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卡最佳摄影详解:黑白摄影谁更胜一筹?

 老骆驼4753 2019-02-28

《冷战》和《罗马》纷纷入围了奥斯卡和美国摄影协会的最佳摄影奖,此前,冷战还在戛纳斩获了最佳导演,而《罗马》也在威尼斯收获了金狮奖,这些荣誉多多少少都要归功于两片出色的摄影。

摄影师

《罗马》的摄影本来是要由导演阿方索-卡隆多年的搭档,曾三夺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荒野猎人,鸟人,地心引力)的鲁贝兹基担任,但由于拍摄周期过长而不得不放弃,改由学摄影出身的阿方索-卡隆自己出马。在早期筹备阶段,鲁贝兹基还是帮助奠定了本片的总体视觉风格:黑白画面和宽画幅。

(来源:美国摄影协会)

为了延续自己的视觉风格,《冷战》导演帕利夫科夫斯基邀请了前作《修女艾达》的摄影师卢卡斯-扎尔再次合作。几天前,扎尔凭借《冷战》在美国摄影协会的评奖中击败了《罗马》,赢得了最佳摄影奖,这次奥斯卡再次狭路相逢不知鹿死谁手。

(扎尔在工作,右侧后面那个女的像不像许鞍华导演?)

灵感来源

阿方索说他的灵感源源不断来自于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和他所创造的“区域曝光系统”。根据亚当斯的理论,黑白照片的色调或灰调可以分为十个“区域”,由零区域(相纸能够表现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区域(相纸的底色——白色)。凭着区域系统,摄影师可以借光线的变化,控制底片和相纸上的密度观感。因此,阿方索说:“每一个画面的每一英尺都有信息,即使是深黑色或者高光也要保持一些细节。“

(安塞尔亚当斯拍的海是不是和罗马里的很像)

《冷战》的摄影灵感则来源于黑人爵士音乐家孟轲和米尔戴维斯,在开拍之前还重温了一些法国新浪潮和塔可夫斯基的经典电影(这两者让多少人梦想成为一个电影人啊),还有一些关于法国和柏林的纪录片。但同时,扎尔又不希望把巴黎拍得像经典布列松影片里和杜诺瓦照片里的样子。“我们的巴黎是让人流连的,奢华的,有时是怀有敌意的。“他说。

谁又能说这个破烂的教堂没有借鉴塔可夫斯基呢

设备

两位摄影师选用了不同画幅的ARRI的数字摄影机:阿方索选用了模拟65mm胶片的ALEXA 65 和定焦镜头, 扎尔则选择了模拟35mm胶片的ALEXA XT,蔡司定焦,还有法国品牌爱展能的变焦。

阿方索的选择肯定和光和景深有关系:”大底“的摄影机能接收更多的光,画面更加清澈透亮,也能够让阿方索更轻易地得到他想要的景深。

《冷战》就没那么幸运了,摄影师扎尔说,由于资金限制,他们必须得用Alexa拍,而他们能做的是让它表现得尽可能接近真实的35mm胶片。镜头方面,扎尔选择了蔡司定焦镜头因为“它们可以创造出很自然的画面,没有耀斑和变形。“他还认为这组镜头的焦距完备,性能强大,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来源:IMDB)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摄影师都用了LUT来模拟胶片。LUT,简称look up table,就是一组已经提前设置好了的各项调色参数,类似于手机里的一键美颜吧 。

阿方索说他不想像以前的黑白胶片摄影一样,总是那么风格化,高反差,这次他的“自然风格”是为了探索数字黑白摄影的可能性。要达到他想要的效果,阿方索先用彩色拍摄,后期再用LUT转制成了黑白。

阿方索说:(选LUT)也是鲁贝斯基的功劳。在用彩色拍摄时,可利用动态范围的空间更大,鲁贝斯基的LUT让画面反差强了一点点,饱和度减低,达到他想要的”淡淡的忧伤自然风格(melancholic naturalism)“的效果,再增强一些对比度就成了”柔和自然(soft naturalism)“风格。

