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风舞三湘 2019-02-28

继程邃而起者,有汪肇龙、巴慰祖、胡唐、皆是安徽歙县人,世称“歙四家”。四家印迹流传到今天的比较少,所以今天印学界对这几位作家了解不多。

汪肇龙(1722-1780),亦作肇漋,字稚川。巴慰祖(1744-1795),字予藉,一字子安,号隽堂、晋堂、莲舫。胡唐(1759-1826),一名长庚,字咏陶,又字子西、西甫,号䏁翁、木雁居士、城东居士,巴慰祖的外甥,有《木雁斋诗》。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图1 巴慰祖《桃花关外长》

过去只见巴慰祖《四香堂摹印》二册,皆是早年摹古之作。程芝华《古蜗篆居印述》四册,分摹四家,道光四年(1824)出版。从这里可窥见四家创作的风貌。那年胡唐还在世,亲为此谱作序,说明程芝华摹手还不错。虽然如此,毕竟是“虎贲中郎”,不能满足读者的欲望。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图2 巴慰祖《内书典薄》

可喜的是近年我们发现了巴慰祖的真谱。这本真谱,原来就是1917年锌版影印曾风行一时的《董巴王胡会刻印谱》。谱分四册,标称是董洵、巴慰祖、王振声、胡唐四家交互镌刻的印章。世人未见“歙四家”印谱,对此极为重视,目为新安印派中期的代表作品。等到我们发现此谱原钤底本之后,才判定全谱是巴慰祖个人创作。

理由是:一、全谱风格相同,原钤底本有巴慰祖世交胡光硕跋,指出是巴谱。二、我们从巴慰祖遗存书迹中检出他钤用各印,得十余颗,大多数是此谱所有。《会刻印谱》放在巴谱仅二颗,分放在董谱者四颗,王谱三颗,胡谱五颗。巴慰祖用印,或由友人分刻也难说。但三、我们再把程芝华《印述》摹刻的胡唐各印与此谱胡唐各印一一校对,四十余颗之中没有一颗相同,作风也显然两样。这便有力地证明所谓《会刻印谱》分作四家是没有根据的①(图1-4)。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图3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图4

巴慰祖是继程邃后起的一大名家。他的外甥胡唐、儿子巴树谷,传其家学,而风格稍变。巴慰祖的印,从朱简“碎刀”出来,多用“涩刀”,而不光润。程芝华摹刻本,用刀便多光润。胡唐、巴树谷作品,亦复如此。胡唐的印,除程芝华摹刻之谱外,真谱失传,我们只在他处窥见其若干印迹(图5-6)。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图5-6

巴树谷(1767-?),字孟嘉,又字艺之、辛祈,号秋农、义【“齋”上部分+“皿”】、曙谷、西塍,巴慰祖的长子,有《四香堂印余》八册,第八册是他个人创作。巴树谷的时代,看到金文原拓较多,所以他在作品中采用金文也较妥,不再如程邃、巴慰祖那样夹杂讹体。此一作风,开后来吴咨等人的前路,值得特别一提(图7-10)。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图7-10

董洵(1740-1809尚在),字企泉,号小池、念巢,浙江山阴(绍兴)人。曾任四川南充县主簿,落职。工诗、书、画、印,著有《小池诗钞》、《多野斋印说》。《董巴王胡会刻印谱》既不可信,则董洵印谱已失传。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图11

论印学者,或以董洵隶属徽派,或以董洵隶属浙派。董洵在《多野斋印说》中推崇朱简“真有明第一作手”;推崇程邃“能变化古印者”;也推崇丁敬,说他“汇秦、汉、宋、元之法,参以雪渔、修能,用刀自成一家”。

胡唐《木雁斋诗》有颗董念巢印谱五古一首,记述在武汉与董洵、巴慰祖等人相聚刻印之乐(见诗集卷三,原题《董念巢以所刻印册子索题,展玩今作,追忆前游,得三百字书后》),说明他与巴、胡交好之深,作品风格必然相互影响。丁敬之子丁传在《多野斋印说》跋中说他“于近代独喜临先君子之篆刻,虽千里外,必邮致之,一规仿焉。每刻一印成,诧语人曰,‘此真龙泓(丁敬号)先生的派’。其雅尚如此。”可见董洵治印,兼师众长,不主一家。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图12

印谱失传了,仅从少量的遗留作品(图11-12)判断其流派,当然有困难。董洵虽是浙人,长蒋仁三岁,但他的时代尚未有“浙派”的名目,故我们现在暂把他放在新安印派,将来看到他的全谱,再作论定。

注释:

①巴慰祖创作印谱底本的发现,参看沙孟海《记巴慰祖父子印谱》,发表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沙孟海论书丛稿》上。

「印学讲堂」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