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研报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2-02-20 | 阅:  转:  |  分享 
  
调研报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由于经济压力、文化差异、自我意识、所处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高校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
生自卑、封闭、焦虑、抑郁、偏执甚至对社会不满愤恨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如果不加以及时关注和处理应对,不但会影响其大学阶段的身心健康
、学习成长,还会影响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以后的正常工作生活,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从
加强经济资助、进行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环境、增强自我调适等方面进行帮扶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是国家与社会高度关注
的群体,各级部门、高校、社会团体通过多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改善其经济压力、生活状况,保障他们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
业与发展。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家庭经济困难不仅涉及因经济拮据而造成的生活实际困难,而且可能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偏执等心
理和行为问题,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带来挑战。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由于所在地区消费水平不同,生源地域家庭
收入高低有异,不同专业以学费为主的必要开支有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待自身面临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一)对自身
状况的掩饰回避这是当前大学生由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最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的反映之一。随着心理发展的逐渐成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独立性、
自主性不断增强,但仍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或者在这一问题上过分敏感,逐渐形成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不愿
让周围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与师生保持着心理距离,刻意掩饰、尽力逃避,本能地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一方面,这使得
所在院系师生不了解其情况,失去了国家、社会、学校的帮扶与资助机会;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承受着超出其支付能力的经济负担所带
来的压力与煎熬,进而影响到学业、工作和生活。这种封闭心理轻则会加重他们的内心痛苦,产生挫败感,时时处于焦虑状态,导致心理不健康,重
则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1](二)对周围事物的内心嫉妒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敏感并本能地与其他学生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社会交际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产生内心强烈不适反应。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家庭经济条件差距,看到自己无论在学习还是智力
能力上并不比富裕学生差,甚至优于他们,仅因为家庭条件差就低人一等,对于富裕学生花钱大手大脚,随心所欲享受生活的状态既羡慕又嫉妒,对
于他们有时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又心生不满甚至憎恶。长此以往,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产生自卑心理的同时,也会产生嫉妒、不满甚至怨恨
。这种不平衡、不正常的心态得不到及时调整、排解,有可能酿成大祸,发生惨剧,必须加以警觉。(三)对人际交往的挫败自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与其他学生一样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需求,但容易陷入既想加强人际交往又因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而不敢交往的矛盾
心态中。这种矛盾心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并且在情绪上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
,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认可,但是因为经济压力和内心的矛盾性又容易引发与周围学生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很想参加课外活动,但不想在自己不熟
悉的方式或环境中怯场、“露馅”的心理又使他们害怕出丑而不得不退却。这种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也常常让周围的学生感到难以与之相处。
(四)对摆脱贫困的焦躁无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比如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而大多数高校地处于大中城市,物价水平
相对较高,经济差距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差异,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担忧生活困难,而且为家庭生活状况而焦虑,急于摆脱贫困。他们
在既想快速摆脱自己与家庭的贫困,又不想影响学业的矛盾心态中生活,在既想改变自己与家庭的生存状态又因自己能力有限、社会经验不足、赚钱
机会不多的焦躁无奈中度日。这些情绪状态加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程度,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五)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愤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审视致贫原因时,除了家庭原因,很容易将自身的家庭经济困难与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联系起来,一旦自己的愿望始终得不
到满足,有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和愤恨。比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既取得优异成绩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和认可
,又能获得奖项和相应奖金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的评奖评优体系不仅考察学业,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一些
来自素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而言并不占据优势,在综合考评中未能如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会对所在集体乃至社会产生不
满。这种差距在就业时也会有所体现,对比那些条件较好、社会资源丰富、就业选择机会较多的大学生,经济水平、家庭环境、素质能力和资源处于
弱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度相对较大,容易产生内心的不平和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生成因素影响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宏观影响,也有家庭的微观影响;既有外界施加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种种压力,也有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作用。全面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生成因素是进行有效帮扶和引导的前提。(一)经济困难是首要因素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对大学生而言,经济的压力既包括高昂的学费,又包括高物价引发的生活高成本和其
他各项开支。根据笔者调查,大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业少则需要7万—8万元,多则需要9万—10万元,甚至更高(视专业和学生参加其他课外学
习活动的多少而定)。这对一些地区一些家庭而言确实是较大的负担,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管生活俭朴、省吃俭用,仍然经济拮据。他们在拼命
学习,希望拿到高层次奖学金的同时,也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这使得他们经常处在想打工又担心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
突之中。久而久之,无法排解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还会诱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价值观念变化,产生急功近利思想,甚至抱怨
