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常说的“格物”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只有这三人讲明白了 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文是经过了无数的年代一直演化过来的,古人说的话和很多的词汇在古代很容易理解,如果拿到现在来说就很让人疑惑它是什么意思。当年的儒家有很多思想都是非常可取的,从修炼自己的思想到治理国家都很系统。对待人的意识和物质关系上的问题,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有一套理论就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现如今人们怎么去翻译这段话都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真正的含义。古人常说的“格物”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只有这三人讲明白了! ![]() 如果想找到这句话蕴含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回到当年的书籍中去寻找。在《礼记》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重要的四个目,另外的四个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对这些话的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总有一些人会偏离这些最主要的思想。宋朝的司马光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个人,他认为格物就是用任何手段来抵制外来的东西,在宋代的程朱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就是说追溯万物的本源,也是磨练自己心理意志的一个方法。 ![]() 朱熹认为格物这两个词说的范围太广了,从天空到大地从人到草木都需要用这个格物方法论。他是通过阅读周易,了解其中太极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其中的一些道理的启发,他就用其中的64卦来寻找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关系,还有理念和概括性。他认为如果不简单的的用方法和道理,描绘着万千的变化,纠结这其中的道理可能1万年也不会去解决这个问题。 ![]() 到了明朝后王阳明有了另一种看法。他每天都在树林里静坐格竹,一格就是一天格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比较爱静坐的他创作了心学,有一次被人追杀快要死的时候他躺在棺材里,看淡了人的生死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大概意思是人的本心根本就没有善和恶只是他做的事情有善恶之分,知道善良和饿的人的区分就是好的人,如果明知道这是件坏事还要去做就是格物。很明显在他看来面对善和恶的选择上,就要用格物的方法来区分当你知道了就会获得良知。 ![]() 王阳明在思考大千世界和细小的微观世界中,一直追求他自己的本性,永远的独立和追求自由,不想被外物和世俗所干扰,安静的体会世间的一切要用真正的心去体会这所有发生的真相。从孔子创立这个学说以来一直到后来的几个朝代的人,再到王阳明这些知识分子,在格物这个探索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