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雅事乐事

 gongping2009 2019-02-26

人的一生,不过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白马过隙,弹指之间。然而,在这几十年的光阴中,幸与不幸,乐与悲,时常伴随在人的身边,或平平安安,或危机四伏;或叱咤风云,或默默无闻;或荣华富贵,或贫寒交加;或身居高官,或生活底层。总之,人的一生,跌宕起伏,福祸相随....

贫贱近雅,富贵近俗,雅中带俗,可以资生,俗中带雅,可以处世”

富贵近俗,贫贱近雅。富贵而俗者比比皆是也,贫贱而雅者,则难其人焉。

须于俗中带雅,方能处世,雅中带俗,可以资生。

高卧、静坐、尝酒、试茶、阅书、临帖、对画、诵经、咏歌、鼓琴、焚香、莳花、踏青、候月、听雨、望云、瞻星、负暄、赏雪、看鸟、观鱼、漱泉、濯足、倚竹、抚松、远眺、俯瞰、散步、荡舟、游山、玩水、访古、诲人、寻幽、消寒、避暑、随缘、忘愁、慰亲、习业、为善、布施。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的说法,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
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所以要顺其发展。

人生九雅: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玉

八雅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人生八苦: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人生八苦,这八苦一类是生老病死,二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人生赏心十六件乐事 :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萧;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第一,在清溪中行舟,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第二,夜雨对床(雨夜在床上聊天),“东坡友爱子由,而味着清境,每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第三,夏天在小溪边洗脚。

  第四,下雨后登楼遥望青山。

  第五,在种满柳树的河堤上漫步。如白居易所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外,苏轼在杭州的时候也极喜爱在西湖边的堤岸上散步。

  第六,喝茶饮酒。宋 陆游 《兰亭道上》诗:“ 兰亭 酒美逢人醉,花坞茶新满市香。”自注:“花坞,茶名”。樽:喝酒的器物。

  第七,隔江听山寺的钟声。与“夜半钟声到客船”类似,具体可见《石钟山记》

  第八,美女在月下吹箫。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如果有勇气,可以再把“吹箫”进一步理解,那这句话就和苏轼调侃张先的“鸳鸯被里成双夜”异曲同工。

  第九,早上起来喝茶;

  第十,中午困了就在藤枕上睡觉;

  第十一,开深埋多年的酒的时候不要遇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好饮之人;

  第十二,见客的时候不穿衣服;其意思是说与真正熟识知心的朋友在一起,可以衣冠不整,蓬头跣足,说想说之话,谈乐谈之事,所以见时着不着衣冠更不在话下。

  第十三,求得珍贵的花的绽放,进一步引申为求得美人,“名花”指有名的美女。旧时也常指名妓、有名的交际花。成语:名花有主。由此可联想到王朝云。

  第十四,儿子开口说话;“自语”,谦称自己的儿子。 清 孙枝蔚 《留别钱退山》诗:“家禽实逊神童慧,凡鸟翻蒙长者怜。”

  第十五,客人来的时候用泉水煮茶。

  第十六,弹琴的时候听的人能理解音乐,即拥有知音。

古人有十雅,甭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百姓,也不管你过的好不好,家中有钱无钱,古人都会常常抽点时间,来做一做这些雅事,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够放松心情,还能放空心灵,寻找一份宁静,当真是绝妙美妙之事。而现代人生活在手机电脑的时代,似乎早已忘了我们的古人还有此十雅!

1.焚香:焚香的好处极多,可以平静内心,可以修身养性,又能安神开悟,最适合冥思时使用。文人墨客喜爱焚香的极多,比如苏东坡本人就极爱焚香,而他的学生黄庭坚,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焚香癖”,没事的时候,最爱抱个小香炉,焚上一段名香,静坐在斗室之中。一香一冥想,静坐到饭中,足矣!

