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忘了摄影,开始摄影

 如歌行板11 2019-02-28



尤金·史密斯作品《乡村医生》之一

曾经有记者问尤金·史密斯:“大约从《乡村医生》这个摄影专题开始,你就给杂志的报道摄影打上了一个烙印,而且这个烙印再也没有被代替过。这是一种前人没有勇气尝试的观看方式。你是怎样做到的?”

尤金回答:“我是从贝多芬那里学到的。”

“贝多芬的哪个曲目?”

“噢,很多了。但如果一定要我带一个曲目去那个孤岛上的话,那或许会是贝多芬的第14号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

这是贝多芬完全失聪后,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内完成的五首四重奏之一。彼时的乐圣正处于命运极大的残忍之中:病痛、贫穷和孤独无时不刻在折磨着他。据说他常常是一边彻夜不眠地谱曲,一边情不自禁地痛哭。

然而,当人们听到他完成的四重奏时,却发现:那“是一个新世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的流浪者,在深渊的边缘或在黑暗的夜色中,唤醒了美丽升起的天堂,在阳光下所有的生物变得灿烂辉煌……”

我相信尤金说的是肺腑之言,因为这样的感觉同样充盈在他自己的摄影作品里。

而且,我因为这个故事更加被尤金感动。我始终认为,如果不是能够在其中呼吸领会到自己生命的悸动,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灵魂中盘桓不去的问题,那么,为什么非要摄影呢?

说这话的时候,我同时想到一些摄影师。他们不乏摄影的热情和技术,但似乎总是沉陷在一种奇怪而焦虑的状态里面:他们急切地寻找一些立竿见影的方法,或者更直接地说,是点子,能够使他们手中的作品迅速贴上某种流行的标签,获得奖项,获得认可。点子好用,但绝对是一个折旧率最高、生命力最低的东西。就像一次性筷子,夹得了眼前这盘菜,但夹完了,也只能扔。

过度娴熟于方法论的恶果之一,就是自己也成了方法论。

从另一个方面讲,我能够理解这些摄影师的焦虑。当下宛如中药铺子一般的流行评价体系,发明了不少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套路和说辞,似乎哪个赶不上趟儿就得被时代抛弃。但是,很可能就在你脚不点地地赶着这些趟儿的时候,你却被摄影抛弃了。

在一个工作坊,一个打比赛从未失手过的摄影师告诉我,他第一天晚上就失眠了,因为他惊觉获奖无数,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不是个例。外在的标准千万条,哪一条才是为你而设的?

记得在那次工作坊,我做了一个讲座,标题就叫《作为视觉思维的摄影——一个与摄影无关的讲座》。这个题目确实是有感而发:摄影是视觉思维的产物,不是点子、形式、标签、奖项的产物。所有的风格、类型、手段、语言,都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听觉、嗅觉、触觉、乃至味觉,似乎都与视觉无关,但它们却可能是视觉产生最深刻的动机——引领一个人最终走向艺术的,一定和身心深处发乎本能、挥之不去的感官记忆有关。一个人,是所有感觉的整体,而不是某一种感知能力的机器。

音乐、绘画、诗词、电影、篆刻……,每一种艺术思维都是为了寻找思维的路径——我们的思维,是阡陌交通的广袤原野。尤金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找到了从来没有人表现过的一种摄影方式,那并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和语言层面上的启发。当我们秉持一种观看方式时,那其实意味着我们观看的立场、动机、目的和全部的过程。

尤金从贝多芬那里学习到的,不是一个点子,而且与摄影无关,但却直指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一名摄影师,应该如何去观看这个世界?并且,如何让人们从你的摄影里去观看这个世界?

所以,请忘了摄影,再开始摄影——必须在生命开始的地方,再开始摄影。

因为真正成就摄影的,不是摄影。

当音乐大师史塔克听过天才大提琴家杜普蕾的演奏后,他说:“像这样拉琴,肯定活不长久。” 果然一语成谶!但又如何?多少名曲曾被无数大师演绎过,但杜普蕾却能够独树一帜,成为无可替代的那一个——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首情感复杂深沉、充溢着男人的悲伤的乐曲,公认的最好版本就是杜普蕾演奏的。她的确是用生命在拉琴,但如果不能够以琴声尽情地倾泻挥洒自己的生命,又为什么要拉琴呢?活得再久,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我们,常常在离间自己与生命,却又试图以某种方法来为它保鲜。有一句时髦的话由来已久,叫“跟随自己的内心”,每每被拿来做无话可说的挡箭牌。那么,内心是什么?圣经里说,内心即“内在真实的人”,从此意出发,有多少“跟随自己的内心”不是在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当我们忘记摄影,跳出这个空间,以通识的心情阅览万物时,就会发现:所有的专业,其实都是一场人生的历练。

比如音乐和摄影,都是关乎时间的艺术,稍纵即逝,不可复制。音乐只有在进行当中,才能察觉到每个瞬间的声音当下的动作和所在位置,及它们何以来、何所往。因此,音乐必须有脉动的活体的感受及认知才能体现出来。摄影不也一样?

所以,摄影的瞬间是过程中的瞬间,关系中的瞬间,变化中的瞬间,而不是凝固、静止、死亡的一瞬间。从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中我们完全能体会摄影中语言形态的整饬与冲突,景别的深浅、画幅的大小、色彩的轻重、明暗的起伏……。每一小节音符与前一小节音符的关系,完全可以理解为前一个画面与后一个画面之间的关系……。这些,不是即学即用的生产指南,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面对的生命,以及,什么是真正的摄影——只有那些与真实的生命体验有关的摄影,才能抵达历史的深处。

我曾对一位在湿版摄影上表现颇为出色的年轻摄影师说:“不能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是湿版,最后一眼还是湿版。你得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是湿版,最后一眼是你。当然,最好是根本看不见湿版,只看见你。”

忘了摄影,再开始摄影。

忘了摄影,才能开始摄影。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