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波是八十年代的顶尖“神童”,11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年龄,但在智商方面并不比一般的成年人逊色多少。有些人看到“中科大”这个校名就有点不以为然:11岁考入清华北大岂不是更牛吗?考入中科大,逼格是不是明显低了一大截? 其实,八十年代的中科大,其档次并不比八十年代的清北逊色。一个安徽的朋友告诉我:他在1983年参加高考,当时高考的总分是690分,语文和数学的满分是120分,外语、物理、化学、政治这4个科目的满分都是100分,生物的满分是50分。而在当年,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必须在560分以上才有戏,然而清华北大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才535分左右,比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低了整整25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神童谢彦波到底有多牛! 当我们11岁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在四五年级的教室徘徊。而谢彦波11岁就裹着一身的传说,滚动着一个铁环跨入中科大的大门,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瞬移”,成为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才偶像。15岁那年,谢彦波攻读硕士学位;18岁那年,谢彦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这一旷世奇才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基本上无法自理,由于心智不太成熟,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 在国内,因为和导师的关系不太融洽,所以谢彦波博士还没毕业就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留学,跟随诺奖获得者安德森“深造”。按道理,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就算最后没有获得诺奖,也将扬名世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相当“骨感”——谢彦波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拿不到博士文凭,最终以原本的硕士学历悻悻回国,从此泯然众人矣。谢彦波顶着神童的光环赴美,结局却令人唏嘘! 为何智商如此之高的神童谢彦波从“神坛”上一跃而下,在美国折戟沉沙呢?这得从谢彦波的博士论文谈起:谢彦波所写的论文和安德森的理论见解格格不入,相当于和导师的理论观点“抬杠”。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安德森自然不会自打嘴巴,让谢彦波的论文轻松过关,无论是谢彦波的论文还是傲气,都让安德森很不爽,所以注定在美国的十多年谢彦波与博士文凭“绝缘”。 |
|
来自: 阿土8n8cs6tgt1 > 《神童谢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