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浊河,一条古老的小河

 zqbxi 2019-02-26

我的老家汪城宫三面环水,南面是汤汤的汶水,北面和西面是汶河的一条支流——小浊河。这是一条小河,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水都缓缓地流淌着,只有夏季雨水多时,随着河水的暴涨,水流才湍急起来。

这条河虽然不大,但名气却不小,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浊须水。

这条河最早被称为蛇水。《水经注·卷二十四》:“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礼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以上文字,明确出现了两个名字:蛇水和浊须水。从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当时老百姓把蛇水称作浊须水,即“俗谓之浊须水也”。浊须水这名字,在北魏郦道元编写《水经注》时就已经有了,至少已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或者出现的时间更早,“俗谓之浊须水也”,说明名字时间已长,流传很广。

在《汪氏家乘》里,有这样的记载:“景徽堂汪氏居里:山东泰安府泰安县(初迁时地名泰安州)汪城宫,旧名西城宫,泰山西南百里,汶水之阳,浊须水之阴,马蝗泉之东。考汉章帝元和三年,东封泰山,立行宫于汶阳,世谓之阙陵城,城宫之名盖本此。明洪武二年文节公次子用和祖率其子中石祖、孙国华祖、曾孙诠祖,由安徽宣城始迁。”汪氏家乘明确记载,修谱时间为光绪戊戌年,由汪公宝树作序并亲定《修谱八戒》。“汪宝树:字谢阶。泰安县西南乡东高淤村(现肥城市汶阳镇东高淤村)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四十二岁时中光绪已卯科(1879)举人, 光绪六年(1880)五月庚辰科进士,名列三甲八十六名,著交吏部掣签,发省以知县即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发现了汪宝树的诗文集,他作为文学家的地位又越来越突出了。以汪公宝树读万卷书的学问造诣,他的甄别能力毋庸置疑,在自己的家谱上记述这些,肯定不会是人云亦云,应当是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后记载的。家谱中的“浊须水之阴”,指的就是我们村北的小浊河。他与《水经注》中的浊须水是同一条河。

《汪氏家乘》中还有几处记载:“东高淤村,于古钟碑作臾浊须之东,《国语》膏臾之田疑即此地。城宫村东北四里。”“西高淤村,一名郝家高淤,浊须水之西,城宫村东北四里。”“西浊头村:浊须水之西,城宫村东北六里。”“东浊头村,浊须水之阴,城宫村东北八里。”“五祖庙村,浊须水之北,城宫村北十里。”家谱中记载的这些村子,和现在的村名及位置完全一致。从中也可以清晰的梳理出浊河最下游的流向,从现在的东浊头村北西流,流到村西拐弯向南,从五祖庙和东浊头村之间南流,再在五祖庙村南折向西,再折向南,在西浊头村东向南流去,从东高淤和西高淤之间流过,在西高淤村南西折,曲折流经汪城宫村北面西流。这和浊河现在的流经路线完全一致。虽然现在某些河段在枯水季节会干涸,但从西浊头村东面向南的主河道还保存完好。现在的小浊河从汪城宫村西北南折,再顺着现在汶河北河堤西流,从肖家店村南面注入汶河。从汪城宫村西北南折之处,和北面而来的漕河汇成一条河,两河交汇处,东北是河岔口村,西面是三岔口村,两村鸭蛋都出名,自古是地方名吃。从西高淤村往下,河水从未断流过,沿河有许多泉眼,在枯水期地下清水也汩汩涌出,保证了浊河下游四季长流水。下游沿岸,芦苇或疏或密,一直不断,河中水草密布,鱼虾成群,浮游生物多样,两河交汇处更是河宽水深,一年四季群鸭下水,都不缺食物,这也是两村鸭蛋出名的原因。当然,从西浊头村东,五祖庙村南上溯,到五祖庙村东浊河南拐处,现在河道已废,淤积多年,但仍依稀可辨。河道淤积原因与1964年曹浊河改道有关。

浊河在现在城上村北,从东北泰山方向蜿蜒而来,斜向西南流去。“按:蛇水上纳灵应诸泉,又曰汇河,基下游即浊须水,或谓之浊河。西南三里许有汶阳故城,今城上村是也。(聂鈫《泰山道里记》)”漕河在城上村南,从东面往西流过。两河在东浊头村东北交汇,然后,浊河从东浊头西五祖庙东,两村之间南流再折向西,漕河往西流去。由于两河相近又交汇,所以不少古籍把漕河也称为蛇水。1964年,雨季雨水偏多,两河年久失修,排水不畅,当时肥城县政府统一组织整修两河河道,在两河交汇处往西,把两河合二为一,两岸修成大堤,河道加宽,使排水能力大大增强。从两河交汇处往南流的浊河,从此就和上游开始失去了联系,河水越来越少了,几千年的古老河道也渐渐淤积了,但从西浊头村东往下,河道还保持的很好,也是很重要的排水泄洪通道。但随着水流量的减少,河道肯定远远没有古代那么宽阔了。访问现在五祖庙和东浊头及附近村子60岁以上的老人,他(她)们都还清晰地记得64年以前河道未改前的情形:浊河河道很阔。四季流水不断,夏季河水湍急;五祖庙和东浊头两村之间,有大道相通,浊河上有石板桥一座连接,且很宽阔坚固,桥上石板马车驶轧凹痕非常明显。这座桥及所连的道路,从宋朝到清末都是东平到汶口必经的商道,经历几个世纪的滚滚车轮,再坚固的石板桥也能留下岁月的印记。从北宋,沿汶河中下游,从大汶口古镇,一直到州城(古东平城),沿途经过马庄、砖舍、汶阳、高淤、安驾庄、孙伯、到州城,沿途土地平整肥沃,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这在当时可称作汶水经济带,沿途自然形成区域商道。大汶口古镇和磁窑古镇隔汶水相望,北去不远是泰安,向南不远是曲阜,东南不远是徂阳县城(楼德镇);东平宋代有八百里水泊,元代开始有运河漕运,《浅塘遗事》中曾描写南宋东平商业的繁荣:“此处风俗甚好,商旅辐辏,绢、绵价极贱,一路经过,惟此为最。”,马可波罗也有类似的描绘;两地都四通八达,自古为商业重镇。以商会商,商业都是相通的,其中的商道就成为最繁忙的道路,古道古桥就成为时代的符号,昭示给后人历史的变迁。

