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尔第 弄臣

 昵称62209711 2019-02-26

二、序曲

在威尔第此部歌剧中,序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弄臣》原定标题为《诅咒》,而序曲正体现着“诅咒”的主题内涵,乐曲的开始是一段伴着号角、微弱鼓声的弦乐,气氛阴冷,带着悲伤和愤怒,音阶不断上行,接着会有带有纯洁柔软感觉的微弱下行,反复两次后更为愤怒的旋律占据上风,三个层次音阶不断上行,到达顶峰。紧接着音阶不断下降,更为凄婉。短暂停息后,音乐再次上行又渐渐无力,直至沉降,鼓点声凸显,号角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沉重,仿佛是命运的脚步,诅咒的节拍。

序曲中包含的情感十分复杂,我认为既是Rigoletto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复杂的体现,也是威尔第对待这个人物的情感复杂体现。同时,序曲的多个层次的延展也是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首先是Rigoletto在宫廷里被嘲弄,愤怒与憎恨不断增加(诅咒),来到女儿身边时,纯洁的女儿会影响他,想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哀伤),可环境与人不断逼迫他,在女儿被掳走后复仇的情绪不断攀升,剧情也走向高潮(复仇),而在女儿被错杀死亡时,Rigoletto落入(绝望),而鼓点声仿佛死亡的来临,审判的来临,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三、唱段

宣叙调:

威尔第将宣叙调与乐队结合的很巧妙,也使叙述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譬如在Rigoletto与蒙泰罗内公爵对峙的一段,只在句子与句子间穿插短促跳跃的音符推动情节发展,也显出小丑的滑稽,变得生动有趣。也会在咏叹调中穿插宣叙调,例如在父女在剧中轮唱时,会用急促反复的音型体现Rigoletto的谨慎担忧。

咏叹调:

<曼图亚公爵>

曼图亚公爵是个英俊年轻,但是花心浪荡的男子,需要极富穿透力的嗓音打动几乎所有女性,两首明朗轻快的咏叹调“Questa o quella”在第一幕开头,“La donna è mobile”在第三幕开头,都充分凸显了他的性格,热爱自由,崇尚自由的爱情观。而在他发现自己的心上人遭遇不测时,也会高歌爱情的真挚。在几位男高音中,感觉只有帕瓦罗蒂的高音部分唱的最好,很有穿透力,看起来也很轻松深情,多明戈版的也很好,非常的响亮,其他的或是音上不去或是非常急促吃力,但是两人的形象都和曼图亚公爵有略微差距。
<Rigoletto>

Rigoletto在剧中有三首咏叹调,但这首“Cortigiani, vilrazzadannata”我认为是最将他弄臣的一面与父亲的一面融合在一起的咏叹调。在女儿被掳走后的早晨,他先是装作若无其事,试探性地问朝臣,之后发现女儿和公爵在一起想要去找时被朝臣拦住而愤怒的呐喊出心声,既有对朝臣的愤恨,又有急切要见到女儿的焦虑急迫。我认为电影版本的Wixell表现的很有张力,但在演唱方面Leo Nucci

更胜一筹,他在苏黎世版本的表演里声音沉稳,较好的体现找不到女儿的痛苦,但悲愤感过强,少了小丑的滑头,在帕尔玛歌剧院版本则将小丑的奸滑与作为父亲的悲痛担当协调的更好。大都会版本的Cornell Mac Neil则侧重于小丑的形象更多一些。
重唱:

<父女重唱>

父女重唱是女高音与男中音的重唱,两人在剧中第一段重唱是女儿对父亲的疼惜与引起父亲伤心的自责与父亲对女儿的疼爱,体现美好的父女情深。此时的歌曲是明亮但带着哀伤的,两个人心中都有无限的心,能同时感受到父女内心的