2.对弈:纵横十九道,迷煞古往今来多少人。古人时常下棋,这个棋自然是围棋。围棋一道,既能考验人的全局能力,又能就其中的得失而有所感悟,确实是放松的好法子,找上好友“手谈”一局,当真是乐事。但下棋最难的是观棋,观棋最难的是做到“不语”,自己心中雪亮,无奈不能提点下棋之人,那份难受,仿佛嗓子被羽毛搔到了似的。

3.品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一句话便道出了品茶要平静心静,消除杂念,才能将茶味发挥的入味三分。中国品茶,讲究文化,最看重的是一个“品”字,如何品茶,自有妙门。但茶不分贵贱,大富大贵品有味道,小民小商品亦有乐趣。

4.听雨:小楼一夜听春雨。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下雨天睡觉是最舒服的时候,听着窗外的雨声点点,那份心情足可浮三大白。古人听雨,现代人也能听雨,只要心境相通,听雨依然是雅事。

5.赏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着漫天飞白,躲在暖烘烘的房间里,那种感觉不要太美!或者在大雪初霁的早晨,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脚印,一眼望去,全是洁白一片,最喜“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6.候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句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笔下的明月,和恋人一样,是值得相侯的,那种美,美的令人心醉。现在偶尔抬头看看月亮,也让人觉得心中安宁。

7.酌酒:正所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人自来重视酒文化,古人饮酒,是浪漫的,是自由的。正如那个仿佛遗世而独立的庄周,宁可做蜷伏在池塘烂泥中的自由的乌龟,也不愿做任人都可以骑打控制的千里马。

8.莳花:俗云,居宅没有花草,主人庸俗易老。一句话便道出了摆弄花草的好处。莳花弄草,不仅能够绿化家居,而且可以放松心情,看着自己侍弄的花草一点点长大开花,那份乐趣也是无穷的。宋代诗人林和靖,一生不仕,无妻无子,只在自己的住所周围种满了梅花,人称“梅妻鹤子”,我们做不到林和靖的洒脱,却能够买上几盆绿色,听花草打开慵懒空气的声音。

9.寻幽:大自然永远是美的,试想一个闲暇的周末,一大早醒来,拿着背包,忘记烦恼和工作,忘记一切烦心事,呼吸着新鲜空气,去寻找大自然的味道。看到朝阳初生的艳艳,享受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吗?

10.抚琴:正所谓声音之道可与禅通,在当代这个纷扰的世界,如果能静下心来倾听一下琴声,亦或是自己亲弹一曲,那份乐趣,当真妙不可言!大文学家、大诗人陶渊明,虽然不会抚琴,但却在房中放着一把琴,闲来无事也要触摸一下,听一听琴弦发出的声音,便能让人心静,极好。

其实这十雅中很多事情是没有门槛的,缺的只是培养一份兴趣爱好,在这个手机电脑盛行的年代里,寻找一份清净和安宁,即便是静下心来听一段雨、赏一回雪,也是好的。



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遇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大幸事”,包含了广大的人群,不光是古代,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也算是人们的大幸事了。北方的春天,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久旱如遇到一场春雨,种地的百姓是何等的高兴啊。就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你远在他乡,遇到了家乡的朋友,肯定会高兴异常的。“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对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那是何等的喜悦呀!

人生“三大乐事”:一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孟子提到的这“三大乐事”中,不仅仅是人生的乐事,也包含了人生的追求和修养,“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既在于天,也在于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之德,人生修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遇而不可求,努力而为之。

孟夫子的“三大乐事”,更是如今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的乐事,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为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古人十大闲书

古人云:“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闲人读闲书,可以说是地上神仙,享尽人间清福。

古人认为,闲暇的时候,读一些闲书,才能真正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没有功利目的和一定的法则,则更能得到涵养精神的功夫。

1.《闲情偶寄》

作者是清代李渔。

据说李渔出生时,母亲肚痛三天三夜不能分娩。有一道人路过,说这孩子是星宿降地,李家地盘太轻,载不动,建议把产妇移到祠堂后,李渔才呱呱坠地。

正因为道人说他是神仙下凡,所以取名李仙侣,字谪凡,李渔是他中年后自己改的名字。

纵观李渔生平,其仕途、人格、行事、文章,确实都无不具有仙人般的出世风范。

因为早年科举考试不顺利,他毅然走“人间大隐”之路,去杭州卖文为生,写了大量戏剧,也曾经去南京生活。

他组建家庭戏班,到处演出,结交达官贵人,改定《金瓶梅》,编《芥子园画谱》,从事文化产业,活得挺滋润。

李渔倡导休闲文化,是研究生活乐趣的大师,有一副对联最能表现他的生活态度,“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