家庭的困难、父母的无能,产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怨恨、冷漠。(二)文化弱势是重要致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处在弱势群体文化氛围之中,所形
成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与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经济富裕、多才多艺的同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差距。来自农村和小城市的学生进入
大学后首先要适应城市文化生活,原来熟悉的农村、中小城市文化与陌生的大中型城市文化的差异给他们带来较大内心冲击,一时无法适应,使他们
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文化“边际人”的孤独状态。这种“边际人”状态容易引发人格障碍,造成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缺失,引发大学生心理孤独和压抑
,排解不及时,处理不妥当,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三)自我意识具有较大影响在不同情境下,面对不同现实状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
反应和表征,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自我意识和心理素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呈现出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意识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由于经济困扰,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
价偏差。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格特质不完善,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
会活动的程度较低等特征。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能力较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能力不足,人际交往效果不理想,
更容易形成挫折感,产生自责消极情绪。这些自我意识会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所处环境加剧心理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和习
惯的简单生活环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事情处理方式上简单明了直接,不需要过多考虑人与人交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因素等。进入大学后,他
们才感受到自身与身边学生在经济水平、消费方式与观念、处事方式、言语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来自富裕地区富裕家庭、城市高职高知家庭的
学生,这些学生的所见所闻乃至于无意中流露出的优越感等,冲击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新环境中复杂的人际交往、新鲜的事物、增多的课外
活动、不同的生活与消费方式、毕业就业压力等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适应中存在困难,难免产生困扰与焦虑。除此之外,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
的社会环境因素,父母的思维、习惯、信念、价值观等带来的家庭因素、自我调适不及时产生的干扰因素等,都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三、解
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制定多视角、多途径的解决问题对策和
帮扶引导措施。(一)大力加强经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心理上的最大压力,也是影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的最大制约
性因素。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下心理包袱,首先要从经济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帮扶。当前,各级部门想方设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2016年
,政府、高校及社会共资助高校学生4281万人次,资助总金额95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69亿元,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63亿元,高校
事业收入提取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资助资金224亿元。[3]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
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超过90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692.87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28.51亿元,
增幅8.2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资助学生4.25亿人次,资助金额和财政投入比上一个5年翻一番。[4]综上可知,国家、社会和高
校等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和覆盖面上的投入是相当大的,也取得了实效。(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当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上进
行帮助很重要,在心理上的教育疏导也十分紧迫。一是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扶贫先扶志”,人生观是人生道路上
指引方向的灯塔。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自己所处逆境归咎于父母的无能,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金钱至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自己
的境遇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心理扭曲。因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面对贫穷,科学分析困难,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思想意识
,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培育机制非常重要。[5]二是要积极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心理意识和健全人
格,预防心理疾病;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学生团体的作用,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开展以演讲、知识讲座以及榜样示范等多种形式的教
育活动;聘请专业心理咨询专家,建立完善心理咨询机构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引导其健康发展。(三)营造
良好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积极发挥学生党团支部、班级、宿舍的作用,开展
各种爱心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处处感到温暖,不再觉得心理孤独、压抑和自卑。在学校
层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培养爱好,发挥专长,结识朋友,融入到校园大家庭中,在作出贡献的同
时,增进独立自信。同时,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杜绝“一切向钱看”的不
良社会风气,杜绝享乐主义和攀比之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的注意力不是聚焦在与别人消费水平与方式
的比较上,而是放在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反馈社会、服务人民上。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逐步减少。(
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育高尚心理情操及坚毅品质,是正视并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及其带来各种消极影响的根本途径。增强自我调适,既包括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又包括学会情绪调节,锻炼意志品质,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康人格等方面的心理疏导。[6]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要注重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适技巧,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和解决好生活中的问题困难;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在专题讲座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中引导他们掌握专业技能,正视自身存在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1
献花(0)
+1
(本文系zhengtu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