影片的调色员说:”这个LUT让我们可以操控关键的红绿蓝三色来调整画面里不同的区域(得到想要的tone灰度)。“

和《罗马》不同,《冷战》主要用LUT来创造一种高反差的油画般的效果。 扎尔首先是用LUT来尽可能地模拟35mm胶片的效果,然后在拍摄的时候还用了另外两种LUT。这两个LUT给画面加了更多的黑色,还细微地增强了反差,最后得到的画面”很丰满(rich),看起来就像胶片一样,黑色里还包含了更多细节。“

灯光

《罗马》无论是自然光的运用还是打灯都让人印象深刻。

下午的阳光洒满阳台,主仆二人闭目躺下,此时无消言语,一切的阶级隔阂都已经被消除。这个镜头里还可以注意到导演如何在前景和中景用线条引导观众的目光,中景的三盆花花草草又形成了一条线与阳台平行,还有背景的空间感。

这个整片最“私人”的镜头不禁让人联想:阿方索是不是就是画里的这个男孩呢?(阿方索说过他是这几个孩子中的其中一个,而阿方索1961年出生,《罗马》的故事发生于1970年,和这个小男孩的年龄是十分相符的)。

电影院这场戏是电影里极其重要的一场戏,女主克莱奥先是和男友在影厅里亲热,然后她突然告诉男友自己有了身孕,男友借上厕所的机会溜走了,把克莱奥一个人留在影厅里,忐忑不安。待电影散场,灯光响起,克莱奥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现实。这场戏整个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拍完,在看的时候笔者就被震撼到了:“这个灯是怎么打的?,怎么看都不太对啊,这光明明是从前面来的。“ 后来知道,原来阿方索为了这场戏动用了256盏LED灯,把它们都排在银幕所在的位置,观众席的前方,点亮了整个影厅,拍出了这个绝美的画面。想不到吧。

灯光方面,扎尔说:他觉得打光最重要的是符合演员和导演的要求,符合特定剧情的需求,所以他总是“对意料之外的灯光效果保持开放乐观的态度。” 因为是黑白影片,他可以自由混合很多光源——他最喜欢的带调光器的钨丝灯,Led灯,还有其他18kw、9kw的镝灯。

一起欣赏一下片中高反差的胶片味罢。

景深

《罗马》的宽画幅摄影机给了阿方索大量利用深景深的机会,阿方索一个也没放过啊,全片几乎都是全景。鲁贝斯基在点评此片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如此深的景深是很难做到的,这需要使用小光圈,which意味着需要打很多的光。

最好的例子还是之前克莱奥在电影院里的那场戏。为了保证足够的景深,阿方索需要用小光圈,因此,像前面说过的,他用两百多盏LED灯造了一块亮得刺眼的银幕,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冷战则是根据剧情需要在浅景深和深景深之间切换。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摄影用了深景深,但随着故事继续,扎尔开始使用越来越浅的景深将拍摄主体与背景分离,借此强调他们的孤独感。

随后,随着角色的观看世界的角度(perspective)变得更加狭窄起来,景深也相对应的变浅,让画面更加紧凑。到了片尾,回到波兰野外,影片再次使用了深景深。

镜头运动与情绪

罗马的摄影从头到尾高度克制,即使到了最后海滩上的高潮戏份也只是把摄像机挪得更靠近了人物一点。整片没有手持镜头,只有摇和推,即使是用了摇臂也只有摇和推。阿方索说他这么做是为了保持一个客观的角度,让观众从他个人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达到所谓离间的效果——像一个现在的幽灵回到过去的时间空间观看所发生的一切,不想去改变什么或者对过去做任何的评论,只是观察。

众所周知,阿方索最喜欢长镜头,《人类之子》和《地心引力》里的长镜头已经成了教科书般的典范,但这次他没有像以前一样用手持加稳定器来拍,而是用了轨道和摇臂, 而且还是只有摇(panning)和推(tracking)

