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一个南方人,尤在泾前辈也是深受“南方多湿”的困扰,于是,他便总结了一套祛湿的方子,赶紧学习一下吧~ 吴地系江南水乡,湿邪常在而为病颇广。因此,尤怡对湿证有所研究。 他认为,湿气不一,淫佚上下中外,必审方土之病本,治当分散、渗、下、消诸法。 湿气不一,为病有异。 湿气不一,有在天之湿,如雾露雨之类是也,其本于气,故先中人体表的营卫;有地之湿,如水泥是也,其本于形,故先伤人体皮肉筋骨血脉; 有饮食之湿,如酒水乳酪是也,伤于脾胃;有汗液之湿,只感于外; 有人气之湿,为人体太阴湿土所化,生于中。 天之湿气及汗液之湿感人,宜以汗法取之;地之湿气感人,宜用渗法去之;饮食之湿中人,在上者吐之,在中者夺之,在下者引而竭之; 人气之湿,为太阴湿土所化,在气交之分,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备在其中,当分上、下、中、外而治之,其所用药,亦兼寒、热、温、凉以为佐使。 《金匮翼》卷1说:“湿之为病,有自外人者,有自内生者,必审其方土之病本。” 东南方,地处卑下,多阴雨,地湿,凡受湿邪必从外入,多自下起,所以腿肿、脚气者多,治应当以汗法散邪,病久宜疏通渗泄之法; 西北方,地高气寒,人食生冷湿面及饮酒伤中,寒气怫郁,湿气不能泄越,故湿邪多从内生,如腹胀中满、水蛊、浮肿之类多见,必审其元气之多少,而通利其二便。 但方土内外,又并非绝对不变,必有多少之不同,须对症施治,不可持一。 散渗下消,诸法不同。 湿邪在表,在外者,治用散湿之剂,应分寒湿和风湿两种不同情况。 寒湿在表者,非汗不解,故以麻黄汤散寒,加白术健脾除湿,用麻黄加术汤微汗取之; 风湿在腠理及关节者,脉浮、身重、汗出,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川芎、防风、蔓荆子、炙甘草)主之。凡风在关节者,非羌活、独活等不能达到病所。 渗湿之法,宜分寒热施治。 兼寒者,用温利之法,主以五苓散、肾著汤;兼热者,用清渗之剂,主以清热渗湿汤(黄柏、黄连、茯苓、泽泻、苍术、白术、甘草)。 下湿之法,主用舟车神佑丸(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黑牵牛、轻粉、芜荑)或青木香丸(黑牵牛、补骨脂、毕澄茄、木香、槟榔)。 前者以水湿为主,后者以气滞为主。 《金匮翼》卷1说“其湿多者,为坚满,为气闭,非甘遂,葶苈、枳、术,不能泄也。” 内外兼见,则取上下分消之剂,可用除湿汤(半夏曲、厚朴、苍术、生白术、藿香叶、橘红、白茯苓、炙甘草),或升麻除湿汤(升麻、柴胡、羌活、防风、半夏、益智仁、神曲、泽泻、麦芽曲、陈皮、猪苓、甘草、苍术)。 前者偏于内湿为主,后者则内外之湿并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