“星宿下凡”的李渔,像个半仙,热爱人间又把人间看得清透玲珑,人世在他心中如月如花又如梦如幻。

《闲情偶寄》写词曲、写音律、写居室、写服饰、写花草、写养生,无不是笔尽其物,物尽其灵。

闲情是古人刻意的追求,并非无事可做,也不是对事不负责,而是不受制于外物的淡泊明志。

闲情难得,所以只能是“偶寄”,偶尔有所寄托。这种闲情是无价的。

《闲情偶寄》,被林语堂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2.《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是清代纪昀。

纪昀,字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那个“纪大烟袋”。

古人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而这《阅微草堂笔记》可以作为上厕所、蹲马桶时候的最佳读物。

这本书虽然是大书,却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编成的,古人笔记体裁的书都这样,文字精短,两三百字成就一个神怪鬼异的故事,没有赘言没有多语。

纪昀把自个儿当成收录员,街头巷尾地收,鬼也收魂也收,少不得狐狸树仙,一并进入《阅微草堂笔记》。

上厕所的时候,随翻一页,随看一行,从哪里起都是一个崭新的故事,省了书签,也省了时间。

这样说并没有对纪昀的这本书不敬的意思,这本书与《聊斋志异》并称“双璧”,虽然也讲鬼狐故事,却不是无聊,对于民生之疾苦,吏治之黑暗,社会之时弊,世态之炎凉,人性之卑微,有很多针砭,并且文笔幽默风趣。

有人觉得稗官野史,小说之类的东西与“道”无缘,无非是让人消磨时间,博人一笑而已,其实,浅显易懂的东西,其蕴含的道理也可以很深刻,对人有更大益处。

现代的人,趋于浮躁,不读书,不明理,纸醉金迷,心灵没有慰藉,信仰缺失,于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读一读这一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心和社会。

3.《随园食单》

作者是清代袁枚。

袁枚做过官,四十岁时效法陶渊明,辞官隐居于南京随园,随后的四十多年里,“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吟诗作赋,醉心风月,著作等身,弟子众多,女弟子尤其多。

他曾作一副对联说,“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意思是说他不愿做官只是因为懒惰,成不了仙佛是因为贪恋人间闲人之福。

吃,是一种享受;会吃,却是一门学问。并非所有人都能把到嘴的美味佳肴,说出子午卯酉,讲得头头是道。而提起笔来写吃,写得令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口舌生香,那才是作为一个美食家的最高境界。

《随园食单》就是这样一位懂吃、会吃、又能写吃的高手的经验结晶。

今人写吃,容易,但写来写去,舔嘴巴舌,馋涎欲滴,终究属于一斑半点的心得、一鳞半爪的体验,充其量,只能当作食典中的一个词条而已。

而袁枚的这本小书,简直就是一部缩微版的中国饮食百科全书,将一千年来长江流域一带中国人的吃,囊括一尽。

这本书自从问世后,一直被视为食界指南,传布甚广。据说,此书有过日文译本,译者为青木正儿。至今,淮扬菜、本帮菜、杭菜、徽菜,万变不离其宗,跳不出这本食单。

4.《镜花缘》

作者是清代李汝珍。

李汝珍以精通“杂学”闻名,《镜花缘》则展示了他的博学。

有人认为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很博学,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完整地读完《镜花缘》。“从来幻事皆是真。”《镜花缘》是神幻小说,也包含着严肃的现实内容。

小时候为动画片《镜花缘》里面的“吃仙草身轻如燕”“坐飞车一日千里”而向往不已,还为唐敖、多九公、林之洋能游历君子国、两面国、女儿国、黑齿国、无肠国、淑士国等奇异国度而激动不已,长大后明白很多故事是有深刻含义的寓言。

李汝珍原计划是写二百回,结果只有一百回面世。

书中谈及商道、琴艺、岐黄、音韵、诗文、剑术、弓射、对联、算法、玄学、茶道、赌术,以及种种古人生活的习俗民风,令人赞叹。

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除了璇玑图解读,“鸡兔同笼、勾股定理”等数学问题之外,还有古人竟然已经知道利用声速来计算距离,确实让人获益匪浅。

