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对话北师大王宁教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

 Purefact 2019-02-26

王宁:近一年来,我很高兴地看到大家对新课标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对“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形式,很多地方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我参加了一些研讨会,听了一些课,也了解了一些学校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情况,感觉老师们的教学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各地的教研员和老师们都以对教学改革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非常认真的态度来设计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从中我也学习到很多东西。


我发现,确实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的提法,但仍是在过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是脱离实际的“花招”。这就必须准确解读关于学习任务群的一些提法。


首先,是“任务”和“活动”。新课标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而“任务”就是让学生把这三件事综合在一起去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这样的任务与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着来完成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并没有发生外部的变化,只是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灌输不同,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由此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增进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果说课堂形式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很多教室里不再是像大讲堂一样摆放桌椅,而是分成小组,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再合在一起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没有个人活动了,恰恰相反,只有在个人读写的基础上,才有合作,因此,个性是可以显现出来的。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活动首先一定得是语文活动,落脚点一定要在语言文字上,也就是说,最后要回到语文素养上。要做到这一点,学生课外的活动比起过去会多一些,但这是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是被老师逼着去做题。而且,课外不过是为课堂做一些准备,课堂教学的形式是不能完全颠覆的。总而言之,有些“任务”和“活动”注重形式,忽略了内容;注重手段,忽略了目标。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学习任务群就会制造一种浮躁,学生不好好念书,都出去做活动了。学习任务群要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有意义的讨论解决学生不喜欢读书的问题,不能因迁就学生不喜欢读书而去搞与语文关系不大的课外活动。如果每一个任务群都以课外活动为主,不但老师的指导无法实现,还会冲击到其他课程,影响整个教学的全面运转。


其次,是“真实情境”。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脱离所思所想,远离能思能想,何谈“真实”?不过是老师或教材编写人员的一厢情愿。而达不到应思应想,学生学完了还在原地,又何谈学习?因此,有两个误解必须纠正:一个是,认为真实情境是要布置一个与主题或课文相关的外部环境,以为讲《望庐山瀑布》就要上庐山,讲杜甫就要走杜甫走过的路线……这当然是行不通的;另一个是,认为真实情境是老师想出来给学生被动接受的,这就违背了自主学习的精神。其实,真实情境贯穿每一个学习环节,开始确实是由老师领进门的,之后,就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步步推进,每一步都是真实的,每一步都是在前进。没有学生的活动,怎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学生不努力进取,怎能衡量他们能思能想的高度?而老师不引导学生利用资源深度阅读、深度写作,深入梳理、深入探究,又怎能带领他们达到应思应想的新高度?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习任务群教学有没有教师的舞台。在有些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是扮演了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角色,这一点他们做得很好,基本能够通过学习任务把学生引到阅读上。但是,把学生调动起来以后,教师还要起什么作用?实际上,在任务群教学中,教师的话不计多少,但需要有更高的站位,有比学生更深刻的思想、更精彩的语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在任务群里,要学生入脑入心,教师先要入脑入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完成任务,既不代替学生去生硬灌输,也不放任学生“走到哪里算哪里”。教师是目标的确定者,是任务的设计者,是过程的推动者。这是一个比过去更为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了解自己学生并赞同语文核心素养的老师定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师走上了这条路,坚持走下去,会渐渐熟练,渐入佳境。


问:现在一线教师对于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您觉得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王宁:老师们普遍感到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有难度,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原因。


第一,大家对“任务群”理解得还不准确,不到位。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全新的东西,而是在原有教学成功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在形式上跟过去的语文课并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课堂教学,不过是转变了一下内在的主体,把以教为主变成了以学为主。这种课堂教学形式还是要阅读、要写作,学生还是要做语文活动那三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所以关键问题是老师们要从思想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上往前走一步。主体转变了,还要读得更深,写得更好,当然就会有一些新的创造形式产生,但不是非得琢磨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点子”,把语文课弄得不是语文课了。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在的变化引起的形式创新,必然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来布知识点,不再是以文本为中心一篇一篇按文学史或专业研究来灌输,不再是以训练为中心猜着考题一题一题地写作业。只要想通了这一点,把握了方向,也就不会摸不着头绪了。


第二,实施学习任务群的确有一些地方比过去要求高了,任何必要的改变比起照原样办事,都会增加一些难度,这种感觉是正常的。我在高中新课标发布后跟老师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感觉在实施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是否暴露了一部分老师在学理上的不足?例如:学习任务群需要以各种文本作为资源,不仅有文学作品,还有实用性的文本和论辩性的文本,老师们要让学生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就要从这些文本里发掘语言文字现象,在这些现象多次出现后,启发学生加以梳理,上升为语理,再用已经探究出的语理去解决同类的问题,这样也就使学生培养了归纳思维,掌握了演绎方法。这是需要语义学、逻辑学和篇章知识的,而这些又必须特别把握汉语和汉字的特点。但是,过去不少老师都是按照教参讲文本的,在学校学的东西不是匮乏就是用不上,再不然就是只了解知识本身,不会运用。于是遇到需要启发学生有用的、关键的地方,常常失去了必要的话语。因此,要设计好、实施好学习任务群,老师们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养。这种情况也反映了我国师范教育的不足,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都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当务之急是首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堂教学主体的转换,再逐步求得质量的不断提高。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培训工作得跟上。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开始时大家要加强交流,有一些设计得好、教学实践质量好且效果显著的案例,要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给大家分享。


