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日

 长白山6666 2019-02-28

来源:中国诗词网——每日好诗

作者: 阿依河 2019年01月30日09:22 浏览:3986

·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

院子里杂草铺开,在风中集体呼喊着号子
扶住摇摇欲坠的土墙
紧锁唇齿的石磨,像被远方卸下的一副车轮
在村庄饥肠辘辘的絮语里
抱紧最后的方言
抱紧倾斜的一米阳光,一小片弧形的温暖
像极了我安坐在檐角的老父亲
双手隐藏在袖套里,迷糊
头顶陈旧的棉布帽子,因为系带脱落
半边帽檐沿着密布的皱纹耷拉下来
掩盖住生活的急流险滩
掩盖住时光里的春风得意
在那些呼喊的号子里,安静如石磨

点评

读这首诗,忽然想到“最后的乡村抒情”这个题目,无疑,这个话题是有些沉重的。

诗人很可能是在设想或回忆的情境里,进入天寒岁暮的乡村,故乡的那些零落的杂草、呼号的北风、摇摇欲坠的土墙,共同构成荒凉的,有悲壮意味的存在。而这些东西,并非外在的风景,而是自我的家园,生命曾经养于其中,精神赖以持存的场所。因此,这种悲哀、隐痛就有特别的意义。故乡的荒芜,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诗人紧紧抓住“石磨”和“老父亲”两个核心意象,展开了这种沉痛的抒写。这二者,一物一人,由物及人,形成了相互映照、阐发的隐秘关系,也可以说,“石磨”是另一个父亲,父亲的化身。有乡村经验的人自然知道,“石磨”与粮食加工有密切相关,是生命得以持存的必需之物,而且它坚固、永恒。“像被远方卸下的一副车轮”,这实际上是通过巧妙的修辞,把离乡漂泊者的处境喻示了出来。可以想见,曾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如今物是人非,一片萧条,只有“石磨”守在那里,闭口不言,抱紧最后的方言,见证最后的离弃,直到永远跌入沉默、暗哑的境地。人与物之间建立的关联、情谊,因为人的离去、变故而溃败,湮灭,这当然也会引发人的哀伤,甚至人生意义的反蚀。

“安坐檐角的老父亲”成为另一个意味深长的素描或长镜头。在“石磨”和“老父亲”之间插入的“抱紧倾斜的一米阳光,一小片弧形的温暖”,是荒凉背景里的一抹难得的亮色,代表了故乡给游子的温暖和慰安。父亲像一尊雕塑,一个最后的守望者的剪影。他的套袖、棉布帽子、皱纹都是百年来诗人、文学家反复言说、描绘的,具有经典的意义。“父亲”这个母题、原型蕴含了游子对故乡的最直接、最复杂的感情。“时光里的春风得意”正是“历史的滚滚的车轮”“时代前进的号角”,反衬了故乡和父亲的没落,反衬了历史进程带给我们内心柔软的残忍。

确实,这是最后的乡村抒情。在现代化、都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原有的田园、乡土、邻里、人伦、信仰都被完全新型的社会模式所取代,完全可以说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诗人们反复地吟唱着这一大变局中的喜怒哀乐,这是百年新诗史上最重要的情感类型。只希望,我们在走向陌生未来的必然路途中,不要将那些美好遗失得太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