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罗河上的惨案》解读

 WHC超级英雄 2019-02-27

作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1]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等。[2]

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阿加莎·克里斯蒂16岁时到巴黎学习声乐,但文学的爱好使她最终放弃了走歌唱家的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英国和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1920年发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该书第一次出现了侦探波洛这个人物形象。她因创作侦探小说的成就,被吸收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后被英国女王授予”侦探女王”的桂冠。1975年,写下她最后的一部小说《幕》。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国沃林福特去世,享年85岁。

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其著作曾翻译成超过103种语言,总销突破20亿本。[3]

2018年12月,阿加莎·克里斯蒂入选2018亚马逊中国Kindle年度付费电子书作家榜前十,排第6名。

概要

  1. 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何出版近百年后依然经久不衰?

  2. 《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侦探如何抽丝剥茧找出凶手?

  3. 一个精巧的谜题,一段旖旎的风光,一曲爱情的挽歌。 

  4. 是怎样的性格让凶手成为了凶手,又是怎样的性格让受害者成为了尸体?

简介

林内特·里奇维被一颗子弹打穿了头颅,尼罗河之旅的宁静也因此被打破。这位拥有一切的女孩,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侦探波洛的耳边回响着早先一位旅伴的话语:「我真想用我那把亲爱的小手枪顶着她的头,扣动扳机。」在这异国他乡的美景中,一切并不像表面显示的那样平静……

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世界侦探小说大师,用她那双安静的眼睛观察着人性与人生,为读者创作的一个高潮迭起的故事,一场精妙绝伦的谋杀。让你在疑云密布、奇事迭出的案件中找寻事实的真相。

解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克里斯蒂近百种侦探小说作品中非常典型的,也是打分很高的一本。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克里斯蒂的小说有这么一些典型特点。一个是里面的谋杀,犯了罪,凶手一般不会是精神变态,往往都是正常人,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人,天天遇到的人。

我总觉得,将凶手弄成一个初看起来正常,但其实是精神变态的人,是侦探小说中一种取巧的做法。凶手应该就在我们这些人中间,生活方式甚至犯罪动机都很正常,但最后却仍然是一个罪犯。

而且,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凶手的谋杀不是那种激情的杀人,或者偶然的犯罪。经常是深思熟虑、仔细谋划的杀人,是真正的「谋杀」。

意大利的犯罪学家龙布罗梭曾经区分过几种犯罪人,其中一种是激情的犯罪人,还有偶然的犯罪人。那么克里斯蒂作品中的犯罪人一般不是激情的、偶然的。凶手的犯罪不是说是一时冲动的,经常是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犯罪,所以读起来会有一种理智的愉悦。就是说你在读这个小说时,悬念丛生,好像在和作者斗智一样。

但这种「深思熟虑」的犯罪往往是指第一次犯罪,第一次谋杀。谋杀并不是完全可控的,那怕策划得再精心,再仔细,也可能有意外情况发生,被人看到或听到,于是就会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谋杀,这时的谋杀就带有某种偶然性了。而一个人杀过第一人之后,杀人似乎也就变得容易了。凶手已经越过了第一次可能要艰难越过的道德障碍。

应该说,在我读的推理小说里面,克里斯蒂的小说还是最不容易猜到凶手的。她的构思非常的巧妙,但是最后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在人性的情理之中。

也就是说,首先,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蓄谋已久的,非常理性的犯罪。其次,它又是内部人犯罪,不是流窜犯。我们都知道,流窜犯犯罪的案件也是很难破的,很不容易找到凶手的。但克里斯蒂的小说中的犯罪人却经常是内部人,而且经常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一条游船,一列火车,一座城堡,一个孤岛,就那么十来个人,凶手就在这十来个人中间。

这些人可能是被害者的熟人,朋友,甚至亲人,或者说利益相关者。犯罪人还经常在密室里作案。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更加逼出和凸显了人性的要素,应该说是正常的因素,这不是很稀奇很古怪的犯罪,这就是正常的犯罪。

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也是这样,也是出现了这样一些和我们差不多的人物。最后呢,归结到底就是在一条游船上,外人不可能上船。就在这船上,凶手就在这十来个人中间。 我下面就来介绍这本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当然,我会尽量避免说出谁是凶手。

首先是被害人:这是一个非常富有、非常美丽、刚刚结婚的、很年轻的一个女性,名字叫林娜。有人可能评论说,她又有财富,又有美丽,又有英俊的丈夫,什么都有,而别的有些人什么都没有,好像老天挺不公平的。但也因此,如果灾难发生也是大的,那就是死亡。