这样的推轨长镜头已经成为本片的特色,在保证时间空间连续性的同时,保持了客观的角度(不禁让人想起地球最后的夜晚里完全主观的长镜头)。为了完成上图这个一分钟的推轨镜头,阿方索重建了墨西哥街区,用了很多大功率的灯和反光板,最后还要放置绿幕为了后期加特效。片场看起来是这样的:

影片高潮的这个长镜头可谓本片难度最高,意涵最丰富的了。女主克莱奥本来在为男孩擦手,发现在海里游泳的孩子们情况不对就往海里走去,逆着潮水艰难前行,拼命救回了孩子,最后一家人跪在沙滩上哭。克莱奥这一舍身救孩的英勇行为展现了她和孩子们血浓于水的亲情,最后哭泣的场景也体现出她已经被这个家庭完完全全地接受。

可能所有人在看这个镜头时都会分心去想:这是怎么做到的?阿方索拍完太空长镜头又跑到水上来拍了?

阿方索说这个镜头能完成其实是蛮幸运的——剧组专门建了一条海堤,但在拍摄前一天有热带风暴损坏了海堤,所以他们每一次拍摄的时候摄影机都会脱轨。终于有一次,sweet spot came了,他们终于得到了一个完整的镜头,也是唯一一个。

《冷战》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在轨道上拍的,也用了绿幕的镜头,虽然不是很长。这个镜头是影片第一段的结束:男主约好女主在边境边上等,一起逃跑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幸福的生活,但女主迟迟不露面,男主最后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了。最后一人步入西德灯火辉煌城市中的一幕不乏悲怆之感。

扎尔称“这是全片最复杂和最昂贵的镜头了“ 除了要用推轨以外,还要注意其他的细节,比如打灯,对焦和调曝光,还要保证繁杂的背景一切运行有素。为了拍好这个镜头,扎尔特意用了变焦镜头,放置了一个60米长,6米高的巨型绿幕,还要八个人同时控制不同灯光单元的强弱,后期要把过去真实的纪录片视频素材和拍摄素材合成也十分困难。

但扎尔觉得这是导演意志最好的体现:在画面中寻找真实。

和《罗马》不同,《冷战》的镜头运动的设计是以配合故事节奏为原则的。影片的开头在寒冷的波兰,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镜头也大都是固定的,甚至跳舞都用了固定俯视全景来拍。。。摄像机在男女主们到野外逃避现实,谈情说爱的甜蜜时刻,开始有了更多的运动,让观众开始感觉到两人之间真爱的萌芽。

后来到了法国,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后,镜头就开始放飞了。在欢乐的场面,观众能察觉到幅度很大的摄像机运动;在某些悲伤或无奈的场景中,摄像机还是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克制——固定,全景。

到后来两人再重返社会主义国家时,镜头总体再次回归稳定。

总而言之,这两部电影教会了我们:摄影技术为剧情和情绪服务,纯粹的美感是次要的。

预测

小书童

个人虽然对高反差无感但是喜欢高视平线的非正常构图以及4:3窄画幅,眼睛看得舒服,不用那么累去注意那么多细节。而且我不喜欢那么”客观“的摄像机,所以我投《冷战》。(总体而言我更喜欢《罗马》)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有丰富广告拍摄经历的南加大摄影教授:

我希望是《罗马》吧,虽然两个都很棒。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中生:

《罗马》吧。我只看过《罗马》。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判断,最后要是《宠儿》或者《无主之作》得奖,那真的要尴尬死我。要是《一个明星的诞生》得了奖,那就真的是无地自容了。

References

https://www./title/tt6155172/technical?ref_=tt_dt_spec

https://www./title/tt6543652/technical?ref_=tt_dt_spec

https://www./Cinematographer-Lukasz-Zal-PSC-discusses-his-work-on-Pawel-Pawlikowski-s-Cold-War.html?lang=fr

https:///articles/roma-memories-of-mexico

http:///

https:///articles/roma-memories-of-mexico

https:///cinematography-of-roma/

https://www./2018/12/roma-emmanuel-lubezki-alfonso-cuaron-cinematography-12020281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