痛苦与互相的关爱。第二段重唱是第二幕结尾父亲急切地要复仇,而女儿希望能原谅公爵与朝臣,并希望用母亲(天使)的旋律感化父亲,但是没能成功。

<吉尔达与公爵二重唱>

吉尔达与曼图亚公爵的重唱是本剧中的爱情主题,是男高音女高音,这时的吉尔达是被初恋的美好环绕,没有痛苦,只有甜美和纯真,渴望着爱情的少女,而公爵也是被少女纯真的爱情而打动,十分真挚热烈的,两人尽情歌颂着爱情的美好。这时的音乐是纯净的美好的而是热烈的,没有痛苦忧郁也没有浮华,是剧中最欢乐美好的唱段,但也更加强了与后来情节发展的对比。
<最后的四重唱> “Bella figliadell'amore”

这首四重唱是由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组成的,用各声部不同的人物情感共同推动歌剧情节的发展。重唱中公爵表达爱情的男高音是最核心的部分,和公爵对应的是女中音刺客妹妹以玩世不恭的口吻与公爵打情骂俏,嘲笑公爵用情不专。这作为音乐的前景,又引出躲在墙外目睹此情此景的另外两个人的心理活动:女儿吉尔达以连续短促又纤细的叫喊抒发了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弄臣则是急切带着点渴望地抒发复仇的愿望。背景弦乐则使既抒情又激动不安的情绪富有感染力,四种声音,四种心情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宏大的四重唱场面,强烈戏剧地表现了人物冲突,将剧情推至最高潮时终止,预示着悲剧的发生。
合唱:

<朝臣合唱>

剧中朝臣们一般只有马鲁诺老爷有独自的部分,大多数都是朝臣们的合唱,也是这部剧中比较有趣精彩的地方,用欢快的旋律,诙谐夸张的音调表现群臣的整体心态,嘲笑弄臣时也显得更加刻薄,也会起到交代故事情节(叙事)的作用。一段“跟疯子和小孩打交道有时得假装一套”,声音配上不断跳跃的旋律,更体现出朝臣对弄臣没有一丝怜悯,只有嘲弄。

四、乐队与声乐的配合

在这部剧中,乐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与声乐密不可分。在烘托人物事件与推动事件上起到至关重要的而作用,通过旋律,能更加体会到作曲者对每个人物的不同情感。如在描绘吉尔达时,会使用长笛、双簧管等乐器体现她的纯真美好,而刺客出场时,则用了较阴沉的弦乐,以及规律沉闷的鼓点,体现其鬼祟的脚步和阴险谨慎的性格。比较有趣的是弄臣出场时用的是一段柔软明亮的弦乐,也许是认为Rigoletto最大的主题还是体现他作为父亲的柔软。在重唱合唱等部分,乐队都没有失去它的存在,或是清朗优雅的铜管乐,或是急促紧张的弦乐,或是阴沉的鼓声号角声,帮助听众理解人物心态与情节发展。
五、总结

通过歌剧与歌曲欣赏这门选修课,我对歌剧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以前听歌剧时只关注故事剧情发展,现在会关注旋律以及唱腔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会对比不同的版本体会歌唱家对角色塑造的不同理解。对于《弄臣》这部歌剧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十分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辛勤付出以在歌剧音乐剧及歌曲方面的传授讲解,获益匪浅。
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费尼斯歌剧院,《弄臣》被正式地展现在大众眼前,它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昨日慢慢地听了一遍,虽然存在语言的障碍,但男女高中音浑厚的声音及其声音所表现的嬉笑怒骂彻底征服并感染了我。

