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父母需要经历一次对原生家庭的“离家出走”,才能长大成人

 博采简纳 2019-02-27

01

这几天,我案头一直摆着一个问题,来自一位2岁女孩的妈妈:

只要孩子没按照我的意愿来,我就会用我的方式来对待她。我该怎么办?

比如中午哄睡时孩子不睡,开始五分钟我还有耐心继续哄,再往后,就会吼孩子,自己情绪歇斯底里,当时不觉得,事后自己冷静下来,感觉很明显。

再比如,如果晚上孩子刷牙不配合,我会把她摁在地上,我觉得她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来做这个,那就不行。

这位妈妈自己,是在父母脾气都不好的原生家庭长大,小时候只要一点做得不符合爸爸的意思,就会等来一顿打骂。所以,她非常清楚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极力想避免同样的状况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生。但同样的问题,还是出现了。

我答应她会好好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到她,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件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这两天连续写文章讨论隔代育儿中年轻父母很难与自己父母的不当做法抗争的问题,一个明确的念头突然冒了出来:

年轻的父母,必须经历一次对原生家庭的“离家出走”,才能长大成人。

02

离家出走,是个让所有父母都害怕的词,因为它意味着孩子的叛逆,也意味着危险。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真的有离家出走的实际行动。

但作为父母,我们一生中可能必须有一次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出走”的行动,才能让自己开始从中国家庭传统的“听话模式”中走出来,成为自己做主、对自己负责的成人,由此避免这个模式继续在新一代的亲子关系中延续下去。

“听话模式”的特征是:

  • 孩子必须服从父母,不能反抗;

  • 孩子不能对父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 亲子关系中,极少存在就任何事情展开“对话”的可能。

说到“听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听话,实际上,很多已经做了父母的成人,依然处在“听话模式”中。它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深厚。

比如,十多年来,真心爸爸断断续续地和几位同龄好友讨论心理成长问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来自大江南北的哥儿几个,各自都有一位严厉的父亲。他们职业不同,经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性,就是从小到大要求孩子服从,小时候稍有不从,非打即骂,而且直到今天,在儿子成年后很多年,对孩子的要求,仍然是服从。

这当让几位受过名校教育、都建立和管理过自己的企业、人生阅历也非常丰富的中年大叔非常不忿:为什么直到现在,父亲还要这么管我们?

后来明白了,上一代的父亲们自己,就是在全社会性的“听话”模式中成长起来的,“让孩子听话”很可能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的亲子关系模式。而让他们子女深感困惑的,也正是直到人到中年,这种模式仍然难以彻底摆脱。

再比如,讨论到隔代育儿中祖辈对孩子的溺爱问题,很多年轻父母也表示出了巨大的无奈:

为妈妈叫个屈!妈妈不是不想管而是不能管(换成家婆就更不敢管),在这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下,你根本无法理解国人家庭中老人的主导地位!家婆曾说一句话:父母说的话不管对错都要听,否则就是不孝!

我不能反驳啊,一反驳姥姥就会不高兴,还会很委屈的说自己更年期没人理解她,现在的我就是不管,不说,不做。有人会问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带呀,可是姥姥说了“我这是在帮你,你都三十多了不用上班吗?有什么变故连自己都养不起呀......”孩子走哪儿她跟哪儿,我也很无奈呀。

这些无奈的年轻父母自己,其实也是仍处于听话模式中的,被这个模式束缚着,确实很难有抗争的可能。

但这件事的危险性在于,它会遗传!

一个人并不会因为自己深受“听话模式”的困扰,就自动变成接受孩子的意愿、愿意和孩子展开对话,甚至允许孩子“反抗”自己权威的父母。恰恰相反,越是很少能自己做主的人,越是迫切地渴望把握到任何一个可能坚持自己意愿的机会,而最容易强加意愿的对象,自然是比父母弱小得多的孩子。

因此,文章开头提出问题的那位妈妈,才会一边明确地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一边不自觉地“只要孩子没按照我的意愿来,我就会用我的方式来对待她。”

而如果一个成人能自己做主掌控很多事情,比如决定生不生孩子、决定生不生二孩,决定要不要辞职、转行、创业,决定要不要买房、买车,决定买什么样的房、什么样的车……他就不会觉得,时刻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是多重要、多必要、多值得坚持的事。

所以,年轻父母经历一次从原生家庭的“出走”,摆脱仍然在影响自己生活的“听话模式”,才尤为必要。

03

当然,这里的“出走”,并不是指一次真正的“离家出走”行动,而是心理上的出走——在某件事上,真正摆脱一次“听话”模式。比如:

  • 坚定地违背父母的意愿,做了自己想做的某件事;

  • 对某件事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 和自己的父母就某件事展开一次真正的对话“对话”。

前面讲到的真心爸爸的几位朋友,发现自己人到中年却一直在处于“听话模式”中之后,分头做了几件事:

一个人自作主张,在非年非节的时候,探望了自己的伯父,而在此之前,这种活动通常是在拜年时进行,礼品的数量和项目都是由家中老父统一安排的;一个人和自己的父亲坐下来聊了一次,明确告诉父亲,我已经是成年人了,你不能再试图什么事都管我;还有一位,和脾气暴躁的父亲大吵了一架,而在此之前,他觉得和父亲吵架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

做了这几件事之后,这几位大叔都长出了一口气:我觉得在父亲面前,脊背终于挺直了一点。

我有另外一位朋友,她做的事更有趣。她结婚登记是在1993年的某一天,而回老家办婚礼,是在1994年春节,于是公婆按照老家的习惯,每次说起来,都说“94年你们结婚的时候”,然后我这位朋友就每次纠正,“不对不对,我们是93年结的婚。”这件事,她坚持做了20多年,因为她认为,我是成年人,即便是父母,也不可以把我的结婚纪念日搞错,这是原则问题。

当然,每个家庭都不相同,此类“出走行动”也不能照搬,更不能以气坏老父老母为目标。

举这几个小例子,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某个“契机”,在父母面前坚持一回自己,不再单纯扮演“听话的孩子”。这个契机,将成为自己摆脱“听话模式”的开端,从而也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出不必事事屈从父母意愿的可能性。

这件事一旦开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它会把你自己和你与父母的亲子关系,都推到一个新境界:

你会发现,因为自主,你在精神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对掌控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而亲子关系,也并没有因为你开始变得没那么“听话”而变得比以前更糟糕,更大的可能是,彼此作为成人,开始明白保持必要的距离、界限和尊重的意义所在,关系因此更趋成熟。

更重要的是,作为年轻父母,只有自己真正摆脱我们在其中成长起来的“听话模式”,才能避免让我们的孩子也深陷其中。这个价值,比什么都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