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到底配不配?

 老骆驼4753 2019-02-28

2月25日,电影《绿皮书》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座小金人。

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电影奖项,奥斯卡金像奖从1929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

奥斯卡金像奖没有评委,所有奖项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的近7000名会员投票选出。想成为学院会员,必须是电影某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人士。

电影人们把获得奥斯卡奖作为毕生莫大的荣誉,毕竟从同行那里获得的最高赞美,是他们事业的终极目标。

这部电影在颁奖典礼开始以前被看衰,但它击败了来自《罗马人》(Roma)、《明星诞生》(A Star is Born)和《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的强劲竞争。

但是《绿皮书》或许是近些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最具争议的一部。

是的,比《月光男孩》都更具争议。

影片主要讲述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位意裔美国人托尼,由于所在夜总会停业,被朋友介绍去面试一位黑人音乐博士唐的司机。

两人结伴同行路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影片得奖之前,我们就做过一期关于剧情的推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看看。)

在颁奖典礼的前几周,《绿皮书》就发现自己成为了批评浪潮的中心。

今年1月,编剧兼制片人瓦伦隆加(Vallenlonga)为2015年发给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一条推文再次出现而道歉。上个月,导演法雷利也就一系列性行为不当的指控道歉。

此外,唐·雪莉博士的家人强烈否认雪莉与维戈·莫滕森(Viggo Mortensen)饰演的托尼·瓦莱隆加(Tony valllong)之间的亲密私人友谊。托尼·瓦莱隆加的原型是作家瓦伦隆加的父亲。

其次,很多黑人观众对这部种族题材的公路喜剧也并不买账,就像昨晚奥斯卡颁奖礼上的斯派克·李一样。

据外媒报道,获奖影片一公布,斯派克·李愤怒地挥手,然后从椅子上站起来走人,但在大门口被保安拦住,被要求回到座位。获奖者致辞结束后,他回了座位。

《逃出绝命镇》导演乔丹·皮尔也被报道称,宣布《绿皮书》得最佳时,他和他身边的一些在场人士都没有鼓掌。

在后来的采访中,他拒绝评论《绿皮书》。在此之前,他的代表作《为所应为》在1990年奥斯卡上,在剧本奖项上输给了《为黛西小姐开车》。对此斯派克·李称:“开车的电影是我的克星。”

对于一个非专业影评人士和外围吃瓜群众来说,看完《绿皮书》我只想猛夸:

好看,真的好看。

但是专业影评人士和行业内专家《看电影》杂志主编黄海鲲老师,却在《今日影评》中迫不及待不假思索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吐槽”《绿皮书》

这部电影是一部虚头巴脑的影片,它只有观众,没有自己

他认为《绿皮书》充满了投机性,是为美国观众定做的,只有观众却丧失了影片的自我表达。

也正因为《绿皮书》知道什么最能挑逗大家的神经,譬如肤色问题,因此呈现给观众的都是可以“看到”的,而无法呈现出任何“看不见”的东西,譬如有积淀的历史背景。

影片原型、黑人钢琴家唐·谢利(Dr. Don Shirley)已在2013年前作古,但他的亲戚仍大有人在。

他的曾侄女伊冯娜·谢利(Yvonne Shirley)就曾公开表示,“对我们家族来说,这片子完全就是有违真相。谢利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知道真相。现在的这部电影,把他拍成了一付与家人疏远的样子,但那不是真的;把他拍成了一付远离黑人社群与黑人文化的样子,但那不是真的;把他拍成了成长关键期在欧洲度过的样子,但那不是真的,他其实是在自己出生的美国南方腹地,度过了自己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拍的其实是一个白人获得救赎、实现自我的故事,拿一名黑人的精彩人生和所有美国黑人受压迫的历史,当成了它的背景。这种故意贬低黑人的电影,我们实在是看腻了。”

可见,他们是并不满意的。

那《绿皮书》又凭什么能拿奥斯卡最佳影片呢?

它到底配不配?

《绿皮书》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

去年的最佳影片给了少数群体色彩浓厚的《水形物语》,最佳外语片给了《普通女人》,这两部电影都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多元化。而今年最佳影片《绿皮书》,最佳外语片《罗马》也具有大体上的相似性。

从大的格局上来看,它们所讲的都是不同身份个体的情感联结,无论是在特殊的时代,还是特殊的地域,情感都可以打破阶级的桎梏,性格完全相异的黑白两个男人可以亲如兄弟,中产阶级可以把保姆视作家人。

在这种情感联结之外,奥斯卡之所以选择它们,也是因为在这种温情之外,它们也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都描绘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严重问题。

可以说,《绿皮书》中描述的种族主义和偏见比现实中更为温和,但这仍然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感。

这种不安感,就是我们说的“忧患意识”。

个人觉得,《绿皮书》的剧本很有巧妙之处,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最重要的还是两个出色的演员,他们将两名角色演绎的非常精彩。

电影设置了很多有趣的对比和冲突,从两位主角之间——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品位,一个满嘴脏话动不动就生气打人,一个严格约束自己认为尊严是取得尊重的必然,一个愿意花钱贿赂警察充满生存智慧;到每个角色各自的成长——Tony从一开始把两个黑人装修工用过的玻璃杯扔掉到圣诞夜阻止自己的家人叫Don黑鬼;

Don从无法对白人、黑人、异性恋男人产生身份认同到在爵士酒吧里和黑人乐队即兴表演。影片的戏剧冲突设置得有趣、让人发笑但不刻意,也没有故意为了有冲突而冲突的尴尬,一切都是自然而合理的。

它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从这个早已泛滥的题材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从固有的套路化模板里提炼出最细微也是最有效的部分,它的质朴细腻以及极为温和的叙事就恰好戳人内心,引发共鸣。

我觉得,这也是作为一部优秀电影,必备的要素。

换言之,就是我被它打动了。

《绿皮书》是一部好电影,可也必须说,这种好是相对于目前这个电影大环境的质量评定体系而言。

此外,《绿皮书》本来是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于1936年出版的叫作《黑人旅游绿皮书》的书,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本“黑人旅行指南”。

 它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书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美国各个地方“乐意”为黑人提供服务的餐厅、旅馆和商铺等,以便黑人可以“顺利”出行,免遭某些不愉快的事,或者是更残酷的迫害。这本指南曾风靡一时,在上世纪30到60年代期间,甚至是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前后,它都是黑人出行必不可少的“旅行指南”。

如果我们对上个世纪黑奴历史没有熟悉感,对于我们,这可能是一部多少有些平淡无奇的电影。

可同样是普通的电影,《绿皮书》一定算是其中非常优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