每一出歌剧都有其故事的线索和发生的背景,《弄臣》自然也不例外,那我们先从字面的意思解释一下什么是“弄臣”。 “弄臣”其实就是为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的意思。英文名称是:Rigoletto而本剧的作曲则是〔意〕威尔第。作曲家威尔弟为这部歌剧写了一首很短的前奏曲,冰冷的铜管音色和不协和的和声由此奠定了充满了不祥之兆的悲剧气氛。这首前奏曲为整个剧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随着音乐的深入故事的情节也娓娓道来。故事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发生的事,该城的公爵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年轻贵族。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为了娱悦公爵,弄臣除了要哭笑逗乐和百般阿谀之外,他还得常常物色美女来满足公爵贪色的本性。甚至当这种事发生在弄臣的妻子和女儿的身上的时候,弄臣还会嘲弄那些愤怒的丈夫和悲痛的父亲。最后所有的报应终于降临在弄臣的身上。而他所珍爱并且怕被人发现的女儿,也成为天谴之下的牺牲者。这个歌剧从华丽的宫廷盛会开始,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高潮。故事的情节虽然没有脱离欧洲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影子,但是巧妙地人物关系,及其悬念性的结尾确十足是一出好剧目的体现。剧中人物出场次序鲜明首先是主公曼图亚公爵亲王(男高音) ,依次是弄臣里戈莱(男中音),接着是弄臣可怜的女儿吉尔达(女高音),然后依次是弄臣的女儿切普拉诺 朝臣伯爵 (男低音) , 切普拉诺太太 (女中音), 蒙泰罗内 伯爵 (男低音), 史巴拉夫 刺客 (男低音) , 乔瓦娜 保姆 (女中音) , 博尔萨 朝臣 (男高音), 玛达莲娜 刺客之妹 (女中音) ,贵妇、朝臣、待卫、仆厮等。 人物所表现的美妙声音穿梭于整出剧当中,引人入胜,虽然整出剧只有三幕,但是效果确空前的好,首演之后的所有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不久即在欧洲各剧场上演,流传至今。
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整出剧的灵魂便是第三幕,这是一座荒僻地方年代已久的小旅舍,也正是刺客史巴拉夫的巢穴。旅舍外面,便是滚滚的河水,史巴拉夫正在屋中整理他那杀人的利器。夜里,弄臣里戈莱带着女儿改扮男装刺客的门外,他要让吉尔达看看公爵的风流本性,以死了那条心。里戈莱问他女儿是否仍旧恋着公爵,吉尔达被逼得无法逃避,只好直说,她心里很难放下她的恋人,因他实在是个可爱的人。里戈莱听了便将她拉到旅舍侧边,吉尔达吓了一跳。原来公爵早已扮作一士兵,在旅舍里大声索酒,并有艳丽女郎陪伴作乐,卿卿我我唱起了爱情歌《女人善变》:“女人最善变!如同羽毛空中飘,她们虚伪的笑容和眼泪,只留给男人看!”这时刺客由后门出来见弄臣,弄臣告诉他,待会儿再来谈交易,而刺客的妹妹玛达莲娜也由房间走出阳台,公爵立即上前热烈地追求,玛达莲娜故意半推半就地挑逗他,吉尔达看了芳心欲碎,这才知道她的恋人是如此的品行。