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斩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三项大奖 在弟弟卡洛斯·卡隆的记忆里,阿方索·卡隆对导演的热爱源于一台从墨西哥城带回来的美能达相机。12岁的阿方索让他和妹妹给自己当模特,“我们俩成了他的道具,拍他一切能拍的东西,还一遍遍说,他要当导演。” 从十几岁就立志当导演,今年58岁的阿方索却只有8部导演作品。 但看过他的8部电影,你会发现,滋养他的故乡,永远都在。童年故事和父亲的缺席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但完整的个人生活展现,《罗马》是第一次。 导演阿方索·卡隆在《罗马》拍摄现场 罗马就是他小时候生活的墨西哥城里的一个社区,那里中产聚居。 “这部电影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建立在我个人记忆的基础上。”他说,“博尔赫斯谈到记忆时,说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破碎的镜子,但我更把它看作是墙上的一道裂缝。裂缝是过去发生的任何痛苦,我们倾向于在上面涂几层油漆把它盖住,但裂缝仍然存在。” 10岁那年,阿方索目送父亲离家,之后父亲再也没有回来。 《罗马》中保姆利波和孩子们在电影院前碰到尴尬的一幕:父亲和年轻的情妇在一起,像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阿方索只是让利波简单说了一句,“走吧,我们去买票。”任何多余的对白或者情绪都无法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拍摄《罗马》可以说是卡隆的一次免费治疗,墙上的裂痕永远无法抹平,但“这至少帮助我理解了他(父亲)的动机。这不是道德审判,只是有助于我理解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背后的情感,无论好坏。” 在片场,他常常环顾四周,闪回到童年。“老实说,有时候很痛苦。”这种痛苦让他在拍摄中变得非常情绪化,他不得已去散步,再回来指导那位演父亲的演员,“你离开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 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除了他,没有一个演员拿到完整的剧本,因为一切都在卡隆的脑海里,他本人就是剧本。 导演在拍摄现场 他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咨询他的朋友们,托罗导演和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作为好莱坞著名的“墨西哥三杰”,他们常常互相帮忙,施以援手,但《罗马》是他第一个不想得到任何指导、完全遵循本能的项目。 从一开始他就非常确定,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对白完全使用西班牙语,但不是一部怀旧电影,因此他选择用数字摄影机呈现清晰的黑白灰,不想要胶片呈现出来的颗粒感。整个拍摄过程中,卡隆坚持只看单色图像:“整个拍摄过程中我都不想有色彩的概念。”所有人都被要求用黑白两色传送文件。 家门口的马路多次出现在片中 但一直为卡隆担任摄影师的卢贝斯基(Emmanuel Lubezki)这次没有担任摄影,因为长达108天的拍摄,卢贝斯基还有两部片约在身。他建议卡隆自己来当摄影师,并推荐给他ARRI Alexa 65,这是业内最昂贵的数字摄影机之一,只租不卖,《美国队长3》中机场大战和《荒野求生》都是用这台摄影机拍摄的。 卡隆也非常确定一定要用西班牙语,“这是17年来(指的是自《你妈妈也一样》之后),关于我的国家的第一部电影,我不能用英语。”以及一定要用非专业演员来扮演这个故事的主角,保姆利波。 片尾海滩边的戏是下午3点以后拍摄的,卡隆确定这时候的光线是他最需要的。 所以,《罗马》是一部冷静的回忆录,即便是表现发生在墨西哥街头的那场大屠杀,也不靠血浆激起情感,那些长镜头,每一个都承担着完整的叙事功能。 |
|
来自: 老骆驼4753 > 《外国影视剧透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