从沿河村名,可明显看出浊河对此地的影响。东浊头,西浊头两村,顾名思义,在浊河东西两岸;相类似的,还有东高淤和西高淤。三岔口和河岔口两村,是因为位置在浊河和其它河流交汇处而得名。

浊河从泰山西南方向,由山泉汇集而来,流经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两国,并经过齐鲁必争的汶阳田,因此沿岸有不少古城、名胜。但是肥城段,自上而下就有不少古城和名胜。

鲤鱼汀:古称鲁囿,位于边院镇东向村南四里许官道旁的蛇河内。其走向为西南东北方向,分葫芦头、正汀、坷垃湾三处胜景,全长约300。鲤鱼汀最早的记载是肥城衡鱼人、史家鼻祖,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中:“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夏,筑蛇渊囿”。其次出现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汶水》中:“ 蛇水 又西南迳铸城西,《左传》所谓 ‘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 ,城下有水, 鲁囿也。”。民国十八年(1929)《泰安县志》载:“鲁囿,俗名‘鲤鱼订’,在砖舍地方洼口庄北蛇河内。”

蛇丘城:今东向诸村一带。蛇丘为汉朝县名。先后属泰山郡、济北国等。一般认为,县名的来历,和浊河有关。浊河原名蛇水,是蛇丘县内的主要河流。如《水经注》的记载:“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从鲤鱼汀和东向村之间的位置关系,两者是极为吻合的。整个肥城南部,百姓都把“蛇”读作“sha”,到现在依然如此,因此有人考证,蛇丘城以后就变成了沙丘城。我们熟悉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在这里,李白才能喝着鲁酒,听着齐歌,望着浊须流水,想着近在咫尺的汶水,诗如泉涌,“思君若汶水”才能成为触景生情之作。

汶阳城遗址:位于汶阳镇驻地吴店村北1公里处。南有漕河,北有浊河,易守难攻。原府房、城池早已荡然无存。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在此建汶阳城。民国十八年(1929)《重修泰安县志》载:汶阳城,乾隆石书,道光有之,云:汶阳城县南七十里许今城上村,是引水经汶水西南经鲁国汶阳城北即此。省志列之。宁阳今仍书之者,举而不废,以为考证之端而已。《山东通志》卷三十五古迹载:汶阳县城在县(宁阳)东北54里,属徐州鲁国,今为城上村。”[1] 按:蛇水上纳灵应诸泉,又曰汇河,基下游即浊须水,或谓之浊河。西南三里许有汶阳故城,今城上村是也。《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池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泰山道里记》记载:“按:楼上、汇河之间有土丘,传为曲水亭址。汶水经汶阳城南,不在其北也。城上村南七里为阙陵故城。《水经注》:‘汉章帝元和三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城门于汶上,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迤西立元君庙,圯。而《通志》以汶阳、阙陵为一城,并曲池载入宁阳县境。”

高淤:“东高淤村,于古钟碑作臾浊须之东,《国语》膏臾之田疑即此地。”汪氏家乘中的疑问,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即高淤之名的由来,是否因为《国语》中的膏臾之田而得名?名字由来存在疑问,但两个高淤村四周到现在也仍是大片的膏腴之田,肥沃的土地也绝对与浊河有关。东高淤和西高淤分列浊河两岸,其中东高淤自古就是附近比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高淤集已闻名了一个多世纪,到现在也还是附近重要的集市。

大清寺:清代寺院,在西高淤村北,浊河西岸,原肥城第十四中学院内,当地百姓都称它为“太清寺”。八十年代初,还存在三间大殿,现已成为居民小区。

下讙城:春秋鲁国古城邑,在安驾庄镇南夏辉村一带,是东周初期鲁国西部重要的军事、文化和商贸交易中心。西晋杜预注:“讙,鲁地。济北蛇丘县西有下讙亭。”《春秋汇纂》云:“在今济南府肥城县西南,〈汉书·君国志〉所谓下讙亭,亦即此地也。”《经部·十三经注疏》载:“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讙,鲁地。济北蛇丘县西有下讙亭。”这是肥城境内最早的城邑之一。《水经注》:“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礼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

河岔口、三岔口:以出产优质鸭蛋闻名,“明永乐二年,河岔口鸭蛋即在皇宫注册立户:‘岁贡鸭蛋二百个,赏金钱一串。’一直延续到光绪三十四年。《纲鉴》记载的"汶河之鸭蛋"即河岔口咸鸭蛋。”。现有“河岔口鸭蛋”、“泉河鸭蛋”两个注册商标。

马蝗泉:漕河、浊河交汇处,三岔口和河岔口两村附近,泉眼众多,其中马蝗泉是最大的一眼泉水,因此,《汪氏家乘》中才有“汪城宫……(在)马蝗泉之东。”

 

浊河,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流淌在肥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岸边的历史与故事,是我们肥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的悠久与辉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