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8年,三大战役激战正酣,为何有一支野战军却全程没有参与?

 秋高气爽的西安 2019-02-27

在解放战争中,高潮部分要数1948年9月-1949年1月的三大战役,国军主力150万部队尽数被歼灭。而我军的四大野战军中,有三支参与了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分别创造了惊人的歼敌战绩。但是有一支主力部队全程没有参加三大战役,那就是西北野战军,为什么呢?

首先,是战区位置的因素。一场战役由哪支部队来打主攻,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来决定,远水解不了近渴。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战场,不光西野没有参加,甚至中野华野也没有份,是东野凭借100多万部队,占据优势的火器,独力消灭了关外的国军主力;淮海方面则是以华野为主,分别消灭了黄7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并且派出三个纵队截击南面的刘汝明和李延年两支援军,并且支援了中野消灭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役。中野除了歼灭黄12兵团外,也做出了攻击宿县截断徐蚌铁路等重要行动,有力协助了华野,可以说淮海战场上华野和中野是互为犄角,相互帮助的关系;至于平津战役理应由地理上最靠近傅作义集团的华北兵团来解决,但由于敌强我弱,20万华北部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才从关外调来了东野80多万部队,东西合击促使平津战役取得胜利。因此,地理上处于西北地区的西野够不着其中的任何一场大战,这是客观地理因素决定的。

其次是作战任务的需要。西北方面的敌人错综复杂,西野在1946-1949年期间的作战任务很重。在日本战败之后,国军的中央军势力又分为三大体系,陈诚系、汤恩伯系和胡宗南系。其中胡宗南率50万部队开进西北,实力可想而知,给我军西北方面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尤其西野还肩负拱卫军委的职责,当时延安是我们的中央所在地。由于胡宗南部队数量庞大,我军于1947年甚至一度放弃延安,虽然是主动留给对方一座空城,但如果不是军事压力巨大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主动撤离呢?虽然胡宗南军事水准一般,连连损兵折将,但应该说西北敌人的硬实力还是很强的。西野同时还要面对与我军有历史渊源的青海和宁夏两支马家军。因此作战任务的紧迫使得西野无法挥师向东支援三大战役,但是牵制住胡宗南的大军,使其困在西北,对其他三支野战军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支援。

最后是客观实力的限制。要知道,西野是四大野战军中家底相对比较薄的,仅仅与1947年大别山之后的中野相当,而在这之前可以说是四大野战军中实力排名第四位的。西野在三大战役之前的部队总数为15万人,不足以独力击败西北的敌人,而西野真正壮大起来并采取主动进攻,解放陕甘宁青新广大区域,是在华北第18第19兵团划拨进来之后,兵力接近30万之后,西野才有了进击敌人的本钱。因此在1948年,西野自然是不会贸然东进,去打三大战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