弄臣趁机告诉女儿:这种骗子怎么值得爱?(这是歌剧史上一段著名的四重唱曲)。弄臣叫女儿快回家去,拿些钱,骑马直奔威洛纳城,明天将在那里和她会合,吉尔达求父亲同行,弄臣不肯,并叫她快离去。弄臣先付给刺客十个金币,说好善后再付余款,他和刺客说道:“那人还在里头吗?”“是的。”“午夜我准时再来。”“不必麻烦,我自己作!”弄臣抢着话说。“随便你,请问他叫什么名字?”“你也要知道我名字吗?”弄臣揶揄唱道:“他的名字叫罪恶,我的名字叫惩罚”。弄臣走后,刺客看看天上乌云聚拢,将有暴风雨来临。旅舍里,玛达莲娜却爱上了年轻的公爵,刺客进屋来,说将会有暴风雨,这位客人却说:“那将更有情趣。”刺客引公爵上楼休息,玛达莲娜心乱如麻,等待其兄下楼,她说:“我喜欢那年轻人”,其兄回答:“不错,他可让我们赚二十个金币!”“二十金币,太少了,他不止值得这个价钱。”玛达莲娜故意借机和哥哥争吵。刺客史巴拉夫叫妹妹上楼去,趁公爵睡时,取下他的武器,但她又折回来。就在这时,吉尔达穿夜装潜回这个又回到这个旅舍,当她听到里面在争论一件谋杀的计划时,真是大惊失色。接着听到玛达莲娜说那年轻人是个阿波罗时,她又很嫉妒。史巴拉夫丢给妹妹一个麻袋说:“把这袋子缝补好!”“干什么?”“你的阿波罗要装这个麻袋里!”吉尔达听了十分惊慌。玛达莲娜说:“有个办法不蚀本钱,又可不杀那美男子,当那驼子来付款时,杀了他算了!”吉尔达大惊。史巴拉夫对妹妹的建议十分生气:“你几时见我失信于客户?我有我的职业尊严!”兄妹两人相持不下,这时晚钟敲了十一点半。“还剩下半个钟头,非动手不行!”刺客欲上楼,妹妹挡住他,并且哭泣地哀求哥哥饶他一命。外面雷电越来越大。吉尔达反而感动她认为玛达莲娜是个“好女孩!”而我对自己所爱的人,却见死不救!” 史巴拉夫无可奈何地说道:“好吧!午夜之前有谁来,就杀了谁行了吧!”妹妹说:“这个雷雨的午夜,没有人会经过这里的。”两兄妹又起了争执。吉尔达这时已决心为爱人殉命,她勇敢地去敲刺客的门,还装作乞丐的声音去求他们让她避雨。两兄妹感到十分奇怪,但玛达莲娜催促其兄快动手,于是他们开门让那位可怜牺牲者进来。吉尔达向天祈祷道:“神啊,宽恕他们吧!”然后走进门,立即被史巴拉夫所刺杀。 刺客杀死吉尔达便将她装入麻袋中,里戈莱托来接取公爵的尸体,他志得意满地以为报仇成功。在他独自一人将尸首拖到河边去的时候,突然听见公爵仍在旅舍中高唱爱情之歌。里戈莱不寒而栗,于是赶紧将麻布袋扯开一瞧,却发现是他的爱女吉尔达蜷缩在内,他全身感到冰冷了,“那是夜的幻觉!”弄臣叫起来,回头打开麻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定睛看时,确是女儿没错,他呼叫着,但四下无人,他抱起女儿,吉尔达已伤重垂危,她用最后一口气说:“父亲,我没听你的话,请别责怪我,因我太爱他了,我愿为他死,但是父亲,你要宽恕他,宽恕他!”这时吉尔达仰望上苍,告诉父亲说:“我看到天上有位天使在等待我,那是我母亲,我不会怕,父亲你别忧愁,我会在那里为你祈祷......。”弄臣,悲痛得惨叫:“哎!又是那诅咒作祟吗?”他倒在女儿的尸体上。 此时幕落。
听完这出剧,悲喜交加的情感用一种很复杂的形态在脑海和心中显现,雨果是成功的,威尔第也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共同创造出了一个如此传神如此精彩的歌剧,弄臣的形象及其所表达的客观意义也深入人心。虽然不能常听歌剧,但《弄臣》一定会铭记。