她有那么多有利条件,但这也可能正是她身死的一个原因。她财富和美丽集于一身,巨大的财富、出众的美丽都集于她一身,所以她几乎没有不能满足的欲望,几乎没有不能办到的事情。所以她对别人几乎就是很不客气的,到处树敌,有许多人很怨恨她,许多人都可能成为凶手。这就带来了破案的难题。

我刚才讲过,书里面的侦探波洛曾经对潜在的凶手提过一个警告,那么,他对林娜这个潜在的受害人月提出过一个警告,即一个富人不能把穷人的最后一只羊都拿走。条件非常优越的人不能骄横,不能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而这位女士其实也感觉到有很多人恨她。当然这个恨里面有嫉妒,有各种原因,但是也的确有她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怨恨。那么首先出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这样的一个让人羡慕者,但最后又是受害者。

第二个要介绍的重要人物,就是那个刚跟林娜结婚的丈夫,那个大男孩西蒙。这个男孩,是一个非常英俊、潇洒、行动敏捷、其实也是有些孩子气、乃至脆弱的人,甚至他坏也坏得可爱,坏得阳光灿烂。他不过就是喜欢最好的汽车,最好的房子,最好的享受,但是他很坦率,不遮遮掩掩。你也可以说他很无知,甚至没羞没耻,但就是有许多女孩子会被他吸引,会爱上他,他就是一个女孩子的宠儿。

第三个重要的人是西蒙原来的恋人贾克琳。这个女孩子是只需要爱情,她出身贫困,但她并不特别需要和追求财富,她渴望的是爱情,她早就爱上了西蒙,她只需要他,只爱他,只要得到她就觉得幸福了,她也幸运地得到了。

但是问题来了,贾克琳和她爱的大男孩西蒙遇到了林娜,也就是那个又富有又美丽的林娜,林娜毫不客气地就夺人所爱了,而且她也能提供西蒙喜欢的富有和潇洒的生活。那么,贾克琳当然就痛恨林娜了,她是最有可能杀死林娜的,她也一直在追着这对新婚夫妇,一直到了同一艘游船上,直到她的确开了枪,但打伤的是西蒙,她立刻陷入了精神危机,然后就被大家看护起来了,而那天晚上正是林娜被杀的晚上,贾克琳有杀人的动机,却没有作案的可能。

还有什么重要人物呢?是的,还有一个破案者,那就是业余侦探波洛。波罗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绝对不像神探亨特啊,更不用说 007 啊,这些英雄有很多过人之处,是武艺超群的英雄,还有很多出众的、优越的武器,而波洛没有。他自己是个小个子,还是个客居英国的比利时人,他外表唯一可以炫耀的似乎只是他的小胡子,他总是把胡子梳得整整齐齐的。他的头是一个像鸡蛋一样的蛋形的头。他没有什么高超的武艺,他自豪的是他脑子里的「灰白色的物质」,他破案靠的不是身体和武器的能力,而是靠他的智力。

波洛还有许多人也有的小缺点,比如说很爱吃美食,尤其热巧克力,觉得一天三餐太少了。他喜欢精致的享受的生活,不喜欢户外活动,不喜欢打斗。所以在他破案过程中,经常会说,他只是自己碰巧听到别人说的谈话,那可能就是偷听,甚至有时候还从钥匙孔里看房间里,或者偷拆别人的信件,当然也是偶然的,不是经常的。他的破案方式,其实主要就是谈话和思考,不需要其它手段。那时也没有今天的警察破案相当依赖的探头摄像,也没有基因提取和测试。

波洛破案的最主要的、最得力的方式是他对人性透彻的认识和观察。这时,年龄和阅历是一个优势,但更重要的还是观察、思考和反省,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走很多地方,见很多人。。克里斯蒂小说中另外一个有名的侦探马普尔小姐年龄比波洛还大,身体还弱,甚至可以说是弱不禁风了,而且走的地方也不多。她(他)们破案所依赖的就主要是一种对人性的观察和认识,一种经验,也包括一些直觉。

波洛从事这些破案的时候已经是在他退休之后了。他的确敏感,有时候他能预先感觉到一种气氛,一种在似乎都很正常的生活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他也想预防和阻止犯罪,但他知道,人性使然,即便他想努力避免惨案发生,但有时候谋杀是没办法阻挡的。而在《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小说中他还被别人放了安眠药,结果那个杀人的晚上他稀里糊涂地睡了。 但在案发之后,波洛能通过顽强的、不经意的谈话,提出好像各种各样琐碎的问题,不搭界的、不断的谈话,谈着谈着,就被他发现了蛛丝马迹,找出了破绽。

这时候波洛是主要是利用他的智力、他的经验、他的观察,来努力地思考,对比各种说法。最后编织成一个网,这个网最后也许就把凶手网在其中了。当然,他还有一种正义感,乃至恻隐之心。

