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洪泽湖到黄花塘

 202图书馆 2019-02-27

  从小在西湖边长大,老家的宅子离西湖只有五六分钟路程。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天,还是丹桂飘香的金秋;无论是荷花绽放的盛夏,还是断桥残雪的冬季,从菩提寺路拐到长生路,一直走,就走到湖光山色中去了。

  一直以为,西湖美到了极致,看过西湖,此生可以不必再看别的湖了。

  在淮安与洪泽湖相遇,让我对自己井底之蛙的心态感到了汗颜。

  淮安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如雷贯耳。首先因为它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乡,一代伟人出生的地方;其次,作为一个新四军老战士的后代,我早就从父辈的口中听说过淮安盱眙的黄花塘,知道那里曾经是共产党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我党我军的历史风云,在黄花塘的泥土茅屋里都是可以寻踪觅迹的。所以,我对淮安之行充满期待。

  来接我的淮安市旅游局小钱告诉我,从南京去淮安大约要两三个小时,路上会经过洪泽湖。

  虽然知道洪泽湖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但因为淮安有太多的人文景观和风味特色在等着我,对于途经洪泽湖,我并没有太在意。心想,洪泽湖再美,哪里美得过西湖去呢!

  车过洪泽湖时,正逢夕阳西下。走近洪泽湖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黄昏的洪泽湖,就像敞开丰润怀抱的大地母亲,丝绸般柔软的水波纹安谧地荡漾开去,在水天连接处吻合成一道朦胧的深灰,金色的夕阳像一个灿烂明媚的圆盘镶嵌在深灰的帷幕上,金红的余晖将洪泽湖也染成了金红,碎金子般的小星星在湖面上跳跃闪烁,波光粼粼。

  很快,夕阳从纯金色变成了金红,深灰色的天空渐变成萌动着青春色泽的蓝灰,夕阳四周云彩的颜色、形状、开始变幻游动,夕阳的红晕渐次由浅入深,洇染开来,慢慢渗透到天边,天变得通透靓丽,有一种玫瑰花雨落入云层的瑰丽意象。

  我以前在许多地方看过夕阳西下的景观,说实话,从未有洪泽湖的夕阳带给我的震撼!

  金红色的夕阳就这样灿烂夺目地呈现在你面前,洪泽湖像母亲一样托举着这枚金红。那是一轮依旧蓬勃的生命,全然没有将要沉落的迹象。

  我不由地想起了元帅诗人陈毅将军的那一首诗《过洪泽湖》: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阳红,夜渡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

  得知当年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黄花塘离洪泽湖已经不远,我便急迫地想去那里寻觅陈毅将军和新四军将士们留下的足迹。

  早就听说黄花塘原名叫“黄晖塘”,一度也叫“黄昏塘”,这两个名字的来源说法不一,我们如今也无从考证,但“晖”和“昏”二字,都让人觉得它们与洪泽湖黄昏的夕阳洒下的余晖是否有点勾连?

  当年新四军军部移驻此地之前,这里不过是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

  从1943年1月初到1945年2月底,在全国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的关键阶段,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都曾在这里指挥华中战场所属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和一个浙东游击队,与日伪展开了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丰功伟绩。

  小村庄很美丽,一到春天,四周田野开满了黄灿灿的油菜花,遍地金黄。那一年,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迁来不久,油菜花就提前怒放了,飘逸的花香招徕了蝴蝶和蜜蜂,也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新四军首长张云逸和罗炳辉有感于遍地黄花的美景,提议将“黄晖塘”和“黄昏塘”这两个名字统统废弃,改名为“黄花塘”。黄花塘因此而得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从此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风云连在一起,永载史册。

  走进黄花塘的时候,四下里不见一人。因为季节不对,所以也没有看到怒放的油菜花。风吹过耳,不时有一丛丛枯黄的茅草在你面前摇曳。与那些总是人声鼎沸的景区相比,这里似乎显得有点寂寥。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沉静地坐落在一片空旷的黄土上,一尊土黄色、造型酷似“大刀”的巨石赫然鼎立,抗战年代新四军战士挥舞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战斗场面,仿佛重现眼前。巨石上鲜红的题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手迹。

  原来只知道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新四军领导人和黄花塘有很深的渊源,却不清楚张爱萍将军和黄花塘也有交集。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建成于2003年,而张爱萍将军逝世也是2003年。我不知道将军的题字是在什么时候,看石头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想来不会是张将军弥留人世之际题写,而一定是纪念馆早早就求得的墨宝。

  穿过纪念馆广场,1000多平方米的主体纪念馆里,陈列的抗战史料详尽,图片丰富,珍贵的革命文物令人震撼!若要仔细观看,恐怕整整一天时间都未必看得完。这里的馆藏和各种陈列展示,完全是一部新四军军史和一部中国抗战史的巨大容量。今天的年轻人若是想要了解这段革命历史,那么,这个纪念馆就是一本很好很完整很全面的教科书,是一处无法替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又来到不远处当年新四军将领们居住过的茅屋老宅参观。

  岁月荏苒,这些简陋的茅草房,以及茅草房四周保留至今,依旧能完好呈现的当年新四军的各种生活场景,这一切都承载着历史烟云,向我们讲述着中国革命所走过的一段不能忘记的沧海桑田。

  离开黄花塘的时候,天色将晚,远处却滚动着大片的火烧般的红云,照亮了天空。我不敢断定,那是洪泽湖的夕阳放射出来的余晖,但我站在黄花塘的黄土上,却分明感受到了洪泽湖飘过来的气息,带着一种遥远的心动。

  洪泽湖的安谧沉静,黄花塘的低调内敛,离当下这个喧嚣物欲的世界确实很远,但它们离我们真正渴望和求索的干净心灵却很近。它们有一种和历史相连的厚重,于是便也有了抵挡喧嚣物欲的底气;它们可以穿越岁月,引领今天的人们去古老中寻找沉淀,去久远中拾取我们不经意间失落的美好。

  如此,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来洪泽湖,不到黄花塘呢?

  袁敏 作家、编辑、出版人。曾任中国作家出版社五编室主任、浙江省作协《江南》杂事社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约三百余万字。作品数次获省级文学奖。长篇非虚构《重返976》被几十家报刊连载、评介,影响颇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