摘要:出生于意大利的著名作曲家朱塞佩o威尔第,在1851年创作了歌剧--《弄臣》,凭借此部歌剧,他迅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歌剧作家之一,而《弄臣》这部歌剧也迅速风靡了当时整个社会,成为了威尔第的代表作。吉尔达是这部歌剧中核心的角色,她促进剧情进展的同时威尔第采用了极其高难度的花腔演唱技巧来展现这一角色。笔者将以吉尔达的独唱和重唱为切入点,对如何完美演绎《弄臣》中的吉尔达进行研究。


《弄臣》创作背景


16世纪,在意大利的曼度佤城这个地方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城市的公爵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贵族,性格风流潇洒。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为了让公爵高兴,弄臣不仅用哭笑和阿谀奉承这些方式,而且他还经常寻找漂亮的女孩以此来满足公爵贪恋女色的本性。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事情降临到弄臣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头上时,他居然还对那些气愤恼怒的丈夫与悲伤心痛的父亲进行了疯狂的嘲讽。最终弄臣得到了该有的报应,而且他自己珍惜疼爱又害怕别人发现的女儿也受到了上帝的谴责成为了一个牺牲者。


这部歌剧是19世纪中期的作品,是威尔第全面大量写作优秀歌剧作品问世的时段,也是威尔第1849年回到故乡后所写的三部震惊全世界的悲剧题材歌剧中最受欢迎最广为流传的。

(二)《弄臣》的历史意义


威尔第是意大利民族文化杰出的代表,坚持意大利传统并加上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揭示现实的残酷,将丑陋展示在人们面前,他的歌剧美在感情为中心,以社会的人性作为题材,能够让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并且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这部歌剧主要变现的是现实生活最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重视突出每一个戏剧角色内资爱的性格和特征。尤其着重的对角色的心理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刻画。与其前期的爱国、革命的大主题,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部歌剧作品深刻联系现实生活。当时的社会封建专制霸道、暴虐、阴险狡诈欺压贫苦老百姓。此歌剧正是契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民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所以此剧一上映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受到了社会人民的的强烈欢迎,达到了里程碑式的效果。作为一名艺术家,威尔第特别想传承和发扬意大利传统歌剧,因此非常重视歌剧创作的质量。尤其是人的声音在歌剧中的作用。歌剧之所以被称为歌剧,就是因为剧情的展开主要需要借助歌声来表达,歌剧中的主角可以说是歌剧创作人的化身,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弄臣》这部歌剧正是因为有了主角吉尔达,才能够使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剧中吉尔达的声音清澈空灵,婉转悠长,仿佛夜莺一般,不仅如此,还运用到了许多高难度的音调。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研究《弄臣》这部歌剧,就是研究剧中主角吉尔达的表演形式以及歌唱特点,以此来反映出创作者的作品特点。在意大利顶尖的歌剧创作大师十分常见,威尔第是其中最夺目的新星之一,他脍炙人口的作品风靡整个意大利甚至全世界,威尔第创作题材多是反映人们“悲剧”的现实生活,但是隐藏在悲剧色彩之下的是人们对美好的最求,黑暗社会下人们对爱对真善美的渴望。这才是威尔第创作的理想初衷。在这些悲剧中又以女性的感情悲剧最盛。特征都是个性鲜明独特、感情真挚纯洁却大起大落十分忐忑,最终以死亡的悲剧告终。

吉尔达作为歌剧中的女主角,在整部歌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也可以说是这部歌剧的核心艺术表现。威尔第在创造吉尔达这个人物时,几乎倾尽了所有心血,将内心所有的感受全部融入到吉尔达的歌声中,具有极强的渲染力。用心聆听歌曲,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吉尔达内心场景,感受到她纯良以及洁净的心灵。在歌剧中,吉尔达具有鲜明的性格,尤其对待爱情,虽然有时候充满少女的幻想,但懂得抗争,敢爱敢恨,不向世俗屈服。不仅如此,吉尔达在整部歌剧中一直作为“善良”的代表,同时在歌剧中,这种善良也被吉尔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与黎戈莱托的丑恶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能够吸引观众。纵

观整部歌剧,音乐形象非常优美,布景独具特色,角色演绎丰满,整部剧情得到了非常好的展现。因此,这部歌剧非常值得研究分析。

二、吉尔达人物形象的整体分析


由威尔第创作,使吉尔达成为这个格局里面的中心人物,增强了整个戏剧里面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形象化,使之更具戏剧性形成了鲜明的戏剧色彩,她纯洁善良,情深不悔,富有诗意,对爱情充满幻想和渴望,她不顾一切只为了和公爵的爱情。当吉尔达受到侮辱后,她终于认清现实和内心的向往常常背道而驰,但是她太善良了,她决意为爱人牺牲自己,也为了欺骗父亲而感到十分愧疚,她选择了死亡。一幕一幕的情节,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善良而可怜的吉尔达,同时也展现了生活中真、善、美。