破案就是一个维护正义,找出凶手,不冤枉好人的过程。因为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发生了刑事案,如果这个案子不破,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嫌疑的对象,甚至要背着这个黑锅背一辈子。如果没有找出真凶,那么这些人原来正常的生活就可能被打破,她(他)们以后就再难有正常的生活和平安的心境了。别人就会用怀疑的眼光来注视她一辈子。

波洛在破案过程中还有一种恻隐之心,甚至有一种成人之美。他在破案过程中经常在无意中,或者有意中,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甚至客观上有些时候使某些人得到了解脱、从而得到幸福。他甚至对罪犯也还有一种理解,人性的理解。知道他们犯罪,是出于某种甚至他们自己都很难自主的原因。一方面罪恶必须揭破,必须找到真凶。但是另一方面,对罪人来说,他们其实也是不幸的人。

波洛也有时会隐人之恶,至少把一些不好告人的东西,一部分事实隐藏起来,因为他毕竟不是制度中的人,他不是正式的警探,而是业余侦探。克里斯蒂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侦探大多是业余的,波罗是最主要的一个角色,还有马普尔小姐等,都是业余的。业余往往可以法外留情。所以从这方面呢,你也可以看到一个人性的善。

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一个出自人性的、大量的谋杀的动机是谋财害命。所以,其中的侦探说,如果发生了一个案子,首先考虑的问题是谁能够从中得到好处。谋杀的两个主要动机一个是谋财,一个是报复。但那种报复的杀人相对来说比谋财害命还是要少的。

记得马基亚维里也曾经在《君主论》中说,君主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是不要轻易剥夺那个人的财产。因为这会长久地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谋财害命这样一种动机是最强烈、最持久的。因为金钱第一是可以买到其他的东西,比如权力,名声,地位;第二,它是最方便流通的,也可以是最隐蔽的,也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好处的。你杀了某人,你不可能获得他的权力,更不用说名望。但是谋杀一个将给你带来遗产或者财富的人,只要不被发现,谋杀者就可以有这个财富,他就可以长久享受,而且财富是可以持久和买到其他许多他想要的东西的。所以谋财是谋杀的一个主要的动机。

克里斯蒂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还写到了其他一些人,这些人的个性也是栩栩如生的,让人过目难忘。比如在这里面有一个人,经常发表非常激烈的意见,但是事实上他是一个贵族,是读过牛津大学的,这样出身的人,却往往会更关心社会的底层。

读克里斯蒂的小说,是可以看到人生的种种栩栩如生的画卷,人性的各个方面的揭示的。我这里只说人性。第一,的确存在人性这样的东西,或者这样一个线索。不仅是人的共性,也有人的差别性,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具体的、特殊的人性和个性。 第二,就是说存在某种底线。从底线这个角度来看,人性其实是在许多地方仍然是大致一样的。这就像马普尔小姐,老是用她那个村里的人说事,她有时候遇到一些案件中的人,就想起了这很像我们村里的谁谁谁,因为人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和民族中仍然是大致一样的,关键在于细心地体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还有她的其它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的,那就是甚至罪犯也「盗亦有道」,即当波罗或马普尔小姐用证据、用严密的推理指出了凶手之后,这凶手一般都会接受和承认,不会说突然垂死挣扎。也就是说,他们是罪犯,但并不下贱,甚至还保留着某种风度:比如接受失败,不狗急跳墙,甚至该自杀的时候就自杀。这也可以说,那和英国人的民族性和过去的时代都有些关系,克里斯蒂也是老派的英国人。 当代的话语中,尤其学术话语中比过去的时代已经较少出现「人性」这个概念了,更不要说民族性,国民性、种族特性。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

这自然有它的原因。因为「人性」相对来说是个总的,比较笼统的概念。而且往往我们的探究追溯到人性的时候,好像也就追到底了,不好再往前探究了。说到这是人性如此,本性使然。就不好再做别的解释了。这样它就可能堵塞具体分析的道路。

但我觉得还是不能没有「人性」这样一个概念,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我们不一定老说它,但心里要有它。如果没有这样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忘记一些限度,一些基本的限度,人性的限度,就可能会去追求一个乌托邦的理想而忽视人性,从而造成一些社会悲剧。

人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去看。一个呢,就是区别于其他的非人类存在的人性,或者说人和动物的差别,这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性。比如说人有理性,有语言,能够用概念进行思维、推理等等。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性,我们作为人的共性。但是人性如果广义地来考虑,经常我们也这样去思考,它还应包括人类内部的一些差异性、差别性,比如性别、民族与民族的差别,阶层与阶层的差别,多数与少数的差别,乃至于个人与个人的差别等。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后或许落实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