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数罗马尼亚大师赛,惨败!

 数学博士贼叉 2020-12-15

随着去年IMO连续四年没有夺冠之后,显然中国数学会着急了。

今年的罗马尼亚大师赛,我们派出的是全集训队的成员,这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是在中国参加这项比赛的历史上,确实是不多见的重视。

结果铩羽而归。

团体总分屈居第六,仅仅高于伊朗。

老对手俄罗斯、美国都在我们前面,没错,就连韩国都在我们的前面。

曾几何时,我们是没有对手的。原国家集训队教练、不等式专家陈计老师说过,90年代,我们派三个队去IMO,那就是团体前三。进入了21世纪,那真的是中国在IMO最辉煌的时代,和今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奥数有没有用?

如果以买菜来衡量,那真的是一点用都没有。

但是从一个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世界主要的数学大国差不多都是强国。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乃至意大利、瑞典。欧美的数学目前仍然是世界领先的。而亚洲范围内的日本和中国还有印度——没错,我是天天黑印度,但是印度的矬得看和谁比。在南亚,印度也是说一不二的主。

数学是工科的基石,这个毫无问题,数学实力和国家强大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世界著名的数学奖项:Wolf奖和Fields奖的得主基本也来自于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国家。

经常有人问这么个问题:中国奥数既然那么牛,为什么没见出大数学家?

首先,多大的数学家才算数学家?

除了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等被写进课本的,你知道多少中国或者华裔的数学家的名字?许晨阳听说过么?袁新意呢?恽之玮呢?张伟呢?或者韦东奕呢?

本来数学家就是个很小众的圈子,外界不熟悉不代表这些人在圈子里名气不大。以上这些除了韦东奕,其他已经是中国数学界的顶梁柱了,无一例外,这些都是从数学竞赛中杀出的佼佼者。

哦,对了,还有今年以独立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孙斌勇,也是当年进过国家集训队的,你说奥数挑不出优秀的人?

再者,从菲尔兹奖的得主来看,越来越多的菲尔兹奖得主都有过IMO夺牌、夺金甚至多金的历史。

比如去年的大热Scholze,还有著名的神童陶哲轩,菲尔兹奖唯一的女性得主Mirzakhani,这些人都拿过IMO金牌,特别是近二十年,拿奖的人里有超过半数都是IMO的优胜者,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

至于中国数学家为什么还没有拿菲尔兹奖,那是因为在评奖体系中中国人的话语权还不够,需要时间的积累,你做拓扑动力系统,结果和法国人差不多,但是评奖的时候法国人垄断了话语权,对不起,你就靠边站吧。

有人的地方都有江湖,国际数学圈也一样,所以得奖是时间问题——不过现在可能这句话就不能保证了。

在某些部门的强力“作为”下,奥数在高中之前就完全取缔了。现在只有高中数学联赛还能正常开展。

试问一句,为什么唱歌跳舞弹琴写作文就是素质教育,数理化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呢?

应该想办法规范奥数比赛,不要把太多不适合学奥数的人扯进来,这才是正道,为什么非要一刀砍了呢?

中国足球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么?花大价钱给国家队吃穿住行,花更大的价格请国际教练,但是你青训体系是一坨屎啊,这是根本的玩意啊!

你把各级奥数全砍完了,你让高联怎么挑人呢?

讽刺的是,各种自主招生加分最看重的还是学科竞赛。

我们从80年代开始参加IMO,用了将近20年才确立了霸主地位,有了人才储备的厚度,但是打回原形,不到10年。

心痛啊!真的是毁我教育的罪人啊!为什么只看到了被放大的阴暗面,看不到挑选人才的一面呢?我们国家还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还远远没到可以歌舞升平的地步,然而现在的政策就是在自毁长城。

奥数没有错,错的是把奥数功利化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