她单纯又善良,美丽又痴情,从无害人之心,纯洁的像一块美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换回心爱之人的生命。她是一个天使,她是黑暗里的一丝阳光,衬得社会的阴暗更加明显,她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让人们相信在世上的某一个角落还有阳光照耀着,还有理由相信爱是存在的,可是这缕阳光太微弱了,还来不及照亮这个世界,发挥光热,就被黑暗无亲的吞噬扼杀。天使始终属于天堂,不能被人间的尘埃玷污。

三、吉尔达咏叹调表现人物的性格


(一)《亲切的名字》


“亲爱的名字”这首咏叹调是从威尔第的《弄臣》里面选出来的,由吉尔达演唱,它是吉尔达在这部歌剧里面唱的最好的曲目,这首歌曲也成为了比赛或者是女高音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吉达尔唯一的独曲目,也是最完整的一首,这一段落对这个人物音乐主题做了很好的诠释,同时它也是全剧个人唱段里面最讲究的一首,晶莹剔透的人声与五色斑斓的和声相互交映,描绘出吉尔达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这首歌曲主要表达了一位年轻姑娘渴望美好的爱情,只有对演唱风格与音乐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唱好它。


歌曲表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浪漫幻想,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吉尔达遇到了公爵,他们虽然没有交流,但已经眉目传情了。歌曲表达了一个情窦初开的纯洁少女对心爱的人是那么的不舍,沉醉在爱恋里魂牵梦绕,沉浸于甜蜜幸福的爱情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略带羞涩,满怀少女的幸福与喜悦唱起来名曲《亲切的名字》。这首曲子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宣余叙调。用音乐的起伏变化乐器的不同,衬托出主人公回忆初见时的美好情景,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透着对美好、幸福爱情的渴望。歌曲里饱含着憧憬,不断的轻声呼唤她亲爱的名字!第二部分主要是咏叹调,它也是这首曲子的主题部分。由这一段的音乐可以感觉到吉尔达的感情更加强烈了。看似平稳的旋律进行却不断一直大的跳进,音乐更加热情,充分地表现出吉尔达内心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由这一段的音乐能让我们感觉到吉尔达的感情更加的强烈了。表现了吉尔达热情澎湃和想对心爱的表白的热切向往。管弦乐的齐奏使音乐更加热情,充分地表现出吉尔达内心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同样的旋律,不同的配器,与开头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最后一部分,是一个抒情的部分,这段著名的花腔女高音,华丽而令人着迷洋溢着浪漫的幻想,表达了对心爱的人的誓言,“我永远属于你”感情真切,表达了真诚与决心。旋律相同,配器不同,和开头的部分对比鲜明。最后一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慢慢的稳定下来,仅仅在心里面一直默默的念着心上人的名字,这一部分的通过小提琴的演奏,音色非常的刺耳,情绪特别紧张,这也预示不幸将会到来。可怜的吉尔达还不知道大臣们正在预谋将她送给公爵。音乐给后面的剧情留下了伏笔,也推动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二)《每逢那节日到来》


这首咏叹调的情绪完全不同于《亲切的名字》朝臣们将吉尔达献给了公爵,愤怒的利戈莱托要他们归还自己的女儿。当他在房间里面看到了被凌辱的女儿,听到吉尔达对他,伤心地唱出《每逢那节日到来》这首咏叹调,这首咏叹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吉尔达悲伤的内心


