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631如何做到成比别人更成功?
2019-02-26 | 阅:  转:  |  分享 
  
朋友闫雪,生完孩子以后,体型一直未恢复,体重居高不下。她下了无数次决心,要开始跑步,都以失败告终。闫雪每次立的目标都特别大。比如明天要跑步1个小时。

闫雪说第二天的时候,就开始想:既然达不到,今天就干脆放弃吧,明天再开始好了。或者找很多借口,今天比较特别,上班已经很累了,所以算了吧,明天一定开始。

还有一天我见她拉我去吃甜品,还要了一大份的冰淇淋,我问她:你吃完这些,你昨天的1个小时运动就白跑了。可没想到她对我说:白跑就白跑,不怕,因为我昨天压根就没跑。我当场对她失去了希望。



人们难以自律,其实往往是陷入一种“我就这一次”的误区。而就这一次的借口,大部分时候产生于过于宏大的目标。一旦目标立得太大,就很容易让人执行的时候望而生畏。最可能的结果就是直接放弃。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困境呢?

小目标推动是最好的办法。因为目标越大,越容易让人找到各种各样的客观借口。把目标范围缩小,从只做一个小目标开始,你会发现,所有的心理负担都消失了。你实现目标所受到的客观限制也很少,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形成一种新的习惯。





大学有个同学,很少发言,刚开始不显山不露水。我以为就是普通人。

后来毕业那年,学校公布了一篇论文,据说被各大学术期刊转载,还得了奖,才知道是这个同学所写。

征询他的经验,就三个字:多读书。一年读上百本书,高强度的输入,确保能够输出高质量的文字。

很多人说,读不进去怎么办?好玩的事儿太多,上网刷起来完全停不下来。放下手机,还有电视,放下电视,又有各种各样的聚会。



我只能说,如果你的手机里除了必要的信息工具和学习软件,没有那些特别吃时间的软件。聚会除了固定的时段,全部“婉拒”。不就行了?



生活中,有很多充满诱惑力的选择,就像一个个黑洞一样,深不见底,很容易就让我们深陷其中。而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你选择了聚会,就放弃了沉思,你选择了游戏,就放弃了书本。不断在细碎与自我焦虑中耗散时间。



如果你想成为交际场上的达人,那你就该把主要的经历放在提高沟通能力上;反之,如果你想考研,那孤独的阅读和高强度的练习,就是你的必备曲目。



《选择的悖论》里提到一个理论:如果一个人选择过多,你在做某个选择,而放弃另一个选择时,你内心会感到不舍和痛苦。这是因为机会成本的影响。

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做一个选择,你需要放弃另一个带选项以及待选项可能带来的利益。机会成本会让你目前的选择,看起来缺乏魅力。



当你既可以看书,也可以玩一把游戏时,玩游戏的机会,显然能带来的即时利益更大。放弃另一个选择,比如不能出去打球,钓鱼,喝点拼一拼酒和朋友们聚聚,唱唱卡拉OK,刷不了电视剧,带来的损失,也会让你耿耿于怀。人天生就是损失的厌恶者。这样的消极情绪,对我们要积极做事,有很大的危害。



所以,能够把那些琳琅满目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拿开;拿不走的,可以直接限定使用时间,机会成本面前的利益和损失,才不会成为困住自己的绊脚石。



越是牛逼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时间,有一种很强的掌控感。一个人把时间切割的越来越细,时间就会越来越值钱,自己也会越来越成功。随着自己越来越成功,时间一定会越来越值钱,这两者形成一种正循环。提升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效率,加强对时间的掌控力。最终,每个人在这样的过程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节奏。





先让自己“被绑架”,否则很可能发生无限期的拖延。很少有成功者是一开始就能设想道路上的每个步骤,并且不折不扣地实行的。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因为石头深藏在水里,而且因为湍急的水流,让你不得不凝神静心,全力以赴。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件让别人佩服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先让自己被绑架。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益递减”。比如你吃了一块好吃到炸的饼干,吃第一块的时候,觉得特别幸福。再吃第二块,这种感觉就会有所削弱。然后你继续吃下去,会发现自己对味道也越来越麻木,内心也体验不到愉悦感了。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对我们感官和内心体验带来的愉悦就会降低一次,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



你有十足的动力,去坚持做一件事。但是,随着你这件事情的次数增多,会发现过程中动力带给你的愉悦感越来越少,最终你可能丝毫感觉不到动力的刺激作用了。如果你想只依赖所谓的动力,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如果你是个特别自律的人,每天面对各种限制,有各种固定流程,你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你反而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感觉。



肆无忌惮的放任自己,这样得来的自由,终将在现实中轰然倒塌。而自律赢来的,是你对现实的自主感,是真正的自由。
献花(0)
+1
(本文系李静静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