第三,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高考也是关系学习任务群实施的重要因素。很多老师会担心,如果学习任务群做不好,会影响高考成绩。我觉得大家首先要相信:学习任务群做好了,真正解决素质问题,一定能提高学生能力,学生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在高考分数上有所体现。从近两年全国高考的语文试卷看,题目正在摆脱纯粹考知识的状况,作文标准也不再是“八股”式的了,内容更没有与教材直接挂钩,考题总体上也已经注意了真实情境,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考生的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不是为了应试,但考试分数一定要作为我们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搞应试教育的时间太长了,做起来顺手,所以素养和任务群的问题刚开始提出来时,大家感到心里没数,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很多学校、不少老师已经在“新课程—新考试”的改革中作出了成功的尝试,我们应当确信改革的方向,不放弃,不后退,相信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

 

问:您认为改革无须一步到位,那么,实施学习任务群最基本的底线是什么?也就是说,做到什么状态,就可以称为是学习任务群了?


王宁:问得好。我们的确应该明确一个基本标准,也就是首先要看是不是做对了,然后再慢慢做到优质和精彩。我试着归纳以下两点:第一,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没有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这是衡量学习任务群实施是否到位的首要标准。第二,教学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的特质,也就是要做到语言文字运用,在任务驱动下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个语文活动综合起来,实现实践性、综合性。我想,这两点做到了,单个的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精神就能够体现了。对整个教学来说,学习任务群之间要有组织的结构化,搭建出一个实现高中语文总目标的平台,这也是很重要的。


问:相比于传统的单篇教学,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您认为学习任务群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王宁:首先需要说明,学习任务群并不都是多篇教学,而是根据任务来选择相应的资源。由于是从任务的角度去选文,所以我们将其称为资源。对于这些资源,要区别对待,有的是主要的篇目,需要精读;有的仅仅是为了启发思考,或是为了给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论据,可以略读或只读片段。因此,选择资源要特别强调它们各自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与总目标的关系。比如文学阅读资源的选择,不能单一地从专业文学史的角度看哪篇有名,哪篇是哪个流派的代表作,或者仅仅考虑体裁和写作手法……在目标明确、情境真实的前提下,资源选择得好,任务安排得好,阅读、写作自然会有深度。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深度是对于学生来说的,不是对于专业来说的。如果追求的“深度”是站在学生达不到的专业领域,或者只是追求堆砌专业知识的数量,那只能教师去硬灌,对学生来说,有一部分是无效的,也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素质这个最高目标。学习任务群并不是单篇文章的简单相加。由于学习资源是根据任务设置来选择的,这些资源之间一定要有互相促进的关系,能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激发其更深层的思考。要想提高阅读质量,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思考后才能完成任务,才能走到运用上;走到运用上才会有积累,才能将所学转化成自身内在的东西。总之,学习任务群一定要超过学生现有水平,但又是学生能达到的。还是那三句话:要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在学生的能思能想范围内,达到学生的应思应想。如果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能真正从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考虑,一定会比那种从知识、体裁、文学史角度的单篇讲解更有效。


问:具体到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上,您觉得其中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王宁: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是我发现,在较多的课程设计里,语言的运用常常是落空的。高中新课标指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其他任务群中。因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是言语作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素养,这一点如果做不好,不能从文本的语言出发深入到文本的内涵,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就很难落到实处。


“语言建构与运用”大致可以用三组主题词来描述,即“积累与语感”“梳理与语理”“交流与语境”。从这三组主题词看,教师绝对不能单纯给学生讲语法,讲语言学的知识点,而是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让学生通过读写实践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的同时,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梳理,对自己的母语有越来越多的理性认识,然后在把握语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个过程与灌输语言学教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汉语是一种语法结构形式简单、语义内涵十分丰富的词根语。要做到充分认识自己母语的特点和优长,这样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彻底否定“汉语汉字落后论”。


要想实施好“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个任务群,老师们需要补充一些必要的语用知识。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很少关注语义和词语内涵,并不清楚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很少提到话语体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是从语言里出来的,有些中国传统语言学中有用的概念,完全应当进入高中语文教学,却没有被用到。我常常看到有些老师用西方语言的句法讲唐诗,用词典的释义去分析文本,把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传达得刻板、简单……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帮助老师们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进而多产生一些落实到语言综合运用的精彩的学习任务群。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很独特也很有魅力的表意文字,对汉语的深刻理解离开汉字是根本做不到的。汉字教育不是只在小学阶段就完成了,要一直贯穿到高中,甚至是终身都要学习。母语安全、母语发展、母语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属于国家软实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处理不好就是民族的悲哀。语文教学一定要为解决这个问题打下基础。语文课程一定要为全国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尽最大的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