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绘上海,不是简单的建筑形态,而是一种活着的状态

 老叟童心94io0p 2019-02-27

“水彩画的唯美、潮湿、雾气弥漫,正好带出上海城市、街道的独特记忆和情感氛围。”站在“时光的屐痕”朱开荣水彩画展的一幅幅作品前,土生土长的上海女作家唐颖这样感慨。

 

新闸路上的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本就是一栋历史建筑。推开大门,正在此举行的水彩画展选出了上海画家朱开荣的40幅水彩画作,其中既有展现老上海历史风情的经典画作,也有描绘静安风光的新作。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风光,百年前的外滩,十里洋场的南京路,店招飘动的老街古镇,这些遥远的风景,在今人的眼中,既陌生,又熟悉。画中有时光的尘烟,有历史的氤氲,被画家描绘的很多建筑,有些至今仍伫立在万象更新的城市中,读来似曾相识,却有沧桑前世之感。“朱开荣用他灵动的水彩画,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昔日时光,也捕捉着大半个世纪来城市巨大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视角独特的城市记忆。”作家赵丽宏说,上海老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历史脚印和积淀,这些文化遗产有些消逝了,有些留存下来了,我们该如何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艺术家、文学家和城市规划者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霓虹徜徉百乐门》 朱开荣作品

《繁华背后》 朱开荣作品

 

“上海这座城市,在世人的眼里,是摩登的,也是怀旧的,是浩瀚的,也是精微的,她既有涵纳百川的海洋襟怀,也有曲径通幽的江南情调。黄浦江和苏州河流经的土地,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建筑风格最缤纷多姿的城区。中华本土的古老涵养和五洲四海的域外文明,在这里汇合交融,成为一个举世无双的中西文化合璧之地。”赵丽宏感慨,没有一个人能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出这座城市。她的风韵和情感,被一层神秘的面纱遮盖着,使很多人产生想象,希望撩开时光的面纱,看一看她真实的面容。这或许也是朱开荣将自己的画展命名为“时光的屐痕”的原因。静安寺、百乐门、蔡元培故居、张爱玲故居、海关图书馆,以及从老建筑群中耸起的现代高楼。画家以飘逸多彩的画笔,撩开了时光的面纱,展现出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生存情状,也可以让人从中窥见静安区在新时代发生的种种变化。这些画面,也许只是管中窥豹,吉光片羽,却留住了岁月的屐痕,让观者对上海的风光有丰繁多彩的认识。

《千年古刹静安寺》 朱开荣作品

《书香百年海关楼》 朱开荣作品

 

画展开幕式后,一场以“海派文化的艺术表达”为主题的论坛随之举行。“描绘上海,不只是简单的建筑形态,而是一种活着的状态。画家笔下不只有型,更要有态,有神。”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冠英说,艺术家的画笔不是照相机,艺术的创作根植于对文化的理解。“观者在一瞬间的心动与沟通,来自于画家在自己看到、感受到的东西之间建立了译作桥梁,进而才有共鸣的发生。”在评论家孙孟晋看来,老建筑是一种生态,要有烟火气,这种烟火气不只是饭菜香,也包括一栋楼里人与人的相处。

《静安街心花园》 朱开荣作品

《市井况味》 朱开荣作品

 

“画家并非对于上海的建筑景观集邮式的画法,而是在画面上留下了属于个人的印象。”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与读者分享了张园、静安寺、南京西路的变迁,这些都是画作背后的故事。“历史已经翻过很多页,有形的物质也许无法复原,但其中的灵韵、气息却可以留存下来。这种流动的气息,正是画与照片之间最大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