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井科技:最“特别”的AI创业者,专注背后处处蓝海

 科技正能量 2020-06-25

2019年初,一部《流浪地球》让人工智能Moss一炮而红。在剧终前,人与人工智能选择的冲突,最终人战胜了“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其实,Moss所代表通用人工智能,更像是电影桥段中的空中楼阁,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

李开复在他新书《AI·未来》中提到了“广义人工智能和”狭义人工智能”的不同。所谓“广义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指通用AI,而“狭义人工智能”则是指在特定领域,结合应用的AI,换言之就是基于具体应用场景的智能。

如果说通用AI,代表了人类所能到达的智能世界是一个极致的未来,那么所有细分领域的场景化AI,就是组成这个未来的画面的细小的拼图。

就有那么一群人,始终在完善着这些拼图,并使之成为智能世界的一份子。

西井科技,就是当中最“特别”的一个。全球第一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货系统、全球第一辆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全球第一辆港口无人集卡车、全球第一辆无驾驶室的全时电动重卡Q-Truck。这一个个“全球第一”均来自这家位于上海的人工智能科创企业。

这家公司从不追逐风口,而是醉心于创新,几乎80%都是技术型员工组成的团队,在智慧港口和无人重卡领域都做到了全球首创。

智慧港口和无人重卡的首创者

实际上,2015年5月成立的西井科技,最早是一家AI芯片设计公司,一早就坚定了走AI的路线。但西井科技发现:单单靠底层技术来驱动行业生产力的提升是个伪命题,AI新技术要想成为创造价值的应用,一定要找准商业落地,即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快速落地和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发挥AI的价值。

在走访江浙多家制造企业后,发现不少企业因规模的限制,暂时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建设,而人力问题,正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最大的发展瓶颈。西井科技COO章嵘说。

在人力短缺这一问题上,港口面临的困境就更为突出。比如人力成本、安全生产管控需求高,且已出现劳动力断层情况,因为码头岸桥司机长期高空低头作业,劳动强度大,起吊难度高,对于司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但“85后到90后”群体已不太愿意去码头工作。这表示,人力的缺口会越来越大,也让西井科技想到了在港口这一细分领域,用AI替代人力。

正是基于对行业需求的判断,西井科技成为了业内首个,智慧港口AI软硬件一体的全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环顾全球的AI市场,将场景精准定位在港口这样的细分领域的几乎唯有西井科技一家。

章嵘所说,“比起其他大行业,港口这样的传统基础制造行业更需要AI技术来帮助其进行行业智能化改造的。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技术开拓新的蓝海,因此更愿意去找到一个生产和制造行业,真正能帮助行业解放生产力。”

深入挖掘行业,需求反馈产品

客观的说,任何一家技术公司,在3年时间里吃透一个行业都是非常困难的,这当中必然有很多常人看不到的艰辛。

章嵘坦言,“最开始和客户沟通确实比较困难,因为我们需要在深入了解港口业务之后,让客户相信我们确实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并提高工作效率。”

可想而知,港口作为典型传统行业,本身信息化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智能化的需求虽然旺盛,但也需要良性的引导,和信任感建立的过程。

因此,西井科技采取的就是贴身服务,将有很多项目、商务和技术的人员,长期驻点在港口,不断深入了解港口业务和客户痛点,并向客户分析业务的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步与客户建立信任。

甚至于,西井科技对港口业务的了解程度还要超过客户自身。此前也有一些单点式的科技公司提供自动化的产品和服务,但它们只能基于现有的业务提供服务,而唯有西井科技在全局化的思考当中,为港口客户的未来业务量身做好的设计。

例如西井科技之前的产品主要是帮助客户进行岸桥理货,而现在已经升级为远控改造。按照章嵘的说法,“我们的产品其实已经跑在了客户目前的实际需求之前,因此客户不需要在未来做二次部署,直接就可以升级,这就是我们在了解到客户后期发展方向和能力需求后,进行的产品升级。”

据了解,西井科技研发的WellOcean人工智能智慧港口系统,通过其自研的本地人工智能硬件计算平台,以视觉人工智能的方式对标准集装箱的箱号、箱型、内集卡作业号、车道、空/满集卡、装/卸船状态、单小箱压箱位置、前后箱门朝向等实现了极高准确率的自主识别,被业界戏称为港口界的“阿尔法狗”。

