学习停滞甚至与家长对抗等行为。

所以,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帮助孩子强化内在动力,引导孩子把内在动力转化为外在行动,并坚持下去。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内驱力。在奖惩方面,家长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首先,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实现与孩子的无障碍沟通,准确了解孩子的需求,并感受孩子的情绪状态。

其次,选择适合的奖励方式,注意要“精神大于物质”,更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内心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及时肯定孩子的正向行为,或者负向行为中的正向价值。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其正向意义,哪怕是看上去很糟糕的行为,也有正向价值。学会透过糟糕的表象去看到内在的正向,是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愿每个家长都能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并完善家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来自家庭的能量,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去完成人生旅程中的每一次挑战,并找到更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