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车马、邮件都很慢 老苏州的生活很简单 清晨巷尾摆着热腾腾的早饭 街坊邻里说不完的闲谈 路边的一朵白玉兰别上衣领 阳光下显得格外好看 01 选一个晴好的日子去“相思巷” 连日的阴雨天气终于暂停,久违的蓝天白云,连湿漉漉的心情都被晾晒干净。这样晴好的日子,老板娘想带你去胡厢使巷走一走,将温暖的阳光收纳,再看看那些旧年华。 东起仓街,西至平江路,胡厢使巷在宋《平江图》作“胡厢使桥巷”,相传巷名因宋代有胡姓厢使居此而得,因“厢使”与“相思”方言发音相近,故老苏州们都唤它“胡相思巷”。 △ 厢使是宋朝的一种官职,负责苏州城里的治安,调解老百姓之间的纠纷 “相思巷”还源自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听闻小巷曾住过一户姓归的大户人家,雇佣了葑门外一个小伙子,每日送菜至府中,一来二去,小伙子与归家小姐很是投缘,暗生情愫。
古时讲究门当户对,归家老爷为了断了女儿念想,便辞去小伙子,并不断为女儿积极寻媒,心中苦楚的归家小姐得了相思病,结果跳入院中水井,了却了青春年华。
愈往前走,便能瞧见临河而立的节孝坊,乾隆二年为吴中名士陶士龙妻高氏而立,石檐微翘,高低错落,横枋上雕有卷云、百结、如意、莲花等图案,旁边还有一座石桥。
沿途巷内老宅不少,唐纳故居坐落于25-40号,这位马家墙门内的少爷,原名马骥(季)良,1914年出生于胡厢使巷。
因在上海报界撰写影剧评论而蜚声文坛,由此结识江青(原名蓝苹),婚后曾于西书房小住,好景不长,两人便各奔东西。
唐纳晚年也曾两次回到故宅,如今故居大部分已改民居,低矮的房子,早已年久失修,往事亦随着时间流逝远去。
走至平江路路口,抬眼望去便是胡相思桥,桥边刻有“重建胡相思桥”五字,这也是平江路上唯一的拱式单孔石桥。
02 巷头到巷尾,时间被放慢 历史往事飘渺而散,时间反倒在这里被放慢,早晨被电瓶车的喇叭声唤醒,温顺的黄狗摇着尾巴从巷头跑到巷尾,偶有卖糖葫芦的阿爹经过…… 洗菜,淘米,点起煤球炉,穿堂风过,巷子里总是飘来各种味道,锅贴的油香,卤牛肉的酱香,晾干的腊味……当你走过这里,也会有种熟悉的温馨感。
空桶破盆,白色泡沫盒都是不会闲置的,种上大葱、青菜,随手摘几个便能洗了做菜。
住在小巷的街坊们,到了饭点喜欢夹点菜在碗里,端着碗走到门口,边吃边和邻居聊着家常。
晴朗的日子,连小花猫都探出脑袋,打着哈欠觅食,一旁李奶奶从家里搬出了第二床被子,趁着好天气,继续晾晒着。
巷口小菜摊上,茄子、黄瓜…摆放凌乱,空气里弥漫着菜叶味鱼腥味,老朱每日五点到南环批发市场进货,到了中午即使没卖完,夫妻俩也会收拾好摊位回家。
除了腿脚不便的老人家,附近居民倒更爱结伴去娄门菜场或双塔菜场买菜,货比三家,讨价还价间选择更多,途中还能多瞧瞧,有没有新鲜货。
准备去菜场的阿爹,提着袋子站在年轻人开的民宿前定了神,直到被老牌友拍肩,打完招呼便约上了下午的牌局。
小巷美食并不多,老板娘在巷尾菜寻到了家素食小馆,环境装修上古色古香,因着店主信佛,菜单上仅有饺子和面两种素食。 八珍饺子倒是特别,有木耳、青菜、娃娃菜、香芹、粉丝、香菇、杏鲍菇、胡萝卜和馓子八种馅料,配上自家熬制的辣椒酱,味道蛮灵的。
巷尾的凉亭是话题中心,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总像约好时间一样前后脚到,谁家的儿子处了个新朋友,谁家过年又去哪里旅了游……在这半天就能传遍整个小巷。
到了4月末紫藤花开,长廊的花束垂挂而下,花瓣层层叠叠,紫红中带着纯白,又是别样的风景。
白天安静的街道,接近傍晚就更热闹起来。放学路上嬉笑打闹的孩子,下班回家的行人跟车辆,伴着自行车快速驶过的轴轮声,融进了整个巷子中。 03 生活记忆藏在弯绕的小巷里 经过漫长岁月的小巷已经日渐苍老,砖瓦刷过的白色墙灰脱了皮,有的蓝色门牌已经斑驳,对于在这长大的孩子来说,童年记忆都落在这些弯弯绕绕的深巷中。
一个门牌号里有许多户人家,一住就是几十年,大门外有简陋的水泥洗手池,一家人每天在这里洗漱、洗菜、洗衣服,墙角常年阴暗潮湿,爬满了青苔。
“小时候夏天爱坐在有穿堂风的巷子,外婆帮我打扇磨墨,让我在板凳上学写毛笔,没一会儿就溜去和小伙伴们抓蟋蟀,惹得外婆追出来四处寻。” “傍晚一定要来两片浸过井水的西瓜,还是怀念那时的日子啊”,年近70岁的王阿爹回忆道。
用一些细小的事物去碰撞出生活情趣,这也是小巷街坊的日常,挂在墙上的鸟笼,像是一扇扇诗意小窗。
养了两只绣眼的阿爹,住在这儿已有40多年了,祖孙三代都是这儿老居民。几十年如一日的时光,退休后的生活,并不似外人看起来那么无聊。
回忆起在小巷的儿时,“小时候爱在河边打水漂,看着噗通一下溅起的水花,就开心得蹦蹦跳跳。小伙伴们常玩的就是一起抱一棵树,看它有多粗。”
儿女纷纷搬出住了,几十年的老宅,要带他走。他说道,在这儿出生这儿长大,人老了没什么滑头,住在这熟悉老巷子,倒也舒坦。
“我这绣眼可机灵了,下次来保准还认得你”,阿爹喝口茶就口烟又加了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老街坊们了解新事物的方式,还是通过早上准时送来的一份报纸,插在锈迹斑斑的黄色铁盒里。
从孩提时代到已近暮年,咿呀学语到白发苍苍,小巷承载着许多人生活中重要的时刻,存在于儿时模糊记忆里的一切,在这儿还是栩栩如生。
从游人如织的平江路穿行到上世纪小巷,老板娘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节奏的陡然放慢,随意遇见一个街坊,都愿意抽出一下午时间和你好好聊天。
巷子里的生活是什么样?也许就是那一把老旧竹椅,一间小小烟杂店,一件件悬挂于头顶的衣物,阿婆手中停不下来的针线……
遥望“巷外世界”,人们搬进了高楼大厦,与隔壁邻居并不熟络,隔着手机与亲近的朋友交流,老苏州念想里那一份人情味,还好有这样一个地方,静静为我们保存着。 老板娘悄悄话: 你最喜欢苏州的哪一条小巷呢?欢迎在留言区和老板娘聊聊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