显而易见,在深入行业需求的过程中,西井科技的产品和服务也获得更快速的迭代与更新,在服务于港口智能化改造的同时,西井科技也随之成长,并发展出更多的产品线。

无人驾驶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我们最初并不是一个自动驾驶类的公司,但是我们在推进基于港口的智能理货产品的同时,发现如果无法解决无人的港区水平运输,就无法真正实现无人智慧码头的。” 章嵘表示。

以内陆港口的水平运输举例,95%的企业仍使用的是传统人工驾驶集卡拖车。不过,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不断上升,众多码头运能不足,卡车司机疲于高强度满负荷工作的矛盾凸显,直接影响了码头的集疏运效率。更重要的是,码头司机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一个集装箱年吞吐量200万TEU的中等码头司机人力成本就高达7200万元。

正是由于港口客户对水平运输的智能化需求,2016年12月底,西井科技组建了无人驾驶团队。目前已涵盖无人驾驶跨运车、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和无人驾驶电动重卡三大项目。

据悉,2018年1月,西井科技的无人车产品就作为全球首辆港区内无人驾驶集卡完成了在珠海港港区内作业的首秀。而在2018年9月,西井科技又发布了全球首款真正意义的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 Q-Truck。这辆无人驾驶重卡采用无驾驶室整车设计,车内没有方向盘、没有驾驶室,车头部位安装的是卡车电池。不仅进一步增强了续航,还更大程度压缩了驾驶室的生产成本。

不难发现,从智慧港口到无人驾驶重卡,西井科技完全是依靠理解行业,并深入行业;理解需求,并从需求中挖掘新的机会,来形成的商业闭环。

专注背后处处蓝海,西井离梦想还有多远

无疑今天的西井科技,离最终的梦想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按照现今衡量AI独角兽的标准来看,它到底离伟大还有多远?

第一个重点,对西井科技来说,必须保持技术研发的快节奏,并有能力长期处在成长的快车道。

作为技术驱动的公司,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算力、数据和存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面向云端的智能解决方案,例如西井科技研发的云平台产品,即面向大批量航运单证智能识别的welltodoc平台,就需要通过使用UCloud基于serverless架构的产品UGC,实现触发式的函数计算,也就是说,应用程序可以打包存放在容器镜像中,根据应用场景触发式使用算力,按需付费使用,不用运维,不用关心底层资源。全方位解决系统的弹性算力需求。

这对西井科技来说,既将成本降低到最大化,又在确保客户数据信息安全的同时,减轻了后期运维的压力,帮助其更专注于业务的创新。

同时,通过UCloud的云存储、UKafka、UDisk等产品,帮助公司更好地管理后台业务数据上所面临的存储持续增长问题,保障其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章嵘说,“UCloud是西井科技非常重要的一家云服务合作伙伴。我们希望在后续的计算能力和云端技术的储备中,双方会进行更多的合作。”

同时,作为一家技术公司,数据资产就是核心资产,西井科技在安全性方面的考量非常多。而UCloud作为业界最强的中立云服务商,其“永不接触客户业务”的中立理念及强大的安全体系,为西井科技提供了信息技术与安全保障,同时UCloud技术服务支持为运维团队提供了强大的后勤安全保障,保障了客户关心的安全敏感性问题。

第二个重点,必须要抓住核心的应用场景,并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

作为业界独一无二的,以全局化思维帮助港口智慧升级的企业,港口这一场景就是西井科技的核心价值。而在技术壁垒方面,章嵘表示,“我们正在着手进行公司技术方面知识产权的构建。希望能够在智慧港口领域的知识产权形成闭环,提高行业技术壁垒。”

第三个重点,必须有全球化布局的可能性。

西井科技的智慧港口产品已经在中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从大连到广西的26个集装箱码头落地运行,也准备积极部署海外码头,因为独特的定位让西井科技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特别明显的竞争对手,这是一个特别核心的切入点。

目前,2018年8月,西井助力振华重工1过3跨运车完成单车“智”动化。双方合作的无人驾驶跨运车,即将在瑞典港口投放,该项目也将使用UCloud的海外节点。通过与客户的合作,西井科技逐渐加速了全球化布局的步调。

所有的成功都不可复制,西井科技的成功也告诉我们,专注背后处处是蓝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