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兰芳、郭达、范军都来了,带着精彩的表演!这届马街书会嗨爆了...

 如歌行板11 2019-02-28

 一天能看千台戏  三天胜读万卷书

2019年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开幕


记者 杨元琪/文 禹舸/图

说不尽古今中外千年事,唱不完天南地北大奇观。被誉为中国民间艺苑奇葩的马街书会正会于昨天在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精彩开锣。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说书会友,弹唱献艺。


当天上午,麦田里寒风阵阵,在应河两岸的主会场中,人海如潮,鼓曲声声,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应有尽有,说的、唱的、听的、看的、逛的,处处人头攒动。书场内外的简板声、琴弦声、二胡声、喝彩声,声声萦绕耳际。说唱者天穹作幕,麦田为台,说古论今,或车搭高台,或倚桌而立,或欢喜悲切,或激昂顿挫,可谓异彩纷呈,百家竞流。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听书者,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孩童,三五成群前簇后拥奔向会场。他们或站或蹲,此处听一曲,彼处听一段,会心处展颜欢笑,动情处神情怆然。


“一天能看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这一刻显现出了马街书会700多年盛久不衰的独有魅力,其热闹盛大的场面,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之奇观。“马街书会对传统曲艺的传承保护是有目共睹的,咱们平顶山做的更是出彩。希望马街书会就像这脚下的麦苗一样,常绿长青。”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范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在今年的马街书会上还举行了第十四届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刘兰芳、王印权师徒专场演出,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以及中国曲协文艺小分队深入山区扶贫演出等活动。


马街书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700余年,是“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河南省首批省级特色文化基地”,也是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内容。今年的书会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名说唱艺人从四面八方赶至宝丰县马街村的应河两岸,参加这场曲艺盛会,为这场民间文化盛典献礼。



以下图片、视频由平顶山传媒记者姜涛拍摄——









下面再上一波微友(马进伟、小Q)现场拍摄的图片——



兰芳献艺,众人皆醉

75岁刘兰芳在马街书会登台献艺


记者 杨元琪/文 禹舸/图

昨天农历正月十三是马街书会正会的日子,现场除了普通民间艺人负鼓携琴弹唱献艺外,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携弟子登台献艺,将书会推向高潮。


昨天上午,刘兰芳、王印权师徒专场演出在刘兰芳艺术馆前举行,舞台前早早围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花板《长安街上逛花灯》拉开了专场演出的序幕,赵国祝、高宇的表演声情并茂,一出场便博得阵阵掌声。相声《欢声笑语》由王玉、连春建出演,两人语言诙谐幽默,引得现场欢笑声不断。


“看,刘兰芳回来了!”刘兰芳一出现,就被观众发现了,刘兰芳亲切地向观众问好,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上舞台。“到马街书会就像回家一样,见到父老乡亲就像见到了家人。”她再次向观众致意,并向我市对传统曲艺传承保护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随后,刘兰芳表演了代表作《岳飞传》选段,场下观众听得入神,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最后,刘兰芳又为大家带来一段三分钟的贯口,以此向广大观众致以新春祝福。


刘兰芳今年75岁,是马街书会的常客,去年书会上,刘兰芳艺术馆开馆。




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开馆


记者 杨元琪


昨天上午,马街书会现场举行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开馆仪式,万余名群众和中央、省、市媒体记者见证了这一时刻。


古朴的中式建筑巍峨壮观,传统回廊更是散发着艺术气息。简短的开馆仪式后,记者与游客们走进交易中心。展厅里展品种类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中厅展示着各类曲艺乐器,几名孩子正在激情表演架子鼓,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据了解,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建筑面积7500余平方米,总投资8000余万元,可同时为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等10多个曲种提供表演场地。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开馆,将打破过去只能在书会期间“听书”“写书”的局限,使曲艺交易、展演、交流等活动更加频繁,让马街书会永不落幕。


宝丰是中国曲艺之乡、魔术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汝瓷文化之乡、观音文化之乡、长寿之乡和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近些年,宝丰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挖掘、保护和开发国家级非遗项目——马街书会的说唱文化,高标准建成了中华曲艺展览馆、刘兰芳艺术馆、书状元雕塑公园等文化场所,还签约了中国曲艺小镇等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继续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



2019年马街书会

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举行


平顶山传媒记者巫鹏 王孟鹤 2月17日,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在马街书会主会场举行。河南坠子、苏州弹词、四川清音、京东大鼓、大调曲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节目逐一亮相,为现场的众多观众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展演活动在宝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选送的唢呐协奏曲《春到宝丰》中拉开帷幕。该局负责人介绍说,韩店唢呐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悠久,名扬中原。这支唢呐协奏曲融合了在宝丰流传久远的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豫剧、曲剧、过街捞子等诸多音乐元素,旨在展示宝丰作为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唢呐浑厚圆润嘹亮动听的风格。


