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这么高,罪魁祸首竟然是……

 水墨烟山 2019-02-26

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高于欧美国家,并且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26.81%)。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茅益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陈成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胃肠病学》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纳入308家医院25927例数据,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高于欧美国家,并且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26.81%),其他还有抗结核药(占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等。

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这么高,罪魁祸首竟然是……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2-2014 年中国大陆地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率,并以此为依据估算普通人群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

在中国人群中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可疑药物为西药、中成药、草药、膳食补充剂等,并报告了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等方面的情况。

结果还显示:

13%的患者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23.38%的患者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而这部分患者的肝损伤情况更为严重,并且,发生肝衰竭和导致死亡的风险更大。

美国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网络(US-DILIN)的主席Paul B. Watkins教授、欧洲药物性肝损伤前瞻队列的首席专家Raul J. Andrade教授等国际著名专家对此研究结果高度重视与高度评价,认为这份来自中国的数据对全面了解全球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诊疗现状并以此提出防范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据悉,这是国内迄今发表的最大规模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成果。

于此同时这项研究成果又将中药卷上风口浪尖,对于中药有益还是有害,众说纷纭。

“纯天然”不等于“无毒害”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发布的文件《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援引了亚太地区的数据,指出中草药是韩国和新加坡引起药源性肝损伤最为主要的药物。

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网络研究数据则显示,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肝损伤快速增加,其肝损伤构成比从2005年7% 陡升至2012年的19%,但并没有拿这个数据与西药直接比较。

因此,无怪乎网友会质疑这篇论文有黑中药的嫌疑。事实上,西药引发DILI的几率同样很高,在茅益民和陈成伟的研究中,排在第二的抗结核药也是西药。

但问题在于,抗结核药会明确说明其肝损伤风险,这种现代药物的不良反应事故受到严格的监控和评估的,病人和医生可以先根据风险评估,再决定是否使用。

但中药的情况就大不同了,其中药成分相对复杂,肝毒性和安全性研究数据一直很滞后,而普通民众服用时,并不能意识到中草药的肝损伤风险,甚至不知道“纯天然”不等于“无毒害”。

2017年,国家药监局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收集了1618分中成药的说明书,其中80.2%标注了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这也助长了中草药的致肝病风险。

曾任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周超凡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说到,“中医药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对于一些传统上持无毒认知的中药新暴露出的问题,很多中医自己也并未做到足够的重视。”

首先,中药“天然、无毒副作用”纯属认识误区,而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更不等于副作用小。

这一研究结果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各类保健品”一项居肝损伤元凶之首,更是再次敲响警钟:保健品不仅可能无效,甚至伤害健康!

茅益民介绍,药物性肝损伤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两种情况,“第一,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比较常见的成分有对乙酰氨基酚,许多感冒药中都有,因此肝功能不全者、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慎用或禁用,且尤其不能在服药期间喝酒,乙醇进入患者体内会大量消耗谷胱甘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造成肝肾细胞损伤,严重者可导致肝坏死。这一大类的DILI大多可预测且与用药剂量相关;第二,人体对药物有特异质反应,通俗而言就是个体因代谢问题或过敏反应,造成某种药物成分诱导肝细胞被破坏或死亡。但这一类DILI仅发生在个别或少数人身上,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因此不可预测,在实验动物模型上也难以复制。”

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

本次研究中,茅益民发现许多由保健品导致的DILI都属第二种情况,也正因如此,虽然经常有“某保健品吃坏消费者”的报道见诸报端,但仍有不少大众以“我吃了没问题”等作为依据继续消费。据他透露,此次发表的研究论文共纳入了中国大陆地区308家医院的2592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样本,涉及到的保健品种类五花八门,“鱼肝油、减肥茶、药酒、蜂膏、胶原蛋白口服液、蛋白粉、DHA胶囊、葡萄籽胶囊……”他快速报出的保健品种类,几乎也占去了目前保健品市场上的半壁江山。

“大部分国人购买保健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免疫功能、维持健康状态,但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可能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愿。”茅益民直言,正常健康人群在日常饮食外,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或微量元素,“如出现一些符合缺乏某种营养成分的身体症状,首先应选择就医,听从专业指导后以药物形式进行治疗。”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请不要被无良保健品骗了。

来 源 / 华医网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