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投荒图》原刊1908年1月出版的《文学因缘》中。此图采自《曼殊遗画》。画跋:“甲辰,从暹罗之锡兰,见崦嵫落日;因忆法显、玄奘诸公,跋涉艰险,以临斯土,而游迹所经,都成往迹。予以絷身情网,殊悔蹉跎。今将西入印度。佩珊,与余最亲爱者也,属余作图。适刘三诗到。诗云:‘早感(应为‘岁’)躭禅见性真,江山故宅独怆神。担经忽作图南计,白马投荒第二人。’噫!异日同赴灵山会耳。曼殊画,令蔡守书。” 此图在《文学因缘》首次发表时,画面上无题跋,跋以铅字刊于画的右侧、下侧:“甲辰,由暹罗之锡兰,见崦嵫落日;因忆法显、玄奘诸公,跋涉艰险,以临斯土,而游迹所经,均成往迹。余以絷身情网,殊悔蹉跎,今将西入印度。佩珊,与余最亲爱者也,属余作图。适刘三赠余诗云:‘早岁躭禅见性真,江山故宅独怆神。担经忽作图南计,白马投荒第二人。’因画此留别。呜呼!异日同赴灵山会耳!” 暹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法显:东晋高僧,曾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到天竺求法。玄奘:唐代高僧,曾从长安西行,经姑臧,出敦煌,转到达中印度。《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故事即据他的事迹而创作。法显、玄奘到印度取经求法,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贡献;都曾历尽艰险,而其志不屈不挠。 甲辰:1904年。其年年初,削发为僧的曼殊,从广东番禺雷峰寺行脚抵摩梨山,在惠州金堡古寺挂单,化缘投宿山寺、南海波罗寺、韶关南华寺。后出境,到达泰国,住锡曼谷龙华寺,在青年会任教,并随乔悉磨长老学习梵文。至斯里兰卡,驻锡菩提寺。7月回国,在长沙任教。1907年,在日本与章太炎送波罗罕回印度,生访问佛教圣地印度之心,而作斯图。 1908年1月2日,曼殊从日本长崎旅途写信给刘三:“由东京转来手教,未开缄时,欣喜无极;至诵大作,则不禁涔涔堕泪也!真知我者惟公耳!即作画纪之。日间往东京,将以入铜,然后寄上。”据此,则画作于舟中。 许观诗:“白马投荒人万里,海天寒锡梦南朝。” 佩珊:未详。 灵山:系灵鹫山的省称,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国“舍城”之东北,山中多鹫,故名。或言以其形似鹫头而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这里讲《法华经》、《无量寿经》。 ![]() (原载李蔚《曼殊妙迹百帧》第34-35页,北京远东联合国际拍卖公司2018年10月出品) |
|
来自: 昵称16627923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