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为什么不做“假银票”,原因就一条

 天空勇者 2019-02-26

在古装剧里,经常能看到剧中的角色用银票代替不可能大量携带的银子,而店小二看到银票之后立马会开始无微不至的服务。每每看到这样的情节,小编总会想,难道古代坏人不造伪钞的吗?小二也不验验银票真假?

其实,在纸币出现之初的宋代,出现过大量假银票案,尽管宋代的一些交子上直接印有“伪造者处死”的字样,但面对暴利,制假依然无法杜绝。朝廷每年为此损失白银无数。

没得办法,既然掉脑袋威慑不了这帮人,朝廷就开始不断改良自己的防伪技术,到明清时,这些伪造银票的罪犯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这些技术在今天看来都令人惊叹不已。

严格控制印钞用纸

用纸一直是银票防伪中关键的一环,明朝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使用的是桑皮纸;清代发行纸币用纸主要用高丽纸和白色台笺纸为原料。作为币纸的材料,这些纸张墨韵层次鲜明,难以仿造,民间也是禁止采购的。

微缩花纹

熟悉现代纸钞防伪的朋友肯定都知道,纸钞上有许多放大镜下都未必能看清的精美花纹,这许多都是手工绘制再刻于印版上的,其作用就是防伪。

古代银票也有类似的设计,银票上往往印有精细的花纹,大部分都是手工雕刻,房屋、花鸟甚至名人字画都可以用来防伪。

频繁更换票版

但是再复杂的画面,只要犯罪分子肯花时间,最终还是能复制出来。所以,意识到这一点的朝廷,开始玩更狠的:频繁更换银票的印制母版。

一般来说,从元代开始,随着制造业技术的进步,钞版更换越来越频繁,最多使用一年也就会更换,并销毁旧版,极大增加伪造钞版的难度。

原始水印

水印,在现在的钞票中几乎是必然要添加的防伪技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明清时期,原始水印技术已经充当起了“防伪急先锋”了。

在造纸过程中,通过丝网的变化,人为地使纸桨的密度和厚度不均匀,从而形成只有对光可见的夹层下图案,现代钞票的水印防伪技术,正是从此而来。

防伪印章

说到这里,你觉得似乎要有点“同情”古代的伪钞贩子了,但是告诉你,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赶尽杀绝”!

明清时期,为了防伪,晋商专门设计了微雕章,所谓微雕就是将极细密的内容文字或图案刻在一方正常大小的印章内,而微雕内容,则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而且,还不是节选,是全文!

三百四五十个字,雕刻精细还不说,工匠在雕刻时,晋商们还专门吩咐故意刻错几个字,而这刻错哪些字每月更换,让想打这一主意的人顿觉难于登天——首先,能做出微雕印章的人,本来就没有几个,其次,谁又能知道这个月的钞票应该刻错哪几个字呢?

把银票的防伪做得如此之“绝”,可见古代并不是没有坏心眼儿的人,只是被这些手段断了念想。这些物证留存至今,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在银票防伪上展现的高度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