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佛、道对山水画的影响

 闲人品悟 2019-02-26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是独立为一个专门的画种,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得睹于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晋朝时期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加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为当世的山水画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他们可谓是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山水画的真正起点,他们以诗开拓了山水画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有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江流天地外》      张仕森作品

山水画在六朝时期兴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的发展,汉以前的艺术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现,他们都依靠绘画的艺术谋生,绘画是功利的,必须围绕服务对象的要求进行创做,但这些也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

其实,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与其他的道家、佛家、儒家有关,佛家的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影响也是值得讨论的,它没有连续性和次序性,认定在精神上出现自发性的领悟,这种领悟实际上是对人世解忧的解脱和心理障碍的排除,而这些恰恰是中国山水画家孜孜以求的。

《秦巴蜀地多美景  人家都在画图中》张仕森作品

中国道家思想认为:“道者万物之奥”,是超出万物之上,幽深玄妙,“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天地》)“道”虽非耳目可及,但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却显示着“道”。“道”之存在,由笔意的中侧方圆,线质的刚柔强弱,墨色的枯润浓淡,形势的平仄开合等形式要素的整合关系,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周阳高在《论传统的山水画》中指出:“中国画之所以充满着思辩的力量和意会的魅力,就因为一动笔就牵动着天地、山川、阴阳、刚柔、粗细、快慢、干湿、深淡、疏密、虚实、正侧、黑白、高低、上下、主次、开合…….,任何一对矛盾向着它的对立面运动,因此画家在作画之际虚虚实实的用笔、造型,态势就必然形成某一种构图。可以说一笔下去,这幅画的构图便大致决定了。因为这一笔首先决定了必然的第二笔,又引出必然的第三笔

《山静如洗  云景似丝》      张仕森作品

以此类推,画完一幅画,既是对上列众多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又是画家的心灵、意念在这个辨证的过程中得到的宣泄,印证、启迪、直至满足。”如果说山水画高层次上的表现是在形式上的追求,那么仅仅拘于自然物理因素的传摹,永远无法体验以“道”相合的化境。只有摆脱物象羁绊,“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宗白华语),这才可能进入艺术境界。

佛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以道德价值评价山水,但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审美追求,客观上已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其中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感情含蓄,气息平和的总体风格。

儒、佛、道的自然观影响于山水画共同点有三个,一是取法自然,同用自然的统一;二是静态动态的统一;三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

《秀山观农居》      张仕森作品

张仕森艺术简介

张仕森,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美术书法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导师,文化部人才库专家评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礼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长城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注册高级教师,人民画院院长,百度百科艺术顾问。作品先后10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展览6次获得优秀奖,先后被国家关工委授予《爱国书画家》,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授予《慈善艺术家》称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