其中海外游历的章节,有《西游记》《山海经》的印记,而才女宴游似《红楼梦》,勤王破阵似《水浒传》。

《镜花缘》的前四十回故事性都非常强,颇有可读性。从百花仙子下棋误事遭贬凡间,到唐敖等人周游海外列国,描写生动,想象丰富,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如果你喜欢游历四海的新奇,读《山海经》的遗意,那么就可以读这前半部分。

而后半部李汝珍则醉心于展示自己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如果想见识什么是博学,或者想和作者较量一下知识,那么就可以可以好好读读后半部分,尽管后半部分有些枯燥。

5.《浮生六记》

作者是清代沈复。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曾经被林语堂译为英文,书名是“六记”,但是内容只有“四记”,因此有好事者又伪作了“两记”来补上。

“四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闺房记乐”看似风月,读来却不伤雅致,反惹人心生艳羡,句句皆心声,事事皆真情,内容兼文字皆清净明了,言已尽而意尚远。

“闲情记趣”记闲情逸趣,情是闲情,趣是野趣,物是身外之物,但却一点不觉得有玩物丧志的诸般狎猥。

“坎坷记愁”记父子失和,记颠沛流离,记妻丧父逝,读之有如读《水浒传》,天下坎坷,世道艰难,眼看山穷水尽,但也会有天上人间的慈悲。

“浪游记快”写风物胜景,写古寺深山,写绩溪城,写黄鹤楼,写赤壁,抒胸畅怀,感慨万千。

《浮生六记》的可爱,在于能从凡尘琐碎中发掘出情趣与意味来,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尘寰俗事里也有着人世的繁华与炎凉。

沈复平生有两爱,一爱读书画画,二爱他的妻子陈芸。林语堂说:“《浮生六记》里的陈芸,是中国最好的女人。”

6.《推背图》

《推背图》号称“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他的师父袁天罡编写的。

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就此打住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推背图除去第一像“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58象预言,传说在清初金圣叹在世的时候已应验到第33像。

一般认为从第39象至47象,是代表从二十世纪中叶至廿一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预言,而且从39象至42象都已经发生。

其实把《推背图》当成闲书看最有趣,里面充斥着各种谜语,前面的内容可以看成是历史事件的纲目,后面的内容供人猜测,可以作为智力游戏。

7.《幽梦影》

作者是清代涨潮。

涨潮虽然因为捐资而得过官,但是并未入仕,一辈子吟风弄月,闭门著书,得尽闲人之快。

张潮一生所做的事,主要就是享受生活,享受一种雅致的唯美的生活。看他的著作《幽梦影》,可以体会他的闲情逸致: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着,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8.《茶经》

作者是唐代陆羽。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在中国历史中能称为圣人的一只手掌都能够数的出来,并且大都是公元前的人物。

而在唐代有个人仅仅因为一本书就被封为圣人,他就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据说陆羽小时候因为丑陋而被遗弃,被僧人收养,12岁时逃出寺院,到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

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

后来又因为长于诗文,得以结交达官、高僧和名士。

陆羽有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可以看出他的人格魅力。

《茶经》七千多字,写作过程却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可见他的勤奋与认真。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传统社会里,研究经书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闲杂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小道”。

陆羽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思辨与美学追求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9.《瓶史》

作者是明代袁宏道。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佛教的供花,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到了明代,插花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文人墨客崇尚怡情养性,大量种植观赏植物,以花会友,寄情于花木丛中。

瓶花所给予人的,正是近在咫尺的与自然的交流,它是喧嚣的尘世中可能保有的一份健康与活力,它会从精神上给予人们启发和满足,令人取得由静观万物而获无穷乐趣的凭借。

《瓶史》两卷,正文共十二篇,加上“小引”,实为十三篇。对花材的选用、花器的选择、供养的环境以及插法、品赏等,都有很详尽的分析阐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和研究我国插花艺术的专著。

现在日本仍然有以袁宏道名命名的花道流派“宏道流”,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10.《长物志》

作者是明代文震亨。

《长物志》是一本写园林建筑、陈饰器物的笔记式专箸,涉及方面很广,有建筑、花木、园林、禽鱼、书画、日用器皿、衣饰等等。

明代居家家具与陈设,崇尚明洁、不尚娇饰,是当代“简略”风格的古代范本,而《长物志》同样体现了简洁素雅的居宅观念,以及制具尚用的东方独特生活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