世界以及对陪伴公爵时光的怀念。


前奏部分作者用双簧管独特的冰冷音色表现出一种悲伤的气氛,仿佛把极具悲剧色彩的结局也包含在了这哀伤的音乐里。中间旋律起伏较大,音乐的力度变强,速度渐渐变慢,表现出吉尔达回忆初见公爵时情景,内心依然无比激动、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三连音节奏型的多次运用和不间断的三连音贯穿始终,表现出吉尔达既有欲言又止的悲伤,又有甜美的回忆,始终沉浸在梦一般的幻想中。


四、吉尔达重唱推动剧情的发展


(一)重唱的作用


在唱重唱的部分,每一个声部的加和与扩展都形成了相互依托对立统一的紧密关系,重唱里包含着丰富的戏剧性,这就可以让作曲家们完美的把歌剧的冲突给展现出来。歌剧重唱本身就具有戏剧性和复杂性,歌剧能够把社会上差距比较大的人放在相同的情境中,这样一种戏剧的情景就是需要歌剧重唱的多声性与戏剧性这种表现手段。运用统一和冲突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突出的表现了各个阶级在相同的环境所思所想。最后以悲剧的形式结尾,这样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可以让歌剧的思想不断改变社会的风气,可以引起大众对于社会不公的深思。在这样的主题下人们会主动的揭示社会的不公。

(二)演唱分析和情感把握(以二重唱为例)


1.在第二幕中,吉尔达和公爵进行的二重唱


这段二重唱主要在吉尔达诉说之后,这段二重唱不仅利用音乐的节拍,而且利用音调的变化,进而可以体现出陈述性的音乐。在公爵出场时,伴随的音乐是轻快的,自信的,有时还能表现出高尚的韵味。在这种气氛的包围下,暗示着吉尔达必定将会陷落公爵的爱情陷阱当中。随着主人公感情的不断变化,音乐从咏叹的的曲调开始变为宣叙。跌宕起伏的音乐变化暗示着吉尔达爱情的终结。在作曲家精心安排的这段剧情,吉尔达在音乐的衬托下,其形象是美丽动人而又无比的纯真。


2.吉尔达和父亲在第七节中,进行整篇的二重唱


不论从人物角色的塑造,还是从讴歌主题,这段二重唱都能深刻的表现主题。利戈莱托在别人的眼里虽然是一个可鄙无耻的人,但是在吉尔达的心目中利戈莱托却是一个良善的父亲。其为了让女儿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利戈莱托几乎花尽了全部的心思,因此编剧把父女俩,在见面时刻画的极为动情。这段音乐充满柔情,表现了父女之间的亲情。乐调突转暗示了吉尔达悲剧的开始。


弄臣和吉尔达的二重唱富含抒情的音律,在歌剧的最后处可以显现父女诀别时,令人动情的一幕。在剧首,弄臣紧紧盯着地上的麻袋,满怀欣喜的唱着,他知道今夜复仇的策划已经得逞。当他就要把麻袋扔进水水中时,一副充满惨白的脸出现在弄臣的面前。在这一刻音乐跌宕起伏,极力凸显了弄臣的心理变化,由喜而悲,音乐的速度变化多样,事儿悠长事儿沉闷,进而可以显现利戈莱托当时看到自己女儿时极其悲痛的心情。直到吉尔达用颤微的呻吟回应利戈莱托时,音乐才开始变得富有连贯性,也表现了利戈莱托极度的痛苦。在歌剧结尾,吉尔达在颤微的接唱,可以把她极其善良的性格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个人安危的心情凸显的淋淋尽致,就像天使从天而降,在为所有人祈祷。


五、结语


吉尔达这个角色在《弄臣》中被演绎的相当完美。吉尔达是《弄臣》歌剧不可以缺少的角色。在于吉尔达伴奏的音乐中,音乐非常的饱满,轻快的音乐中夹杂着忧伤的旋律。在研究《弄臣》时可以通过探究伴随吉尔达的音乐,因为音乐极大的凸显了歌剧的思想。

浅析歌剧《弄臣》


摘要歌剧《弄臣》以一个伯爵的弄臣及其女儿的悲剧故事,表现出了对那个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以及对弄臣女儿吉尔达的爱情悲剧的同情。歌剧表演效果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优秀的音乐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创作背景

