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因为赵孟頫FU字不易显示,后文称赵子昂)。元代大书法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在他之前整个宋代几乎所有书家都是只擅写行书和草书,而赵子昂却能精究各体,而且他的书法影响到了朝鲜和日本,很多朝鲜和日本人都学习他的书法。因此现代人如想学书法的话,不妨学习一下赵子昂的学书之路,一定对我们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 赵孟頫像 赵子昂五岁就入当地的小学开始学习文化和书法了,那么他一开始临摹的是谁的字帖呢?据元代学者赵汸在《东山存稿》中记云:“往岁游吴兴,登松雪斋,闻文敏公门下士言:‘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我们现在知道,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因此因家承深得王羲之的嫡传笔法,而且本人学书也十分用功,在书阁临书二十年,留下“退笔冢”和“铁门槛”的传说。可见赵氏学书法,入手就是以王羲之的法度为宗,而且本人对书法的学习用功之勤是一般人比不了的。智永流传的字帖《千字文》赵氏一写就是五百遍,《兰亭序》也是临写五百遍,可见他不成功谁成功。 赵孟頫书《真草千字文》 元末明初的大儒,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奉命编修《元史》的宋濂。他曾记载关于赵子昂的书法师承,有下面这段话:“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则钟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这里说的“初临思陵”说的是一开始临摹宋高宗赵构的书法,这一点也是有迹可循的。例如在赵氏二十四岁所著的《书画合卷》中就曾云:“字近思陵,而笔无停机,有大风撼毫之态。”还有子昂三十岁时所作的《杜工部秋兴四诗卷》亦记载“学高宗书”。还有他在题《思陵书孝经》后云:“至于圣翰,沉潜展玩,留心多亦。” 赵孟頫临《兰亭序》 赵构的书法师承是一开始学习苏轼和黄庭坚的,后来转向学习二王,而且他在位期间一直也在推崇古法,自谓:“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以师古而无俗韵。”所以这种崇尚“二王”,师古为法的学习方法,也深深地影响着赵子昂。 赵氏的学书之路始终以“二王”为根本,至于他学习宋高宗赵构、智永,并且沉浸于《兰亭序》、《圣教序》、《千字文》,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追溯“二王”之风。他对“二王”的佩服可是说是深入肺腑的,尝云:“(羲之)总百家之功,极终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此外,赵氏章草是学的索靖、萧子云,隶书学习的是梁鹄,篆书学的李斯,可谓是广采博收。 赵孟頫临《圣教序》 他一生的书法之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学赵构、智永(大概是能看到真迹的缘故),后学二王,中年以后则学习李邕(李北海)这三个阶段。赵子昂学习书法的一路是天资与勤奋的结合之路,是艰辛的取法古人临帖中走来的一路。他志大脚实,能深入二王之殿堂而不为所囿,最终能超越前贤,成为一代宗师,“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统领后世书坛五百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