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痴、狂、癫,他说“书可临不可摹”,你信吗?

 耕夫的图书馆 2019-02-27

如何理解米芾所说的“书可临不可摹”?

书论

文 | 书艺课堂 (ID: shuyiketang)

 

自古以今,书法艺术的学习,定然是从临摹开始的,凡是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不是经由临摹之途径而成长起来的

张大千对“临摹”的解读不可不谓为言简意赅而又生动形象:“临摹,就是将古人的笔法、墨法、用色、构图,透过一张又一张的画作,仔细观察他的变化,并加以了解、领会,深入内心,达到可以背出来的程度。然后经过背临的过程,使古人的技法运用自如,然后把古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临摹,这种绘画的基础训练是‘做有本生意’。‘有本生意’能做得长远,做得大,而‘无本生意’,做得不得也。“

(张大千像)

书画艺术是相通的,书画本一律。临摹,就是将古人的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借他山之石,取其之长;攻己之用,以备我用

“临摹”既如此重要,那米芾又为何说“书可临不可摹”呢?(注:米芾在其所著《书史》中尝言:画可摹,书可临而不可摹。)

这需将两者做一区别分析。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言:“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而“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即“临”是细致分析、理解记忆后的了然于心,而“摹”则是原貌复制。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褚遂良(临本)

正是因为这两者的差异,姜夔在《临池心解》中感慨道:“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但从本质上来讲,“临”写与“摹”写都不是书法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手段,是途径,是方法,是学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而言,必须要重视“摹”写。明代丰坊在《童学书程》中就曾说:“临者对临,摹者影写。临书能得其神,摹书得其点画位置。然初学者必先摹而后临,临而不摹,如舍规矩以为方圆;摹而不临,犹食糠秕而弃精米。均非善学也。”

这是因为初学者对书法技法的掌握不够扎实,观帖读帖的理解力都还很薄弱,因而必须从摹书开始,去准确把握古人的间架结字和位置布局,而后再进一步的领悟用笔、笔意、性情等更深层面的问题。这就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所说的“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康有为 行书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书稿(局部)

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摹”写,对碑帖间架结字和位置布局的把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可以进行“临”写。对照碑帖,从结字、点画、墨色、章法乃至整体的气息去体会用笔之妙和审美内涵。而在“临”写的过程中,又一定会遇到字形不准、结字松散的“失位”情况,且如何练习都无法掌握。这是“临”写过程一定会出现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读帖能力不足、观察理解不够、眼力不到位等等。这时就需要回过头来再次“摹”写,往往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临”写有实“临”、背“临”、意“临”之分:实“临”就是在临写时尽量的逼近原帖,去还原碑帖的本来面目,结构、点画、墨法、章法以及整体气息。当然,在掌握一定书写技巧之后,可以选经典部分有所取舍地进行临写。

当实“临”进行一定阶段达到某种程度以后,通常会出现原地踏步、无所进步的“瓶颈期”。这时不妨尝试一下背“临”,与原碑帖进行比较,分析考察自己是否真正深入理解了碑帖的书写技巧和审美意识。

通过反复的实临、背临经典碑帖,在思考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结字之理、用笔之法和审美观念。达到这个程度,就可以选择意“临”了。

所谓意“临”,就是有选择、有取舍地临写碑帖,选取符合自己书写习惯和审美取向的,或可以选其结字原则、或可以选其用笔之法、或可以取其用墨之趣、或可以取其章法布局、或可以取其风格意境……总而言之,就是摆脱形式因素的羁绊,而努力追求意境和风神层面的“神”似,即“遗貌取神”。

意“临”属于临写的高级阶段,这需要书写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用笔用墨技巧,较高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辨别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在临写过程中融合自身的书写习惯和审美意趣。即“临其大意”,更“参以己意”。但一定要时刻注意:意“临”毕竟是临写,万不可“纵情纵意”,脱离碑帖原有的技巧和审美核心。

董其昌临《初月帖》        

 董其昌临苏东坡

董其昌临 杨凝式

董其昌临 颜真卿

赵之谦临 《峄山碑》

其实米芾所说的“书可临不可摹”,并不是排斥“摹”写的作用,而是说当学书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去轨辙、去形质,而取性情、取风神。“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米芾追求的是“学书须得趣”,而反对“尘意”和“俗气“,因而刻板复制的“摹”写手段,自然是入不了他的法眼的。

而更深层次的。很多人不理解米芾“书可临不可摹”,认为他“痴”、“狂”、“癫”,但恰恰相反,他在临写时多怀有如《元日帖》的临深渊、履薄冰的颤栗:“画摹多似,人物牛马尤易似。书难临似,第不见真耳,对之则惭惶杀人!”大多数的人以短浅的视角停滞在摹的层次,而简单的把临本亦等同于复制。米芾正是真正体会到“临”的意义,才发此感言。

“临”写是学习书法的过程、目的、手段,力求达到笔法的纯熟,心手相应,就如孙过庭《书谱》所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但也要明白,最终的、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脱离碑帖的桎梏和束缚,这一点,(清)松年在他的《颐园论画》做了阐发:“将名帖时时研读,读后背临其字,默想其神,日久贯通,往往逼肖。若终日对临,固能肖其面目,但恐一日无帖,则茫无把握,反被古人法度所囿,不能摆脱窠臼,竟成苦境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