《弄臣》的剧本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皮亚威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而成,音乐的创作则由“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创作。雨果的原作以描写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为主,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歌剧的创作上,《弄臣》大体上忠于原作,主要还是揭露君主王朝统治下的荒淫无道的生活。与传统意大利歌剧相比,它不仅在剧本上脱离了剧情简单、人物面谱化的窠臼,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大胆突破。此外,它还通过增加剧中的主要角色,丰富了歌剧的表演效果,使歌剧有了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人物形象

关于《弄臣》,我这里只想分析一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人,弄臣和他的女儿,吉尔达。

弄臣,“弄”,是指“玩弄”、“戏弄”。的确,弄臣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弄臣”其实就是为帝王所宠幸的狎玩之臣。说的通俗点,就是个高级小丑。在歌剧开始时候的一个狂欢的场景中,面对着曼图亚伯爵——他的主人,调戏切普拉诺伯爵夫人的时候,他,一个丑陋的驼背家伙,凑到切普拉诺伯爵跟前。他幸灾乐祸地戏弄伯爵,嘲笑他的嫉妒。可实际上,他对主人的做法也有点不以为然,他私下里对包尔萨嘀咕:公爵做得实在过分。

弄臣是个可悲的角色,他必须不断地为主人找乐,帮助主人实行一切寻欢作乐的计划,因而遭到他人的厌恶和鄙视。对这一切他心里很明白,却无可奈何,谁让他无钱无势无地位,只得以此谋生!你瞧他,浑身披挂着稀奇古怪的装饰物,头上戴着尖顶帽子,脸上画得五颜六色的,一副丑态。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驼背,严重的残疾使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加上他的特殊地位,更显得怪诞而毫不令人同情了。

然而,他对自己女儿的爱却是无私的,伟大的。这个,兴许是天下所有父亲的共同特点。尽管他在外面是这样辛苦、卑微,可是,他却好好的保护着自己的女儿——吉尔达,这个他生命中的至宝。为了他的女儿,他不惜最后做出买凶刺杀自己的主人,那个有着无限财富及权利的伯爵。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将话题转向这部歌剧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就是弄臣的女儿,吉尔达。

起初,吉尔达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儿,虽然他们并不富有,可是,她有一个爱她的父亲,相依为命,生活倒也宁静。她每天还可以去教堂祈祷。可,也许,冥冥中自有天定。就是在经过教堂的路上,她被那个花心的曼图亚伯爵相中。结果,在伯爵那一群专门帮助伯爵拐来美丽女子的人的“努力”下,吉尔达来到了伯爵的身边。可笑的是,吉尔达居然还爱上了这个多情的人,这更加剧了整部歌剧的悲剧氛围。

吉尔达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唏嘘,我们感叹,我们惋惜,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自觉的还会带有一丝的鄙夷——鄙夷那可怜的姬尔达对公爵的“爱”的执迷不悟、鄙夷她在事实面前顽固的愚蠢、鄙夷她最终无谓的牺牲。尽管最后,她的父亲让她看清了这个花心的伯爵的真面目,然而,被爱冲昏头脑的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谁是她该爱、该去陪伴的人。在亲情与爱情面前,她抛却亲情,抛却生命,只为成全自己那卑微的爱情。但是,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又能去评价些什么呢?虽然她爱的盲目,可是她爱了,便是爱了,她宁愿为爱抛弃一切,也只能说是,一种选择,决定一种人生吧。

三、艺术价值

《弄臣》的艺术价值,由它在歌剧史上的地位便可见一斑。《弄臣》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威尔第深谙原作者的思想精髓,并且在创作这部歌剧的时候,运用他高超、娴熟的音乐技法,对封建统治阶级骄横、腐朽、糜乱的政治生活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进而揭示出“弄臣”这一奇怪现象是昏庸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产物,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不满,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渴望改革的思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