河南坠子是河南省第一大曲艺类演唱曲种,演唱语言是从中原官话脱骨换胎而来的河南方言,深受中原地区老百姓的喜爱,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陈梅生表演的河南坠子《砸御匾》演功深厚,表演老道,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常德丝弦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它是清代初期由江浙一带传入湖南的时调小曲和湖南当地的民歌曲调融合发展而成。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展演中,来自湖南省常德市丝弦艺术剧院的徐泽鹏、宋洁、杜美霜、宋暮云等人带来的《陈毅拜师》,唱词典雅、曲调优美,旋律朗朗上口,让现场观众领略到了独特的韵致与魅力。


京东大鼓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它产生于河北省香河县和天津宝坻一带,故称京东大鼓。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鼓书和鼓曲演唱形式。在当天的展演活动中,来自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区的京东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说唱团的特邀京东大鼓演员崔继昌为大家带来了《新劝人方》和《话迷买卖》。

在当天展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节目中,不仅有河南父老乡亲们耳熟能详、深深喜爱的乡音俚语——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还有全国各地著名的曲艺曲种苏州弹词、四川清音、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等。而此前在马街书会少见的常德丝弦、长子鼓书也来到了展演现场,让大家一饱耳福。


据了解,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市政府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宝丰县委、宝丰县政府承办,宝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参加展演的节目是从全国各地曲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精心挑选的,旨在展示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在说唱文化保护、发展、传承方面取得的成绩。



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

走进宝丰县观音堂新村(图/视频)


晚报记者杨元琪 平顶山传媒记者肖静  

昨天下午,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走进宝丰县观音堂新村,为当地村民送上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下午,观音堂林站观音堂新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中国曲协文艺小分队扶贫演出开场。郭达、霍勇、李连伟、李丽萍等表演艺术家登台献艺,为当地群众送上新春祝福。

郭达与王梦欢表演的小品《某男某女》诙谐幽默,将演出推向高潮,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一家三代人传承提线木偶戏


记者 杨元琪文/图

几根细线,三两木偶,和着坠子戏,就是一台提线木偶戏。昨天上午,来自宝丰县赵庄镇周营村的娄艳俊一家在马街书会上撑起帐篷表演提线木偶戏,广受好评。


当天上午10点多,会场一侧一座绿色帐篷内,58岁的娄艳俊带着全家老少6口人表演提线木偶戏,小巧的木偶在几根细线的牵动下做出各种灵巧动作,生动而传神。帷帐内,娄艳俊的爱人赵爱香、儿子娄帅兵、儿媳韩继乐在做准备工作,孙女娄宛含、孙子娄世博提着木偶玩耍,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孩儿他娘,你上吧,让我喘口气。”娄艳俊招呼爱人“上岗”,自己躲到幕后歇歇。他告诉记者,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提线木偶戏,儿子跟他学,现在孙子、孙女也开始学了,这门技艺算是传了三代人,也算对得起父辈的辛勤付出了。


娄帅兵说,他平时与媳妇在外打工,但只要回家,都会跟着父亲学艺,外出表演。女儿10岁,儿子7岁,现在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可谓后继有人了。“木偶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以前要自己唱,现在有了录音机,配乐提前录好就行了,省了不少事。”赵爱香说,全家人当天凌晨4点来到会场,共准备了《仙鹤赤子》《回娘家》《双狮逗宝》《三英战吕布》四出戏,都是自编自演。今年是猪年,他们还准备排一出《猪八戒背媳妇》,脚本已经有了,就等着制作木偶了。


临近正午,帐篷外观看木偶戏的观众越来越多,掌声、欢笑声不断,娄艳俊全家表演得也越来越有劲。



乡野架子鼓响彻麦田


记者 杨元琪文/图/视频


一盆、一桶、一锅盖、两把鼓槌,看似不起眼的物件被张新宽赋予了律动生命。这位天生残疾的农村艺人自强不息,在马街书会现场感动了众人。


昨天一大早,马街书会会场已经人声鼎沸,麦田一隅,48岁的张新宽头戴鸭舌帽,鼻梁上架着墨镜,手握两把鼓槌,敲击着面前的土制架子鼓。水桶、锅盖、饭缸……几件稀松平常的物件被他赋予了艺术生命。甩头、皱眉、跺脚,张新宽沉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围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掌声不断,张新宽表演得也越来越起劲。


一曲罢了,张新宽喘口气,接受了记者的简单采访。他家在郏县渣园乡,骑着电动三轮来马街,已经来两天了。他自幼喜欢曲艺,尤其对传统锣鼓感兴趣,但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学习这项技艺。13年前,张新宽开始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器具练习打击乐,茶杯、饭碗、水管、木棒都曾是他的“乐器”,慢慢也闯出了名堂,曾受邀前往上海、杭州等地走穴演出,目前常在郑州表演。


“我只是喜欢这个,至于能不能挣钱,我不在意。”张新宽说,他在郑州街头表演时常被群众围观,有时影响交通秩序,还会被城管“请走”。有次遇到一个外国艺术家,当街拿出小提琴和他对奏,他感觉很骄傲。


简单几句闲聊后,张新宽又开始了表演,虽然看起来与周边的传统艺人格格不入,但他自己沉醉其中。



手机读

晚   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